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会陪孩子看病吗?

来源 :山西教育·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b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温忽高忽低、乍暖还寒,很多小朋友因为感冒、发烧、咳嗽,成了医院的小病人。不只是现在,秋冬交替的季节、雾霾严重的冬季,医院的儿科门诊都是人满为患。病歪歪、哇哇哭的小朋友,忙碌的医护人员,让整个空间充斥着焦躁、压抑的气氛,都让焦心的家长情绪波动很大。每个医护人员都希望孩子看病的时候能有相对配合的家长陪同,对孩子对医生护士都是一件幸事。
  陪同孩子的家长尽量不要过多
  带孩子来看病的家长,几乎来到儿科都得抱怨这么一句:“怎么这么多人?”我们去门诊输液大厅一看,通常是一名患儿有多名家长陪同,常见的是两个老人加一对年轻的父母,一个家长抱着孩子,一个家长拿着孩子的物品,再有两个家长拿着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因为陪同家长过多,占用了输液大厅的座位,导致很多迟来的患儿扎上液体后找不到座位,家长只能抱着孩子,举着液体,站在过道或者走廊。
  太多的家长陪同孩子看病,不仅影响了就医环境,还给医护人员造成了压力。在临床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个孩子来看病陪同的家长有十来个,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小姨舅舅、姑姑婶婶……来了一个大家族,给孩子头上扎针时,让妈妈在操作室抱着孩子,其他的家长在外面等待。扎针的时候,孩子哭了起来,门外的家长一起冲进来,大呼小叫,把扎针的护士吓了一大跳。太多的家长陪孩子看病,还不利于孩子的治疗和康复,医院儿科空间有限,生病的孩子自身免疫力就较差,在嘈杂喧闹密闭的环境中容易交叉感染。所以,陪孩子看病两个家长就足够了,一个负责照看孩子,一个负责排队挂号、缴费、取药,让儿科的就诊空间不再喧闹拥挤。
  家长要给孩子正能量,帮助孩子勇敢地战胜疾病
  有这样两个例子:一次有个五岁的小女孩因为发烧打点滴,她悄悄地问我:“阿姨,我是不是生了很重很重的病啊?我是不是要死掉了?”我很惊讶,奇怪怎么一个五岁的小女孩有自己要死掉的恐惧,于是安慰她说:“没有啊,你只是体温有些高,输了液很快就会好的。”小姑娘又很不放心地问我:“可是,阿姨,我都看到妈妈因为我生病哭了好几次呢!”我继续安慰她:“你生病妈妈心疼你,所以哭了。就像妈妈生病,你也会难过一样。是妈妈太爱你了。”
  再有一次是一个两个多月的孩子要抽血化验,宝宝太小,胳膊很细,医生告诉这位妈妈该怎么抱孩子的时候这个妈妈已经泣不成声。等到开始抽血时孩子哭了起来,妈妈更是全身都软了,旁边的爷爷奶奶也是满眼泪花,最后还是一个护士抱着孩子完成了抽血。之后,孩子家长哭成了一团。
  确实,现在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六个成人就一个孩子,稍微有点头疼脑热家长就会紧张得不得了,有时候难免会有过激的反应,但却不知道这些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在孩子生病的时候,家长应该客观冷静。孩子生病是常有的事情,生病是一个信号,提示个体和家庭今后在哪些方面需要做出调整。而且孩子的每一次生病都是与病原体抗争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刺激免疫力增强。作为家长,最重要的是自己首先不能垂头丧气、哭哭啼啼,让因生病而敏感脆弱的孩子产生对疾病的恐惧,家长要给孩子传递正能量,告诉孩子去看医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按时喝药、多喝水,这样才可以打败身体里的小病菌。再者,平时可以给孩子看一些关于疾病或者就医方面的图画书,比如《第五个》《汤姆住院》《米菲住院》等等,让孩子对生病和就医不再恐惧。
  要清楚准确地描述孩子的症状体征
  比如孩子发烧几天、最高体温多少、咳嗽多久、都用过什么药物、做过什么检查、对什么过敏等等,如果家长对医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回答,那么医生可以根据家长的回答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延误病情。前几天门诊就来了一个小朋友,是奶奶抱来的,说孩子拉肚子。医生问什么时候开始拉肚子,一天拉几次等等,奶奶说就拉了两次,别的什么都不知道。孩子看起来已经严重脱水,需要立即静脉补液。可是奶奶一直念叨着孩子就拉了两次肚子哪有脱水这么严重,还拒绝治疗。无奈之下,我们只能问清孩子妈妈的电话,联系妈妈。原来孩子已经腹泻三天,去做过推拿,用过药,但效果不好。今天妈妈单位有急事,拜托奶奶先带孩子来医院她随后再来。挂了电话我们又做了很多解释工作,奶奶才很不情愿地开始配合我们治疗。因此,陪孩子看病的家长在医生询问病情的时候,一定要准确描述。比如应该说“昨天十点开始发烧,温度一直是39°以上”,而不是说“孩子发烧老是不见好”。应该说“孩子总是半夜十二点左右咳嗽得厉害”,而不是说“从奶奶家回来就有点咳,咳得我们大人都心慌”等等。尽量简洁、准确地表述孩子的病情,不要参杂家长的个人情绪。
  当孩子需要静脉输液时一定要配合护士
  我们在静脉输液的时候经常能见到这样的家长,一边对孩子说“我们不打针不输液”或者“打针输液一点也不疼”,一边将情绪激动的孩子按住去让护士打针输液,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下一次会更加抗拒打针输液。最好的办法是告诉孩子:“打针输液可以帮助你的身体对抗小病菌,可能会有些疼,如果忍不住可以哭出来,如果能忍住就不要掉眼泪,身体里的细菌最害怕勇敢的小朋友!”告诉孩子真实的情况,可能比你哄骗孩子不疼、不扎针更能让孩子配合。
  每个护士都希望有“一针见血”的穿刺技术,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成功率。一是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不可能所有人手背上都长了一根粗粗的血管专门用来做静脉穿刺;二是小朋友的血管明显程度跟成年人是不能相比的;三是一个生病的小朋友,他的血管可以说比正常时候又差了一分;四是我們不能要求每个生病的孩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配合治疗。而且进行操作的护士不是机器人,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判断准确率。但是请家长朋友相信,每一个护士在面对生病的小朋友的时候,内心都是柔软的。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当他生病需要就医的时候,希望每个父母都是称职的陪伴者!
其他文献
小熊嘟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它的爸爸妈妈都是设计师,他们忙于工作,忽略了对小嘟嘟的陪伴,更忽略了对小嘟嘟用眼习惯的养成。小嘟嘟无聊的时候就看电视、玩手机,导致了小嘟嘟迷上了电子产品。  小熊嘟嘟变成了电视迷,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只要电视一打开,小眼睛就一动也不动地盯着。嘟嘟每天连吃饭时间都要看电视,抱着自己的小碗就往电视机前跑,有时会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不管熊妈妈怎么叫都不说话。  
期刊
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职业体验,也为了能让家长走进幼儿园,我班在孩子们刚入园时就成立了家长助教团,我将医生妈妈、警察爸爸请进活动室,让孩子了解爸爸妈妈工作的同时,也理解家长工作的辛苦。凡是爸爸妈妈来当助教的孩子,都显得特别自豪:“今天我爸爸(妈妈)来幼儿园当老师了。”其他孩子一脸艳羡的样子。  中班新学期伊始,我决定按照学号,每周请来一位家长担任助教,这样一来能照顾全体,没有特长的家长也有当助教的机
期刊
我的儿子乐乐今年5岁,活泼伶俐的他已经学会了下象棋。周末的一个晚上,乐乐吃过晚饭后见桌上的象棋被奶奶收掉了,就对着奶奶大吵大闹,要求奶奶把象棋恢复原状。原来,乐乐晚饭前一个人在玩象棋,本想吃了晚饭后接着玩,却没想到被奶奶收掉了。  其实,我们发现乐乐说话冲,遇事喜欢大喊大叫,已不是头一次了。  前不久,乐乐的表弟跃跃来我家玩,兄弟俩坐在小桌子旁搭积木,还比赛谁搭的“房子”更高。跃跃比乐乐小半岁,比
期刊
儿子上幼儿园中班时,因为搬家,我们给儿子转了幼儿园。  转园不久,我向幼儿园老师询问儿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老师说:“轩儿不管是活动时还是日常生活中老是爱戳弄别的小朋友。”我一听,顿时脸红了。想起儿子跟我外出,小手总不闲着,动这动那,需要我不时提醒他,他才能勉强停住。我小时候可是遵规守纪的孩子,而且从来不动别人的东西,更别说戳弄别人了。儿子怎么可以这样呢?回家后,我立马把儿子说了一顿,叮嘱他要管好自己
期刊
作为家长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父母寄予了太多的奢望。家长把自己未尽的理想捆绑在孩子身上,把自己内心深处所谓的完美自我强加到孩子身上,使孩子从幼儿时代就在负重前行。本该快乐的童年中添加了太多成人刻意的雕琢,这样的童年真的属于懵懵懂懂的孩子吗?作为孩子的父母,为什么就不能放弃奢望,让孩子自然成长?我所说的“放弃奢望,让孩子自然成长”是一种教育观念,不是放弃不管、听之任之,而是遵循
期刊
树林里有一只名字叫黑丝的蜘蛛,她住在装满柴火的小木屋里,那里黑暗、漏风,每天的生活都是一成不变的,黑丝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她一直想要找一个特别的家,可是什么样的家才是特别的家呢?住在森林里,每天坐等猎物自投罗网,没意思;住在牛马棚里,太脏太臭,不舒服;住在墙角里,太黑太暗,不喜欢……哪里才是合适的家呢?  一天,黑丝出去散步,发现了一个黑色的大怪物,它像黑丝一样也有一个大肚子。最奇怪的是大怪物胖
期刊
每天早上,站在门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是最幸福的时光,听着孩子们一句句的“老师,早上好!”心里无比轻松。但在这一群活泼的孩子之中,小小显得特别孤独。  小小是班上新转来的一个小女孩,因为是朋友的亲戚,所以朋友提前和我說了孩子的一些情况:“这孩子在村里时特别胆大,经常领着同村的一群孩子到处玩耍,有时叫都叫不回来,活脱脱一个‘孩子王’。但一进幼儿园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一声不吭,特别胆小。”  听到这样的描述
期刊
陶行知曾提出生活教育理论,提倡“生活即教育”,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他们的主要生活场所,而孩子的学习又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因此,在家庭生活中要及时把握孩子的教育契机,让孩子在“玩中学”,不断丰富和巩固自己的已有经验。  孩子3岁半左右,目前在上小班,这是某天我和孩子一起玩记录下来的过程。  鱼缸里有很多五彩斑斓的小石头,他想捞出来
期刊
孩子哭闹,父母该立即去制止吗?父母该允许孩子哭泣吗?成长的父母,最重要的标志是接纳、允许自己有情绪,继而也接纳、允许孩子有情绪。懂得“同理”自己,才会“同理”孩子,“同理”在前,才会顺藤摸瓜理清情绪来源。情绪来源才是父母疗愈孩子情绪的最好“抓手”。  因为担心,所以不允许  我一向认为孩子哭泣的时候成人应该想办法哄住孩子,不应该任由孩子哭下去。而一位心理学的专家却告诉我,孩子哭如果让父母心里难受、
期刊
等我长小了  孩子:妈妈,这是什么呀?  妈妈:这些都是你小时候穿的衣服。  孩子:那你拿出来这些衣服干什么呀?  妈妈:这些衣服都小了,你穿不上了,我准备把这些衣服送给姨妈家的宝宝穿。  孩子:妈妈,不要啊!等我长小了就可以穿了。  女朋友  孩子:妈妈,老师今天让我们两个人一组做游戏。  妈妈:那你今天和谁一起做游戏了?  孩子:女朋友呀!  妈妈:什么女朋友呀?  孩子:和我玩游戏的小朋友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