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特性水分入渗规律及地基处理方法研究

来源 :第十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a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水分入渗规律以及地基处理合理方法等问题,选择典型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了布置沉降观测点和埋设水分计的浸水试验以及挤密桩、DDC(孔内深层强夯)桩地基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分入渗过程中,深度22.5~25.0m以上土体易发生湿陷,该深度以下土体则含水率增加缓慢,达不到湿陷起始含水率,不易发生湿陷,因此该深度考虑可作为现场湿陷性评价的临界深度,也可作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地基处理时可参考的地基处理下限深度。DDC桩间距为1.0~1.4 m时,无论从挤密系数还是湿陷系数都能满足规范要求;挤密桩15 m试验区域沉降量较小,但其剩余湿陷量任未满足要求,这也佐证了关于22.5~25.0 m深度难于发生湿陷的结论。试验成果可作为今后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工程建设以及黄土规范进一步修订的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摄像、摄影、录音等影像技术已经普及,教室里配备了多媒体,家庭里摄像机已经不算奢侈品了,数码相机、摄像手机几乎每个家庭都能具备,这对教学手段的丰富和运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近来,笔者把影像技术运用到作文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搜集素材,丰富内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日常生活丰富多彩,但学生写作文时却常常无话可说。如果我们把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