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和起跑的方式

来源 :为了孩子(3~7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nanq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故事
  我5岁半的时候,就被母亲送进了小学,混在一群六七岁的孩子里,稀里糊涂地开始了我的学校生涯。因为年纪太小,明明是上课的时间,我会走出教室跑到操场上看别人踢毽子,还被同学们叫做“小破孩儿”。老师劝说我母亲,把我带回家去,但我母亲坚信我并不傻,读书不成问题的。我就这样开始起跑了我的求学生涯。
  书是读了下来,但是一个小小孩去学校早读书,显然还是影响了我的自尊心,直到成年以后,混在人堆里,我还是会不自信。
  我想早读书未必是件好事情,最起码因人而异。
  女儿的故事
  不幸的是,到了我女儿上学的年龄,我却也变成了当年的“我妈妈”。
  我女儿从小就个子高,看上去比同龄的孩子大很多,也很聪明。所以我认为无论从智商还是身体发育程度等考量,我女儿可以上学了。于是,也是在她5岁半的时候,我把她带回国内,送进了北京的一个小学:早上6点,孩子就要起床,坐班车去学校,班车要坐1个小时;中午,孩子只有40分钟的吃饭时间、半小时的活动时间;下午4点半放学,再坐1小时班车回家,然后写作业,吃饭,玩一小会儿,然后补习德文,最后上床睡觉。女儿压力很大,班上大部分同学在幼儿园就学会了拼音和加减法,有的孩子还会背诵乘法口诀,她什么都不会。
  她非常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我丈夫也觉得我是在逼着孩子早点脱离童年时代,让她活在压力之下。那时的我有些盲目,想想当年的我就是这样熬过来的,就咬牙鼓励女儿坚持下去。
  虽然,我的女儿坚持下来了,但她过得很不愉快,大量的家庭作业,机械的训练方式,学校里的教学方式,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她非常不适应。
  她常常对我说:“妈妈,我们回德国吧,我想念我的小朋友和幼儿园。”
  有一次,孩子想多玩一会儿,我看看时间不早了,就要她写作业。她急了,对我说:“妈妈,我是个小孩子,我要玩,玩是我的权利。”
  回德国后,女儿进入德国小学,开始了完全不同的小学生生涯:
  德国的教育方法很独特,充满了游戏的味道。比如说数学,老师基本上只是强化孩子对数字的理解和运用,鼓励孩子根据逻辑思维来进行数学的验算,不会做大量的练习题,也不用背诵加减乘除的口诀,他们一会儿学加法,一会儿学线段和几何,很多学习都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比如对钱的认识和运用等,虽然进度很慢,但是基础打得很深。
  德国的教育强调的是孩子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一起分析、思考、讨论,老师只告诉孩子们一个方法,剩下的是孩子自己去动脑筋实施,课外没有什么作业,老师给孩子布置一个问题,孩子们自己到图书馆去查资料,寻找答案,或者直接去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惯,然后写一篇文章,不管语法对不对,句子通不通顺,只要内容是正确的,也是动了脑筋的,老师就会通过,而不是死记硬背,靠大量重复的练习来制约孩子的课外时间。
  女儿在国内小学的一年里,每天都被老师要求不举手不许说话,课堂上甚至根本不许说话,不许做小动作,在很多的“不许”中生活。而在德国,老师要求孩子们在课堂上要踊跃回答问题,参与老师的问题研讨,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刚入学的时候,我女儿一直很安静地听老师讲话。老师特地找我们谈话,问为什么Helen上课不喜欢说话?为什么不能主动参与教学互动?为什么孩子要那么安静地坐在那里?老师甚至用了“这么辛苦”这样的话来形容女儿上课时的表现。
  老师的话让我认真地思考起东西方教育的差异——
  我们的学校总是要求孩子上课认真听讲,不许说话,不许做小动作,老师说什么,孩子听什么,考试得有好成绩,才是好孩子。我们的教育方式只是强调孩子服从的一面,却完全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他自己的思维和思考方式,我们只要求孩子听话,却很少给孩子尊重和理解的机会。
  过了一段时间,我的女儿恢复了原来快快乐乐的样子,放学后三下两下就写完了作业,然后跑出去和邻居的孩子疯玩,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并没下降。
  儿子的故事
  与国内不同,德国的教育专家和家长都比较赞成让孩子晚上学,他们认为等到孩子身心和智商都有了一定的协调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再入学,可以避免孩子因为太早入学在性格发展上有所欠缺。一些老师也表示,孩子太早入学会导致孩子之间能力方面差别较大,有的孩子连鞋带都不会系,而有的已经可以读书写字了,这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难度。
  我儿子5岁半的时候,进入准学前班。小学的老师专门到儿子的幼儿园去,对每个学前班和准学前班的孩子做了检测,然后他们建议,包括儿子在内的几个男孩子应该继续留在幼儿园,玩耍一年,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成熟到了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整整坐上45分钟,注意力集中地听老师讲课的程度,那对他们而言是相对很无聊的事情。他们目前还停留在关注小火车如何修建和积木怎么搭建的阶段,这对他们而言更快乐也更富有人性。如果勉强一个孩子去做他的年龄无法承受的事情,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会受到挫伤的。
  因为有了女儿的前车之鉴,所以,我们接纳了幼儿园的建议,让儿子继续留在幼儿园上学前班。作为为数不多的几个“滞留”在学前班的孩子之一,他拥有了一些新的权利:只要家长允许,他就可以一个人从幼儿园走回家去;他可以经过请示后,邀请自己的好朋友到幼儿园的花园里去玩耍直到他自己厌烦了为止;他可以参加学前的游戏训练,比如数字游戏,站起来发言,讲故事;还可让他带一个刚进幼儿园的小小孩玩,负责这个小小孩的安全和游戏,以此来训练他的责任心。同时,作为学前班的孩子,他也有了需要做到的事情:自己会系鞋带;可以自己上厕所;可以准确说出父母的名字,兄弟姐妹的名字;可以说出自己住在哪里,知道回家的路线;如果会从一数到一百当然更好,如果不会也没关系,正因为不会,才有必要到学校去上学;只要能画出一个像人的人形来就可以;可以安静地坐下来半小时以上。还会有警察来到幼儿园,给他们讲解如果进了小学,遇到大孩子的侵犯怎么办?会不会还击?怎么还击?回家的路上遇到陌生人跟你搭讪怎么处理?遇到不认识的人要带你回家怎么办……为了上小学,真的要准备很多东西。他要从认识社会开始,从学会离开父母独立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开始。   现在,儿子完全符合上学的条件,他自己很为他即将成为小学生而感到骄傲和高兴。他得到了一个奶奶资助的漂亮小书包,他把它摆在自己的房间里,经常对我们说,我很快就要上学了。对他而言,那是一个美丽的前景。
  国内经常有“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讨论,我从不苟同,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诸多的因素和环境来辅助他,即便是起跑线上他跑得飞快,如果他没有基本的跑步能力,没有长久的耐力,没有一个长跑运动员的过硬体质,起跑得再快,也不能保证他在冲刺的时候是冠军!
  我先生在和我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时,说过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金字塔就那么一个尖儿,只能站那么几个人,连转身都困难,而地面却是结实而宽广的,你转身或者你随便走动的机会更多。细细想来,真的是这样的。
  Tips
  德国小学的教育情况
  在德国,公立小学和教会小学完全以街道划分,除特殊原因外,家长不得自己选择学校,也极少有家庭在小学阶段送孩子去私立学校或寄宿。不过学校在分班时,会特别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居住地域,让每个孩子都有可以一起上下课的同伴。
  在入小学前,德国的教育机构一再强调不必让孩子预先学会写字或做算术,以便在入学后能够开始正常学习。学龄前儿童只需学会安静听讲,能够在学校自理,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就可以了。
  德国小学只有4年,每天只上半天课,孩子6岁起上学,课程主要有语文(即德语)、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宗教和生活常识课,三年级以后有外语课,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会穿插进许多其它方面的内容,如身体健康知识、性常识、环境保护知识等等。
  德国的小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不会超过半小时,而且星期五放学后没有家庭作业,假期也没有家庭作业,整个小学期间没有大考小考。学校重视的是孩子平时的表现和每一次当堂作业、当堂测试的水平总和。班里也不会公开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没有排名次的做法。老师经常组织学生踢球、看电影、参观博物馆或到野外散步。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掌握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宽松的教学方式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每个孩子的平时表现和成绩都会被老师记录在案。到学期结束时,家长会收到孩子的成绩单,成绩单里除各科成绩外,还有老师的评语。
  德国小学教室里一般放几张小长桌,每桌5~6个小孩,每过一个月就会换座位,以便孩子能接触到不同的同学,并保护眼睛。同一桌的孩子可以时分时合地做作业或者讨论问题。而且每过1~2个星期,一年级学生就要与二年级的同学混合上几节课,让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些学习任务。
  德国小学在二年级的时候,就会规定孩子办理图书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并且主张孩子们通过阅读,培养自己思考的能力,孩子们都会得到免费的图书证,图书馆有专门的儿童书架和房间,并且做了严格的规定,12岁以下孩子只能阅读儿童读物。每个小镇或者即便很小的村庄也有图书馆和儿童阅览室。孩子们的课外时间内容丰富多彩,大量的户外运动和自由活动,使孩子们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和动物。
  小学毕业后,学生根据自己在小学阶段的表现和成绩,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小学阶段的主科成绩是选择中学的关键,但学生日常提问、回答问题和与同学合作的情况及其反应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同样是决定他们所升中学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想知道2岁9个月的宝宝如何作自我介绍么?
期刊
养育孩子的过程就像是一次旅行,迷人的、激动人心的、丰富多彩的、处处充满挑战的旅行,丰富了你的人生,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是谁又知道,美好的风景背后藏着多少艰难险阻!怎么说?怎么听?细节决定成败。  这样和孩子说:  1、不用宝宝语调和孩子说话。  对于刚开始说话的孩子来说,掌握正确的词语很重要,比如说小狗就说“小狗”,不要用“汪汪”代替。孩子反复听到正确的词语发音,才有机会提高他说话的清晰度和发音
期刊
吃饭前,我让小容、小韬去洗手,结果我从厨房出来时,发现桌子上堆着一大堆纸!两人得意地告诉我:“爸爸,你看,我把手擦干净了!”两个孩子可能还在等我表扬吧?我又惊讶又生气,当场就批评了他们:“这些纸要节省着点用,你们浪费纸就是浪费钱,浪费了钱就不能买好吃的,不能买玩具了!”  回头想想,我是不是“小气”了点儿,不就是几张抽纸吗?值得让孩子节约吗?这样做会不会让孩子长大后也变得小气而举止寒酸呢?现在,很
期刊
当大人给小孩子做好预告,孩子又非常清楚地知道下一个环节是什么,并同时知道进入下一个环节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时,孩子是很容易跟随大人的脚步的。  “我数到三,1——2——”这句话不知是谁在哪个时代的发明,一直沿袭到现代,也许是因为太好用了吧!当大人想让孩子照自己的话快速行动时,此话很容易就脱口而出,短促而有力。  而对于“数到三”这件事,大人是否有过思考呢?  孩子的特性是充分活在当下的,他们没有未
期刊
说到写《暑假日记》,就不得不说孩子的暑假生活了。  “暑假里的每天都一样,好无聊啊,没啥好记的!”孩子会抱怨。  是啊,爸妈得上班,没那么多时间给孩子出谋划策,更没假期陪他外出旅行了。  压力都很大!  其实,换个思路想想,“为生活中的小惊喜而欢呼”不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吗?重要的是我们怎样看待平淡生活中的那些不平淡的细节。  有一个叫笑笑的5岁男孩,第一次跟妈妈来到乡下的田头。他独自一人蹲在在
期刊
专家简介:  杨雄,博士,研究员。上海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测评体系”首席专家,“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首席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研究”获中国家庭教育学会2012年优秀成果一等奖。  【配专家照片】  “亲职教育”,最初是心理学研究对家庭教
期刊
刚入园时,每到集体活动,小仰总是选择缩在一角,悄悄地坐着。如果老师提问点到他,他的反应是那样紧张不安,手指不自觉地含在嘴里(指甲几乎被咬光,到了肉的边缘),就算勉强站起来回答问题,脸永远胀得通红,嘴里支支吾吾,谁也听不清他在讲什么。  正是这样一个孩子,经过老师和他妈妈一年多的努力,竟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仰的进步,体现了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寻找熟悉的话题,让孩子轻松表达  小仰非常聪明,见多识
期刊
盛夏炎炎,孩子从“钟情”美食,变为“贪恋”冷饮。往日香喷喷的饭菜失去了魅力,一到开饭,便和爸爸妈妈上演 “猫捉老鼠”的游戏。孩子不吃饭,真愁坏了年轻的爸爸妈妈!迫于无奈,很多妈妈时而变身“美食家”:蒸、煮、炒、炖;时而变身“医生”:望、闻、问、切;时而变身“老师”:劝饮、劝食外加威逼利诱……为了宝贝的好胃口,妈妈们好好加油吧!  合理饮食平安度夏  夏天的孩子容易偏食厌食,食不甘味则精力差,精力差
期刊
材料:报纸  游戏一:撕报纸  发展:脚的精细动作和协调  玩法:  孩子坐在椅子或干净的地板上,用脚趾撕扯报纸,把报纸越撕越小,越撕越碎。  建议:  此游戏尤其适合在夏天进行,爸爸妈妈可以一起加入到撕报纸的游戏中,和孩子一起体验游戏的乐趣。  插画说明:爸爸妈妈和孩子坐在地板上,各自两手撑住地板,同时,用两个脚的脚趾撕报纸。地上有一些已撕碎的报纸。  游戏二:破防线  发展:下肢爆发力量和身体
期刊
作者简介:  全为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院副研究员,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主要从事河口生态学、湿地生态学与海洋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研究。特别喜欢与自然主题有关的各类绘本。  这是一个既荒诞又有趣的故事。整个故事的主要线索,是鱼类离开海洋来到陆地上,过起同人类一样的生活,可最终它们又不得不回归到海洋中去。  这本身就够离奇了,可是故事的作者还嫌不够耸人听闻,他又安排了其他的情节:虾类被迫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