激活美育载体,促进语文教学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xiong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总能听到身边许多教师在感叹:语文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无论教师怎么引导,都搅不起一丝涟漪。当前中学生对于语文学习越来越缺乏兴趣,绝大部分学生处于一种疲软的应付状态,语文课堂没有思维的兴奋,没有情感的冲动,课后更没有探求追寻的欲望。
  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出现这种现状呢?据笔者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学生生活数字化,生活体验淡薄化。随着QQ、微信、播客、手游等网络娱乐兴起,缺乏自制力和抵抗力的中学生沉迷其中,聊天、搞怪、追星……对于网络上的调侃、嘻哈等非主流文化乐此不疲、追捧有加,而对于严肃、典雅的语文课本内容兴味寡淡,感觉是味同嚼蜡。
  其次,学习内容科学化,思维能力差异化。初中语文教材的编选,越来越关注社会生活和科学精神领域。然而,我们的学生年龄结构越来越小,多在12岁至14岁之间,尚未形成对社会的关注意识,缺乏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精神实质的剖析能力,因而对科学领域的探索兴趣相对较浓,特别对初中时新接触的理科科学兴趣最浓。
  再次,语文评价单一化,多元发展局限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张语文试卷的分数就判定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裁定了学生的等级、命运。对于那些实践能力较强、口语能力突出等在语文方面有特殊特长的学生丝毫不给颜面,“一差百差”。而对于本身不着力的学生,语文学习犹如一座高山,高不可攀。
  最后,语文发展隐性化,学习成就边缘化。相较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可以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提升,显而易见的分数拔高往往能带给学生无比的兴奋和喜悦,带给学生成就感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这些学科的自信心。而语文学科的提高在于长期的积累与感悟,能力是逐步提升的,这种隐性的缓慢发展使学生一时看不到前途和希望,成了语文的边缘客。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生趣盎然、“洪波涌起”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愿与各位读者交流、探讨。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文教材内容本身就具有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风俗美等。笔者从审美教育入手,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把玩“美”的同时把玩语文,从而引导学生脱离低级趣味的网络文化,将语文的典雅与高尚渗进学生的生活和生命里。
  一、美读景物描写,让自然美在课堂中铺展开来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能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美的意境,陶冶情操,丰富生活。许多优秀的作家以高雅的情操、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美篇,那些浸润了作家心灵感悟的文字,荡涤着读者的心灵,丰富人们的情感,给读者展现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意境。朱自清的经典散文《春》让一代代读者百读不厌。它以诗者的笔调、画家的眼光、歌者的韵律,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和煦,细雨绵绵,呈现一派万象更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这春景中,人物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昂扬的斗志与希望。读完全文,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在学生眼前铺展开来,他们心中不禁涌起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的激情。绘画是“空间艺术”,须将空间并列的景物按照美的原则加以巧妙的布置。老舍就是一位高明的画家,他把这种绘画的技巧,运用到了他的散文《济南的冬天》。作者紧扣着“山”和“水”,为读者铺展了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作者首先为读者展示了济南大地的一幅写意画,接着展示了济南雪景的工笔画。这样的文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细心品味,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也只有通过细心体会,才能使读者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手段挖掘这些课文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欣赏、热爱自然的美德,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笔者通过让学生听读想象画面、选画配合朗读、赏画自配词等形式,让学生在听中想象,在读中感受,在欣赏中体验运用语文的快感。
  二、美读人物形象,让人性美在课堂中树立起来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典名作,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其中叙事记人的文章较多,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不同阶层的典型代表,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如《芦花荡》中机智干练、自信担当的抗日英雄形象;《社戏》中水生的能干、有责任心的可爱小大人形象;《有的人》中的鲁迅正直无畏、甘为牛马的人民公仆的形象;《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一心为人、牺牲自我的光辉形象;《藤野先生》中热忱正直、不狭隘不偏见的国际友人形象……这些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對学生来讲,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无声的感染,学生在感受美的形象和理解美的内涵的过程中,不断领悟,产生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因而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笔者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和喜欢人物的原因,开展评书活动。学生通过小组评书的形式,感受人物身上闪耀的人性美,通过品评,达到人格熏陶、美化心灵的作用。
  三、美读风俗人情,让人文美在课堂中蔓延开来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灿烂悠久的文化和历史的民族大家庭,各民族风俗各异。无论是先秦的《诗经》,清代的《红楼梦》,还是当代的《红高粱》,每一个时期的作品无不染上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民族本色,没有离开过现实的生活。琦君的《春酒》充满了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和对母亲的追思之情。其中民风之美:新年迎神拜佛,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的兴奋、快乐,家长的紧张、繁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展现了少数民族人民随性自由、豁达乐观、热爱歌舞、热爱生活的生动活泼的画面。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记叙了传统节日中特殊的习俗,平淡中蕴含着生活的诗意与无穷的乐趣。在阅读这类文章时,笔者给学生补充相关民俗文化内容,通过视频、画面、歌曲等相关文化链接,引导学生感受节日气息,然后再回头细读文本,用一颗细腻的“巧心”去体会其中的生活意趣,在细味中点燃学生对生活的热情;或让学生讲“我家的节日故事”,提高学生对生活、对民俗文化的认识,感悟节日文化中的人文之美。
  四、美读诗词意境,让情感美在心灵中激荡起来
  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千百年来,我们民族正是这样延伸和传承了诗词人文精神的精华,才有了较高的审美境界。诗歌的审美因素不仅在美的语言、意境,还有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对学生人格的熏陶和引领至关重要。传诵至今的古诗词,经过了千百年的淘洗与沉淀,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品读古诗词,当从其丰富细腻的情感中感知人文精神、人格魅力。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淡雅宁静的境界,怎不使人产生向往之情?一种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趣感染了学生;苏轼的《江城子》中“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威猛壮阔的意境,自然喷涌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在贫困交加的生活中呼唤“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济世为民的博大情怀让人沛然而下……这些高洁的个人情趣、深厚的爱国情感,都能在品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与情志,使学生从庸俗、狭隘、自私、软弱、颓废的不良习气走向积极向上、和谐完美的人生境界。笔者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着重让学生读,你读我评、我读你评;或配乐读,要求学生学会挑选音乐,能烘托诗词情感。这样,学生读得更加兴味盎然了。
  美是兴趣的触点。融入了美的语言、画面、音乐、情感等的课堂,定然是“涟漪微动”“巨浪千层”的课堂。教师只有在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深度挖掘教材的同时,才能将语文这一美育的载体激活。
其他文献
几年前陕西高考写作题“给违反交规父亲一封信”, 引起广泛关注。更有一篇据说是某考生的习作《给出题老师的一封信》在网上广为流传,文中情感真挚,理由凿凿,表达了身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因自身条件所限,从未见过高速公路,父亲更是没有手机,无法完成出卷老师的写作要求的尴尬心情。  且不论网文的真假,从大家的关注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日常的作文审题上,对该题材料的阅读上存在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没有抓住材料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疫情肆虐的2020里,有一群人起早贪黑,四处奔波;肩负重任,逆行出征;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他们不被年龄束缚,走在时代的前沿,用一具具平凡的身躯,铸就祖国的希望。  发扬和壮大祖国,需要平凡人的默默奉献。2020年2月黄文君医生在孝感市中心医院去世,年仅42岁。在此之前,他一直奔波于抗疫一线,在患者眼里,他医术精湛,总是笑着,即便成了专家,也依然满院跑着会诊,每天重复着“两
[摘 要:英语的学习过程与建筑物的构造过程基本相似,积累词汇就像为建筑物夯筑地基,是持续有层次进行的。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学习英语,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有效积累更多词汇,是现阶段所有英语教师的关注的问题。而信息技术融入英语教学,为解决这一教学问题带来了有效转机。为此,本文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词汇,即语言的基础,构成语言的
今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常态,但度的把握仍是一个问题。多媒体辅助教学,即计算机辅助教学。辅助是其性质,提高教学质量、使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是其目的。多媒体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个工具,任何教学工具都不能代替教学本身。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应该持之有度。  一、“度”的准星——多媒体运用的“三性”  要持之有“度”,就要认识多媒体运用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限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
2020必定是滚滚历史长河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它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铺绘的缤纷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且无可替代的一隅。  十四亿人民都能记得——这三百六十六个不平凡的日日夜夜。是一个个祖国坚实的脊梁负重前行,他们是奔走在抗疫一线不惧死神镰刀的白衣天使,是七月趟着急流的洪峰背出一个又一个父老乡亲的消防官兵,也是為了百姓们过上真正好日子深入各地精准扶贫的村支书们。  中华民族总是有势不可挡的力量,而这力
[摘 要:现代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而德育教育作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不断受到高中教育工作人员的关注。德育贯穿于人的一生,通过良好的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为此,本文就以高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为基础,对如何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工作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管理;德育教育]  高中
[摘 要:在计算教学中采取核心素养培养措施,能够增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效用。基于此,本文详细阐述了加强独立计算能力培养、落实自主计算学习意识培养、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优化计算教学情境创设、合理布置数学计算家庭作业这几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措施。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数学计算]  计算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做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打好数学能力发展基础,促进其核
就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广大教师一方面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注意确立、渗透新《课标》“三维目标”,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的合作、探究。而多媒体语文课件的有效运用也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众所周知,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叶圣陶《文学作品的鉴赏》),都是“以语言或它的书面符号……文字为物质手段,构成一种表象和想象的形象”,“作用于欣赏者的再创造的
诗人汪国真有这样一句很励志的经典名句:“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搞教学改革的确需要这样的决心和勇气,我们不但要找对方向,还要提供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因为诗人可以“任性”,教师只能“理性”。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认为我们可以借课改之风,从理论、课堂、师生关系几个方面努力。  一、依靠强大的理论依据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的“阅读”部分提出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2017年福建省首次将“非连续文本”阅读纳入中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建构适合的教学策略,加强对“非连续文本” 的阅读指导。为了让广大语文教师全面了解 “非连续文本”,提高阅读指导的有效性,我将从三个角度论述,和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