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陶瓷:物、心、技合体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8559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美术学院2016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上,陶艺系同学们的用心之作,真切地诠释了难得的哲匠精神,诠释了物、心、技的完美合一,这种连结让他们从浮躁回归平实,沉下心来,专注当下。
  胡敏老师说:“每个时代的文化艺术都具有符合其时代的特征。陶瓷艺术也不例外,各种方向的文化碰撞、传承与创新的交融,使得今天的陶艺作品必然走向多元化。”而这次陶艺系的毕业展也正呈现了多元化三个字。
  “典”音同“点”,万物都可以看作一个点。我用点来装饰器皿,通过点的装饰体现器皿文雅典致,点是器皿上的装饰,通过大小不一、凹凸起伏的点打通器皿“内”与“外”的空间关系;犹如泥巴呼吸的孔洞。饱满、简洁的器形与点的装饰形成了一种奇妙视觉感受。
  三个器皿组成一个系列的创作,不上釉,用化妆泥土本身的颜色进行喷涂、粘抹点缀。远处观感简洁明了,近处观看内容不少,外形简洁而且器皿装饰也有趣味性。
  因为器皿的内形与外形都是要饱满的,所以在拉坯的过程中必须是集中精力,边拉边调整外形,尤其在器型的腹部容易塌,塌的器型的内外形也就不饱满了;器皿的“点”不能在器皿坯体过干的时候贴塑、挖空、挤压,否则坯体会裂,所以必须把握好坯体的干湿度进行处理,一旦进行了“点”的装饰,器皿的外表就不能修坯了,这就要求一次性把饱满的内外形在拉坯的时候就处理好了,然后再进行“点”的装饰,通过贴塑、挖空、挤压手法的处理使作品表面的“点”富有装饰性与表现性。而且修整器皿的底足也需要考虑整个坯体的干湿度与其它因素。器型极简洁而又饱满,带有装饰语言的“点”又富有表现性。创作这三件作品之前,其实已经画过很多手稿,改过很多方案,做过多次试验,泥坯也曾经在窑炉内爆炸。多次请教老师与学长,来探讨方案的可行性,一次次地改进只为了能出更好的效果,创作过程艰辛又孤独,但结果有时也令人开心。
  《片刻》的灵感来源于竹叶上的直线纹理,竹在中国传统中有着正直、骨气的优秀品质,我喜欢竹子的刚柔并济,挺直的竹上能长出柔软的叶子,柔软的叶子上布满笔挺的直线。作品的形也是从叶子中得到的灵感,结合折纸的表现方式,用泥片成型的方法,表达在时空的长线中,一个个器物正如叶片般凝固在空中,时光仿佛静止。这也正是我追求的宁静片刻。
  这件作品采用泥片成型的方法,制作过程中大泥片要薄但又不能太薄,太薄成型过程中容易损坏,太厚在烧成过程中也容易失败。在做直线纹理时,线条是一条一条用螃蚍刀划上去的,下刀的轻重缓急都不能大意,边缘处如果下刀重了就很容易开裂,导致作品四分五裂。把泥片撑起来的过程,也是比较危险的,如果泥巴太湿太软,容易变形,太干又容易裂。多次反复,终于呈现出比较满意的作品。
  大三的时候,我就开始做《yuan》这个器型,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很多问题,材质是黑陶的那个是最早拉完胚的,用的时间最长问题也最多。这是个实验品,本没打算作为毕设的,第一次烧成就产生了这些裂纹,老师说它应该是废掉不能用了,后来第二次烧的时候我就坚定地又把它放进窑里去,结果就裂得更严重,但我觉得这些裂纹很有意思,如果把它补上应该很好玩。在此基础上面就没那么多问题产生了。
  这个器型是借鉴比利时陶艺家Tjok Dessauvage特殊的拉坯成型方法,以底为上。因为全封闭的坯体在那段潮湿的天气里自然干燥时间长达一个月,若用烘房或是烘干机,很可能有开裂的危险性。毕设时间紧迫,就尝试接坯、盘泥条、传统拉坯之间的综合运用。主要是想极尽所能地去发掘泥土本身的可能性。做了很多实验。泥料的配比上,大件泥与紫砂相混的
  泥料,可以在含水分高的时候保持韧性,易于塑型。另外把化妆土丰富的装饰技法用在坯体上产生的不同视觉、心理感受,比起釉料更能给人一种自然质朴的感觉。
  想要在出窑时见到一件完美的作品,对我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大部分的时候看到的更是苦涩、暗淡、给人无力的憔悴感。因此要进行各种复杂繁琐的后续工作。查找资料,各种尝试,从古玩、石材、金属当中借鉴打磨抛光的方法。甚至尝试了地板蜡,不上釉的器物可以保持被水浸湿的那种色泽。
  在修复方面,本打算使用金缮,但大漆容易过敏,有风险。一次偶然,想到用水泥来修复陶瓷,没想到效果意外地赞。将水泥这种材质当做陶瓷材料的一员也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它不仅能填补裂缝也能模仿陶瓷的各种质感,简直太神奇。
  在创作过程中,裂纹黑陶那件作品感触最深。它承载了太多美丽的意外,它曾被人认为是废掉的。其实,人生有太多太多的不完美,不要再自卑了,接受它,或许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糟。有些缺点,可以掩盖,以假乱真,这挺好;有些缺点,你怎么都掩饰不了,即使真的伪装到让人看不出来,但在自己心里的那道巨大裂缝一直存在。不如试着去接受它、正视它、感受它,用另一种方式稍作改变,也许它会成为你的闪光点,更加的耐人寻味,这也很棒啊。慢慢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那段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做毕设。很喜欢这种状态,心无杂念,单纯地想着只做好这一件事。其实是抱着一种未来可能再也不能如此随心所欲自由创作的想法。抓住这个机会,不能留下遗憾。这感觉像是完成一场仪式。整个过程中真的遇到了无数的坎,也会迷茫、烦躁、失落。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每天累得回去只想着睡觉。当自己的水泥研究小成果,受到大家的认可,我很幸福,能帮助到他人,哪怕只是微不足道,也觉得自己有了存在的另一个意义。
  “恒,永恒,无穷无尽的相生相灭、相互转化,永不停息”是《老子》的思想,也是我想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的核心概念。此刻无永恒,万事不唯一。好与坏、对与错、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或许不那么绝对对立。
  创作这件作品的过程,也是我认真思考“有无相生”的思想的过程。我希望能让作品表面光洁亮丽,却又怕光芒夺人失了主旨;我希望作品烧成后毫无裂缝,却又沉迷于大成若缺的感悟,现在想来这真是自己理解得太过浅显,可是这却十足地显示出我内心的挣扎,在这种人生思考里的挣扎:好与坏、美与丑、名利与精神的追求。
  由于成型方式比较复杂,作品主体是拉坯成型,台面泥片和绞胎成型,同时还有陶塑的创作手段,所以创作这件作品,制作和烧成难度大大提高,所以烧前烧后总是出现裂坯现象,这也让我明白了顺其自然的真义。何处裂,即有裂的道理所在、裂的意义所在,无需太过强求,此处裂只是因由别处周全,顺其自然。当然最后的恶果就是,经过连续通宵熬夜了一个多星期的“奋战”,我的作品在毕业展开幕当天凌晨才摆进展厅。
  我喜欢敦厚的造型,喜欢大自然的自然之美,喜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给了我一种信仰,使我不断尝试突破原有的形式限制,充分利用泥土龟裂纹理、叠压表现整个作品的层次与节奏,以简洁厚重的口部来衬托敦厚的整体,展示自然张力的造型。用器物与色泥交融的语言,传递着物与我间的交集。
  这组作品灵感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海绵。陶瓷烧制后的坚硬与海绵的柔软这两种完全不一样的质感,在我的作品里把它们糅合在了一起。海绵状的陶瓷就像真的海绵一般会呼吸,细腻的颗粒孔让人心生宁静。
  为了得到细腻洁白的效果,我使用骨瓷泥。这种泥浆制作工艺较复杂、成本也较高,一般在我国山东淄博、河北唐山的一些陶瓷厂才有生产,这系列作品泥料都购自淄博。作品的主体部分“海绵”经过不同泥料稠度、不同成型技艺和不同烧制温度的多次试验,最终才烧制出比较完整的作品。制作过程中遇到过最多的问题就属开裂,有的作品只有一小条裂缝,而有的作品则夸张到直接破碎成渣;另一个难点则是烧制过程由于窑内有各种泥料的杂质悬浮,导致洁白完整的“海绵”上常常结有一些破坏画面的小黑点。
  作品的另一部分苹果和梨是由陶泥盘筑而成的,风格偏向写实。低温烧制后的陶泥呈现出暖红色,经过打磨抛光等工序后会露出亮晶晶的波点,与洁白的“海绵”组合在一起视觉上会很舒适、很静谧。大学四年越要接近尾声内心却越发浮躁,正是由于这样的心境,我的毕业创作才想到以这样的形式来传达我的感受:匠心精神是一份专注、一种品质、一份严谨,也是一种态度。每一个手工艺术家都需要这种匠心精神,和一颗宁静的内心。
其他文献
《物权法》将应收账款纳入可以设质之财产权利范畴,首次确认了应收账款质押的合法地位。允许应收账款质押,在开展应收账款转让融资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了应收账款的财产价值、
域名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一个技术用语,是互联网络上识别和定位计算机层次结构式的字符标识,与该计算机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相对应。域名权是国际、国家
专利权利要求决定专利的保护范围,是专利的核心。由于语言的局限性、专利申请撰写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相关利益主体的理解能力不同等原因,法院在专利侵权判定中经常得对权利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