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比较HIV-1感染者与健康者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免疫应答的差异.方法健康对照者19例和HIV-1感染者20例分别在0、1、6个月肌内注射重组乙肝疫苗20μg,并在第1、3次疫苗注射后1个月检测抗-HBs水平,高于10 mIU/mL即为阳性.抗-HBs水平比较采用几何均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Scheffe法,率的比较用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结果健康对照组第1、3次疫苗注
【机 构】
:
201508,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201508,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201508,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201508,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201508,上海市公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HIV-1感染者与健康者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免疫应答的差异.方法健康对照者19例和HIV-1感染者20例分别在0、1、6个月肌内注射重组乙肝疫苗20μg,并在第1、3次疫苗注射后1个月检测抗-HBs水平,高于10 mIU/mL即为阳性.抗-HBs水平比较采用几何均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Scheffe法,率的比较用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结果健康对照组第1、3次疫苗注射后1个月,抗-HBs阳性血清转换者分别为10例和18例,而HIV-1感染组分别为3例和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05).CD4+T淋巴细胞≥200×106/L的HIV-1感染者在第1、3次疫苗注射后1个月,抗-HBs阳性血清转换者分别为2例和6例,而CD4+T淋巴细胞<200×106/L的分别为1例和4例,两组比较在第1次疫苗注射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2),在第3次疫苗注射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D4+T淋巴细胞<200×106/L组(A组)、CD4+≥200X106/L组(B组)和健康对照组(C组)完成3次疫苗接种后1个月抗-HBs水平分别为(101±210)、(529±704)、(5989±10704)mIU/m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3,P<0.001),A组分别与C、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3).所有入组者对乙肝疫苗均有良好耐受.结论HIV-1感染者接种乙肝疫苗后与HIV-1阴性者相比,血清转换率和抗-HBs水平降低,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200×106/L组。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福氏志贺菌中qnr基因的分布.方法 采用PCR法检测26株福氏志贺菌的qnr基因并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qnr基因阳性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随机引物PCR法(ERIC-PCR)进行qnr基因阳性菌株同源性检测.结果 26株福氏志贺菌中,qnrAl、qnrS1和qnrS2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30.8%、11.5%和3.8%;qnr基因阳性菌株对氯霉素、奈啶酸
麻疹预防接种已实施40多年,有效控制了麻疹流行.但40年来人群的自然免疫水平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抗体滴度水平有所下降,在一些地方发生麻疹流行或暴发流行,临床表现也较传统麻疹有所不同.2008年1至3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发生一起麻疹暴发流行,波及当地数个县市.我们将所收治的315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旨在掌握暴发流行麻疹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今后诊治该类疾病提供经验。
患者女,43岁.因发热、腹痛、脓血便3 d入院.发病前有不洁饮食史.体格检查:体温37.8℃,心肺无异常,腹软,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5~7次/min.血W13C 14.7×10~9/L,中性粒细胞0.803,淋巴细胞0.280;粪常规:黏液脓血便,脓细胞10~12/高倍视野,红细胞4~6/高倍视野;粪培养有志贺菌生长.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入院后给予环丙沙星0.4 g静脉滴注,1次/d.次
支原体肺炎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占较大比例L[1-3].虽然其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但有资料显示40岁以上肺炎患者中15%为支原体肺炎[4].成人支原体肺炎预后良好,合并其他系统损伤少见,但偶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肺间质纤维化等严重并发症[5]。
2006年11月至2007年5月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结肠透析机灌洗、透析治疗病毒性肝炎,现报道如下。
目的 了解学校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暴发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 将56例确诊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资料录入EPIDATA数据库,采用STATA软件分析其流行病学和临床学特点,采用RT-PCR法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50例患者为同一小学学生,5例为密切接触者,发病高峰为2009年6月18日和19日.患者从发病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是针对中性粒细胞主要颗粒成分和单核细胞溶酶体的一类自身抗体。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皮肤及口腔疱疹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引发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脑水肿和心肌炎等。
病历摘要 患者女,16岁.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部膨隆,伴乏力,无明显纳差、恶心及呕吐,无畏寒、发热及巩膜黄染、尿黄.外院查血 ALT 283 U/L,碱性磷酸酶(ALP)630 U/L;B 超示肝脾大;未经特殊治疗。
目的 研究抗病毒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121例HBVDNA阳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恩替卡韦(ETV)治疗组42例、拉米夫定(I.VD)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45例,记录其原始资料并进行随访.采用Kaplain-Maier方法 描绘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的生存率.结果ETV组、LVD组和对照组的基线特征相似.随访结束时,ETV组、LVD组和对照组的平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