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clen4hy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丽乡村博览会”于1月24日-26日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本次展会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全国农业展览馆指导,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中国沼气学会主办,北京旷世恒达展览展示有限公司承办。
  据了解,2013年初,基于对农业农村资源环境生态形势的分析,农业部立足自身职能,在全国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工程。经过广泛实践调研,农业部制定了美丽乡村创建的目标体系,在全国确定了1100个乡村作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部分项目向美丽乡村重点倾斜。各地各部门也积极响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在对各地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案例研究、实地调研和内涵提炼的基础上,农业部总结了美丽乡村创建的十大典型模式,为各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主任魏玉栋介绍说,本届博览会是美丽乡村创建成果的第一次集中展示,为了更好地体现美丽乡村的创建理念和成果,博览会分为创建实践、科技支撑、传统文化三大篇章。创建实践篇主要展示农业部与各地各部门协同配合、整体推进,建设美丽乡村的生动实践;科技支撑篇主要展示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局面;传统文化篇主要展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可资现代农业借鉴的生态智慧。
  展会现场记者看到,在创建实践展区,代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示范典型各具特色,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赏。如富有地域特点的贵州黔西南州,展区内摆放着当地农产品和民族服饰,站在一旁的少数民族姑娘热情地向每一位参观者进行讲解,展板上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充分展示了当地的乡村美、生态美和民族美。辽宁省宽甸县则以一片桃花迎接宾客,整体设计以粉色为主,令人眼前一亮。工作人员介绍,2014年,宽甸形成了“一江两城三湖四带五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新格局,并且形成了“一业带动,五业融合”的绿色经济发展新模式。
  在科技支撑展区,在博览会上启动的“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成为现场一大亮点,据工作人员介绍,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是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进行系统设计和架构、为农业科技服务打造的整体综合服务平台。目的在于整合农业科教系统相关资源,打通经济与科技的通道,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力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云平台遵循“政府主导、创新驱动、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按照“体系是基础、数据是关键、服务是根本”的总体思路建设运行,包括体系综合业务、智慧农民、农技推广、科技创新支撑、成果转化推广和循环农业6个专项子平台以及全国农科教环能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智慧农民在线培训系统、基层农技推广综合业务系统、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业务平台系统等16个核心业务系统。云平台将通过为专家、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免费发放实名登记的“智农卡”、开通智农通服务,打通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最后一米,实现移动互联互通,为广大农民和各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科技信息服务,保障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到位率,有效支撑农村金融服务和电子商务发展。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参观 “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时强调,农业物联网是全新的农业技术变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生动力,要把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纳入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让物联网成为改变农业、农民、农村的新力量。要以美丽乡村的创建工作为抓手,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专家团队,明确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思路、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和发展路径,真正以科技支撑起美丽乡村的创建工作。
  原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详细参观了博览会并提出,现代农业发展靠科技,而现代农业是信息化的农业,所以科技必须信息化。科技与信息结合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至关重要环节。
  据悉,农业部有关部门在展会期间同时启动了“全国农业技术转移服务中心”。另外,本次展览专门围绕“人的美丽乡村”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区,对农业部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背景、现状、政策、目标、对象等进行全景式展示。
  对于此次美丽乡村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表示,该展会旨在打造一个展示成果、推介技术、交流经验、启迪思路的平台,为各地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提供能量与借鉴,为建设“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作出贡献。同时,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国家“四化同步”战略的两个重要方面,通过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实行“平台上移、服务下延”,实现信息化手段和农业科技的融合,将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据介绍,下一步,农业部将通过推进部省共建,支持和鼓励地方建立分平台,将在各大区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积极性高的省份,确定为云平台推进试点省;选择一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作为云平台集成应用示范基地。
其他文献
报告预测,中国饲料工业已跨过快速增长期,进入成熟期,“饱和式增长”或将成为未来10年中国饲料市场的主基调。  饲料是人饲养的所有动物的食物总称,按营养成分可以分为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等。饲料工业是支撑现代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关系到城乡居民动物性食品供应的民生产业。  未来,中国饲料产量将缓慢增长。预计2015年为19835万吨,2020年增至21430万吨,2024年达
期刊
作为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澳大利亚十分重视农业展望和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信息采集、分析和发布工作机制,探索出了一条依靠信息引领生产、指导消费、服务决策的路子。  澳大利亚农业展望活动由澳大利亚农业部农业资源经济科学局(简称ABARES)主要承担。ABARES从澳大利亚知名大学雇佣经济学家、科学家、研究人员和分析师,组建了300多人的专业分析师队伍,研发了系列化的数据分析模
期刊
作为世界农业强国的美国,之所以能够有效引领国内农业发展,并长期掌控世界农产品贸易话语权,主要是因为构建了坚实的农业展望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完善的信息工作机制、强大的基础数据资源和科学的数据研究方法。  完善的信息工作机制  美国农业部由34个局(办公室)组成,共10.5万名员工,工作人员分布在农业部、各州办事处、试验站等,年度经费预算260亿美元。其中,世界农业展望局、经济研究局、国家农业统计局
期刊
一提西湖龙井,就得喝杭州龙井村出的;一提大闸蟹,最好是从阳澄湖捞上来的——消费者在食材挑选上有着特殊的偏爱:只有原产地“出身的”,才能让人心驰神往。  然而当下消费市场上,一些商家对原产地资源抢占、滥用甚至冒用的行为,不可避免地给不少地域名产的质量和声誉蒙上了阴影。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关乎人们舌尖上的安全。4月20日,阿里巴巴宣布启动“满天星”农产品溯源计划,正式推进农产品防伪溯源进
期刊
时值阳春三月,恰逢茶叶采摘季节,位于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隆街镇崧岭村的源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源丰”)的茶园内风光旖旎,景色秀丽。绿油油的茶树,淳朴的采茶女,两岸翠绿的青山,清脆的鸟鸣,走在其间,人如画中畅游,耳边响起的是一支悠扬的牧歌,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精彩,令人陶醉。  茶产业“钱”景不错  “以农旅为推动,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打造精品农业,走绿色、无公害、有机的生态品牌之
期刊
1月25日,河南嵩县陆浑水库收起2015年“第一网”,正式拉开冬季捕鱼序幕。近年来,嵩县合理利用陆浑水库发展渔业生产,2014年向水库投放150吨花白鲢鱼种及4亿粒银鱼鱼卵,科学的投放和捕捞可以净化水质,平衡生态,实现陆浑水库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丰收”。
期刊
本刊讯 针对国外媒体有关中国大米不安全的报道,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近日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总体是安全可靠的,老百姓的消费是有保障的。  日前,有国外媒体称,因担心国产大米不安全,进口的日本大米已成为“中国的最新奢侈品”。报道引用海关数据称2014年中国进口日本大米160吨,是前一年的3倍,这一趋势表明中国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的安全越发没有信心。毕美
期刊
农业展望(Agricultural Outlook)是研判未来一段时期农产品市场供需形势变化,并通过释放市场信号引导农业生产、消费和贸易活动的重要调控手段,是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普遍做法。农业展望在时间期限上分为短、中、长期,在展望区域上分为全球、国家(地区)、省域3个层次。  农业展望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展望大会和农业展望报告,农业展望大会一般每年召开1次,同时发布未来10年农业展望报告。农业展望报
期刊
近年来,由土壤污染引起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土壤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化肥施用引起的氮磷污染等。调查显示,全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高达19.4%,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达到82.8%,每年因土壤污染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数百亿元。  从污染面积分析,我国土壤污染主要以重金属和无机污染为主,受污染的土壤多为农田土壤。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
期刊
编者按: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三农”及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涉及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保险、科技、用地、用电等多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贯彻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去年,农业部办公厅还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贯彻落实农产品加工业扶持政策的通知》(农办加〔2014〕22号),要求各级管理部门抓好现行扶持政策的推动贯彻落实,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