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敬业与乐业》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笔者把自己先当作读者,获得阅读感受后,再把自己当作教师,抛开了教学参考书,对《敬业与乐业》一文进行了精心地教学设计。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敬业与乐业》 教学设计
笔者把自己先当作读者,获得阅读感受后,再把自己当作教师,抛开了教学参考书,对《敬业与乐业》一文进行了精心地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趣
现今出现一个新词“啃老族”,这指现今社会中的一群年轻人,他们没有工作,在家靠父母生活。另外也有一个报道:有一个贵州籍的大学生,他考上了广州中山大学,进校时连生活费都不够,他靠他的知识、见识、毅力,到大二时就已经是几十万的富翁了,开了自家的公司,当上了老总。这两者都与工作有关,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议论文也是谈工作的。以前有同学问我遇到一篇文章老师没讲过,我怎样才能把它读懂,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这篇《敬业与乐业》,以它为范例。学了后,我们同学就会知道该怎样读懂一篇议论文了。议论文的中心是道理,现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读完后,我让同学回答,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二)学生自读,读后思考问题
(三)教师发问,道理是什么?有同学说:敬业与乐业。另一同学说:是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教师小结:敬业与乐业是一个名词短语,作为道理太过简洁,道理应是简洁的,能表达清楚完整意思,不需要再做解释的话。把敬业与乐业补充完整后就是:我们要敬业和乐业。或者说得更清楚明了一点,就是我们对待工作要专心和在工作中找到乐趣。那么是不是这一中心就正确或完整了呢?现在请你们听我朗读一遍课文,然后看我们归纳的中心需不需要修正。
(四)教师分析内容与中心的关系
教师发问:我们前面概括的中心是我们要敬业和乐业,这个中心是不是完整了?是不是文章所有的内容都是在突出这个中心。学生说:不是,在敬业、乐业前面是在突出要有业。教师说那这篇文章的中心究竟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在重复渲染或对比反衬什么,就是文章的中心。先把文章的十个自然段标上序号。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第一自然段写的是题目的来源,敬业来自《礼记》的“敬业乐群”,乐业来自《老子》“安其居乐其业”。紧扣题目,这是一种常见的文章开头写作技巧。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用。第二自然段继续分析题目,重点在敬、乐两个字,但有了业才有敬、乐的对象,于是引出有业之必要。第三自然段引用孔子的话证明有业之必要,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以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以哉!”通过引用大教育家的话来证明论点,是引用论证。第四自然段,引用名僧百丈禅师的话: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来证明有业之必要。第四自然段继续渲染有业之必要。第五自然段,在前面两个自然段引用的基础上作者做出了评论,进一步证明有业之必要。作者评论懒、懒人。以夸张的手法指出懒、懒人的罪恶,并针对有人说:我并不是不想找职业,而是找不着,进行反驳,指出这是为懒找借口,一个精力充沛的壮年人,一定能得到相当职业。由这一自然段我们可明白演讲、作文要看对象,要有针对性,才能达到好的效果。还明白了采用了引用论证后,要加上作者的评论,表明作者的看法,使引用的材料能够真切地为论证中心服务。二到五自然段,是在证明有业之必要。接下来作者就开始谈对待职业的态度。第一要敬业,第二要乐业。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论证要敬业的。作者先解释了敬的含义,就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把全副精力都集中在这件事上头,一点也不旁骛。再讲业有什么可敬呢?有什么该敬呢?通过分析,指出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再写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便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便是敬。为了进一步说清只有敬才能把工作做圆满,举了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从下面证明专心能把工作做圆满。佝偻丈人专心于蜩翼,这是正面举例论证。曾文正的话:“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从反面引用证明,只有专心才能把工作做圆满。接下来又引用法国学者著的书上的话,书中写道,英国人做事专心,法国人不专心,接着是作者的评论,指出做事不专心,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由此看出,不管是引用论证后,还是举例论证后,作者的评论都必不可少,因为作者的评论可以使所引用的话和所举的事例,和论点联系起来。再引用庄子、孔子的话来谈敬业,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剥笋式的进行了因果分析论证,不断的重复渲染和对比反衬要敬业。第六、七自然段围绕第2个分论点要敬业进行了论述、证明。第八自然段开始写要乐业。“做工好苦呀!”以模仿认为做工苦的人的叹气开始,有针对性地批驳这一类人的错误思想,指出不做工苦,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第二等苦人,报怨自己不能不做的事,哭丧着脸去做,自讨苦吃,这是反衬要乐业,属于反面论证。第九自然段,分析职业为什么能给人带来乐趣,写了四个原因,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去领会,原因有理,有说服力。再引用孔子的话,谈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教育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这一自然段因果分析论证,要乐业,是正面论证。第十自然段总结全文,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通过分析,很明显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是在突出一个中心,我们要有业、要敬业、要乐业。我在读这篇文章时感触很深。我要有业,我要敬业,我要乐业。我不能为自己找不到工作而找不工作的借口。我不愿再抱怨做工好苦呀!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工作的重要性和对待工作的正确态度。震动了我的心灵深处,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我的行为。
(五)思考本文优缺点
通过我们对文章内容、中心及写作技巧的分析,同学们都赞同这是一篇优秀的作品,那么现在归纳一下本文的优点。学生先思考 ,再师生总结出:1、思路清晰,论证有力,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2、说理有针对性。老师说:我们已经把这篇文章看待得这么好了,那它有没有缺点呢?这话一出,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不知老师唱的是哪一出,特别吃惊,今天老师居然让我们找课文的缺点。这是读书以来极少发生的事情,我们一向都认为课文是了不起的,是權威,何况本文的作者还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老师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学生都既好奇,又不敢找错误,怕被老师同学们笑话。于是我说出了下面一番话:据调查中国人的智商不低于美国人,但中国人的创造性绝对低于美国人。中国学生考试行,但却没有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美国已有很多人得诺贝尔奖了,因为诺贝尔奖是奖给有创造性贡献的人,而不是奖给考试分数高的人。中国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想象力是很丰富的,但随着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学生迷信教材,迷信老师,创造性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今天我们就向权威挑战,要有主见、有思考地阅读,对他写得好的,我们要吸收,对其中的错误,我们要批判、摒除。我先做个示范,比如:第三自然段末尾的“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中的没有办法与孔子原意相违背。孔子的原话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以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以哉!”。孔子原话是说难,没有说没有办法。然后让学生同座之间探讨一下还有哪些写的不够好的地方。学生讨论后发现了其中有一些话说得太绝对了,太严重了。比如“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容赦的”。我又引导学生批判了梁启超在本文中引用孔子的话达三次,共五句,认为这样太单调了,影响了文章的说服力,可引用外国名人的相关的话来证明论点,就不那么单调,说服力会更强。还有同学发现,引用的全是中国人说的话,有一个同学还说:作者不熟悉外国人。我及时鼓励该同学。我说:看来作者的知识面还不够广,了解中国多,了解外国少,这也反映了清朝末年,人们思想认识的局限。同时文中多强调人们的埋头苦干,今天的我们不仅要埋头苦干,更应该抬头看路。不能只是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还应该一专多能,兴趣广泛,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但是我们也不要太苛求100多年前的梁启超的思想有现代人的思想那么开放。文中表达出来的中心要有业、要敬业、要爱业,在任何时候都是我们要牢记的。总的来说,本文是优点多于缺点,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参考文献:
1.《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 马正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中学语文学思一体教学法》 郑如鹏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3.《教学设计原理》 加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关键词:《敬业与乐业》 教学设计
笔者把自己先当作读者,获得阅读感受后,再把自己当作教师,抛开了教学参考书,对《敬业与乐业》一文进行了精心地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趣
现今出现一个新词“啃老族”,这指现今社会中的一群年轻人,他们没有工作,在家靠父母生活。另外也有一个报道:有一个贵州籍的大学生,他考上了广州中山大学,进校时连生活费都不够,他靠他的知识、见识、毅力,到大二时就已经是几十万的富翁了,开了自家的公司,当上了老总。这两者都与工作有关,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议论文也是谈工作的。以前有同学问我遇到一篇文章老师没讲过,我怎样才能把它读懂,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这篇《敬业与乐业》,以它为范例。学了后,我们同学就会知道该怎样读懂一篇议论文了。议论文的中心是道理,现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读完后,我让同学回答,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二)学生自读,读后思考问题
(三)教师发问,道理是什么?有同学说:敬业与乐业。另一同学说:是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教师小结:敬业与乐业是一个名词短语,作为道理太过简洁,道理应是简洁的,能表达清楚完整意思,不需要再做解释的话。把敬业与乐业补充完整后就是:我们要敬业和乐业。或者说得更清楚明了一点,就是我们对待工作要专心和在工作中找到乐趣。那么是不是这一中心就正确或完整了呢?现在请你们听我朗读一遍课文,然后看我们归纳的中心需不需要修正。
(四)教师分析内容与中心的关系
教师发问:我们前面概括的中心是我们要敬业和乐业,这个中心是不是完整了?是不是文章所有的内容都是在突出这个中心。学生说:不是,在敬业、乐业前面是在突出要有业。教师说那这篇文章的中心究竟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在重复渲染或对比反衬什么,就是文章的中心。先把文章的十个自然段标上序号。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第一自然段写的是题目的来源,敬业来自《礼记》的“敬业乐群”,乐业来自《老子》“安其居乐其业”。紧扣题目,这是一种常见的文章开头写作技巧。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用。第二自然段继续分析题目,重点在敬、乐两个字,但有了业才有敬、乐的对象,于是引出有业之必要。第三自然段引用孔子的话证明有业之必要,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以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以哉!”通过引用大教育家的话来证明论点,是引用论证。第四自然段,引用名僧百丈禅师的话: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来证明有业之必要。第四自然段继续渲染有业之必要。第五自然段,在前面两个自然段引用的基础上作者做出了评论,进一步证明有业之必要。作者评论懒、懒人。以夸张的手法指出懒、懒人的罪恶,并针对有人说:我并不是不想找职业,而是找不着,进行反驳,指出这是为懒找借口,一个精力充沛的壮年人,一定能得到相当职业。由这一自然段我们可明白演讲、作文要看对象,要有针对性,才能达到好的效果。还明白了采用了引用论证后,要加上作者的评论,表明作者的看法,使引用的材料能够真切地为论证中心服务。二到五自然段,是在证明有业之必要。接下来作者就开始谈对待职业的态度。第一要敬业,第二要乐业。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论证要敬业的。作者先解释了敬的含义,就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把全副精力都集中在这件事上头,一点也不旁骛。再讲业有什么可敬呢?有什么该敬呢?通过分析,指出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再写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便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便是敬。为了进一步说清只有敬才能把工作做圆满,举了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从下面证明专心能把工作做圆满。佝偻丈人专心于蜩翼,这是正面举例论证。曾文正的话:“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从反面引用证明,只有专心才能把工作做圆满。接下来又引用法国学者著的书上的话,书中写道,英国人做事专心,法国人不专心,接着是作者的评论,指出做事不专心,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由此看出,不管是引用论证后,还是举例论证后,作者的评论都必不可少,因为作者的评论可以使所引用的话和所举的事例,和论点联系起来。再引用庄子、孔子的话来谈敬业,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剥笋式的进行了因果分析论证,不断的重复渲染和对比反衬要敬业。第六、七自然段围绕第2个分论点要敬业进行了论述、证明。第八自然段开始写要乐业。“做工好苦呀!”以模仿认为做工苦的人的叹气开始,有针对性地批驳这一类人的错误思想,指出不做工苦,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第二等苦人,报怨自己不能不做的事,哭丧着脸去做,自讨苦吃,这是反衬要乐业,属于反面论证。第九自然段,分析职业为什么能给人带来乐趣,写了四个原因,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去领会,原因有理,有说服力。再引用孔子的话,谈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教育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这一自然段因果分析论证,要乐业,是正面论证。第十自然段总结全文,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通过分析,很明显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是在突出一个中心,我们要有业、要敬业、要乐业。我在读这篇文章时感触很深。我要有业,我要敬业,我要乐业。我不能为自己找不到工作而找不工作的借口。我不愿再抱怨做工好苦呀!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工作的重要性和对待工作的正确态度。震动了我的心灵深处,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我的行为。
(五)思考本文优缺点
通过我们对文章内容、中心及写作技巧的分析,同学们都赞同这是一篇优秀的作品,那么现在归纳一下本文的优点。学生先思考 ,再师生总结出:1、思路清晰,论证有力,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2、说理有针对性。老师说:我们已经把这篇文章看待得这么好了,那它有没有缺点呢?这话一出,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不知老师唱的是哪一出,特别吃惊,今天老师居然让我们找课文的缺点。这是读书以来极少发生的事情,我们一向都认为课文是了不起的,是權威,何况本文的作者还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老师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学生都既好奇,又不敢找错误,怕被老师同学们笑话。于是我说出了下面一番话:据调查中国人的智商不低于美国人,但中国人的创造性绝对低于美国人。中国学生考试行,但却没有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美国已有很多人得诺贝尔奖了,因为诺贝尔奖是奖给有创造性贡献的人,而不是奖给考试分数高的人。中国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想象力是很丰富的,但随着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学生迷信教材,迷信老师,创造性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今天我们就向权威挑战,要有主见、有思考地阅读,对他写得好的,我们要吸收,对其中的错误,我们要批判、摒除。我先做个示范,比如:第三自然段末尾的“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中的没有办法与孔子原意相违背。孔子的原话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以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以哉!”。孔子原话是说难,没有说没有办法。然后让学生同座之间探讨一下还有哪些写的不够好的地方。学生讨论后发现了其中有一些话说得太绝对了,太严重了。比如“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容赦的”。我又引导学生批判了梁启超在本文中引用孔子的话达三次,共五句,认为这样太单调了,影响了文章的说服力,可引用外国名人的相关的话来证明论点,就不那么单调,说服力会更强。还有同学发现,引用的全是中国人说的话,有一个同学还说:作者不熟悉外国人。我及时鼓励该同学。我说:看来作者的知识面还不够广,了解中国多,了解外国少,这也反映了清朝末年,人们思想认识的局限。同时文中多强调人们的埋头苦干,今天的我们不仅要埋头苦干,更应该抬头看路。不能只是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还应该一专多能,兴趣广泛,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但是我们也不要太苛求100多年前的梁启超的思想有现代人的思想那么开放。文中表达出来的中心要有业、要敬业、要爱业,在任何时候都是我们要牢记的。总的来说,本文是优点多于缺点,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参考文献:
1.《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 马正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中学语文学思一体教学法》 郑如鹏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3.《教学设计原理》 加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