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富豪另类相亲

来源 :华夏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sil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过香港女星佘诗曼主演的《金枝欲孽》的观众,可能对其中的皇帝选妃情节记忆犹新,细节再现堪称全方位。而近两年屡屡被曝的富豪相亲派对,其盛况其性质,与古代帝王选秀亦何其相似。那么,古代富豪又是如何相亲的呢?
  “霸权逻辑”不能使“鬼推磨”
  富豪的“霸权逻辑”乃是社会心理定式,不是今天才有的,毕竟拜金风也不是今天才呼呼刮起来的。
  在古装剧里,我们会经常见到富家公子于光天化日强抢民女,比如王老虎抢亲,比如《花田喜事》里的小霸王周通等,都是这种霸权逻辑的滥觞。《红楼梦》里呆霸王薛蟠也是个例子,他骄横跋扈,倚财仗势,强买英莲(即香菱)为妾,喝令手下豪奴打死冯渊。历史上此类富豪不在少数。西晋那位与王恺斗富的石崇,富可敌国,他可没少做欺男霸女的事。
  当然,富豪的霸权逻辑,在官员的霸权逻辑面前不堪一击。石崇在位时,赵王司马伦即相中了他的小妾綠珠。等他失去官职时,司马伦便明目张胆地派人向石崇索取绿珠,逼得绿珠跳楼自杀。
  这种逻辑不光是具体行为的用强,寻常婚俗里也有它的影子。如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里这样描写相亲:“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男以酒四杯,女则添备两杯,此礼取男强女弱之意。”
  富豪不能绝对主导婚姻
  男尊女卑,固然是两千年封建社会的主流形态,体现在富豪相亲上,女性尊严被完全矮化。那么,古代真是这样吗?答案是,不一定。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定程度地削弱了古代婚恋自由,但女子在选择权上,也不是完全没有,男方想绝对主导婚姻,恐怕只是传说,否则也不会出现《列女传》了。有的时候,贵为天子的皇帝在选择后妃方面尚且不能做到随心所欲,商贾富豪安能?这是一个历史认知的盲点。
   一方面,古代男女之间其实没那么多禁忌。先秦时期,《周礼·地官·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政府非但不反对两性交往,还在春暖花开之际组织大规模的“相亲会”。秦朝之后各代,对男女之妨进行了立法,如“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授受不亲”等,但在每年的上巳节、元宵节和七夕节,政府并不反对女子抛头露面,游园聚会,包括“相亲”。
   另一方面,婚姻的选择,不仅取决于男方是否有钱,是否想娶妻,而在于女方或女方家长对未来女婿发展前途及其家族背景的研判,选择权是公平的。我发现,越是礼教笃甚的时期,这种现象越明显。
  比如北宋大儒程颐有个侄女,“幼而庄静,不妄言笑;风格潇洒,趣向高洁;发言虑事,远出人意;终日安坐,俨然如齐;未尝教之读书,而自通文义。举族爱重之,择配欲得称者。其父名重于时,知闻遍天下,有识者皆愿出其门。访求七八年,未有可者”,25岁还没出嫁。
  以二程的地位与名望,找个乘龙快婿该不是难事,但能否让侄女满意,却是个难事。其中,女子的权利自觉或许起了关键作用。
  曾巩在父亲死后面临着为9个妹妹找丈夫的重任,他坦言自己“大惧失其时,又惧不得其所归”。这已然是选择性纠结了,既怕耽误了几个妹妹的终身大事,又怕所选非人,让妹妹们未来不幸福。
  “郎财女貌”在古代并不吃香
  古代富豪选妻子,可不会这么简单草率,婚姻大事,岂能钱情交易当儿戏?而是要考虑诸多配置,比如是否符合门当户对、联姻策略、聘礼与嫁妆对等、女方识字率、品貌等原则,“郎财女貌”在古代并不吃香。
  传统戏剧里,像牛郎织女、陈世美与秦香莲等,之所以均是悲剧,门不当户不对恐是根源。我无意贬低其中的真善美元素,只是就客观现实说一个道理,你让一个名门闺秀嫁给一个大字不识的村夫,她会幸福吗?
  另外,儿女婚姻历来也是父母及家族的一种策略,上到皇帝用公主和亲,下到庶民“嫁娶先近邻”(白居易),无不体现了多种登对配置的重要性和策略色彩。实际上,官员与官员家族联姻,官员与富商家族联姻,以及“亲上加亲”或“累世婚姻”等,在历史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洪迈曾讲述黄左之的故事,黄左之1180年赴京城赶考,遇见一位姓王的富绅,二人成为好朋友,王不但供给黄左之生活费用,还许诺如果黄左之通过了考试,就把女儿许配给他为妻。黄左之后来果然中了举,得到新娘和500万钱的嫁妆。这个故事既寓意婚姻投资策略,又寓意聘礼(中举进仕途)与嫁妆的对等。有500万钱嫁妆作保证,起码可以使新娘子不会因为是商人女儿而被夫家瞧不起。
  试想一下,若一个富豪单以“女貌”选择应选女子,而不考虑其他配置,那么,他的婚恋观就很难被人认同。
   《新唐书》说:“敬宗饕沓,遂以女嫁蛮酋冯盎子,多私所聘。”“敬宗为子娶尉迟宝琳孙女,多得赂遗。”《大唐新语》说:敬宗“又纳资数十万,嫁女与蛮首领冯盎子及监门将军钱九陇(子)”。“九陇本皇家隶人,敬宗贪财,与之婚姻,曲为九陇叙其阀阅。”他将一个女儿嫁给富豪冯盎之子,又将另一个女儿嫁给本是皇家奴仆、后升监门将军的新贵钱九陇的儿子,为儿子娶的则是名将之后,动机虽说都是贪图钱财,但不排除有门当户对、联姻策略的考虑。
  (据《北京青年报》)
其他文献
28岁的“农夫”阎林是深圳一家私企的白领。阎林既不种植庄稼也不种植蔬菜,他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了多株盆栽的大麻。在阎林的圈子里,“农夫”是“种大麻”的暗语,大麻等毒品被称为“燃料”,而吸食“燃料”的人则是“飞行员”。  阎林是在一个叫“飞行中国”的论坛里学习大麻种植技术的。它和那些关注航空的论坛毫无共通之处,在这个论坛里,“飞行”的含义就是“吸大麻”。在这个标榜“飞行是人类永恒的梦想”的隐秘圈子里
期刊
友谊不贵乎早贵乎长。鲁迅与宋庆龄之间纯洁而绵长的战友之情,堪为“人世楷模”。   这两位中国20世纪的伟人结识的确比较晚,已在四五十岁光景。那是1932年底,宋庆龄和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邀鲁迅参加。鲁迅欣然答应,并经上海分会执行委员,从此结识了宋庆龄且并肩战斗。他们共同研究斗争策略,不但成功营救了陈赓、廖承志等一大批革命者,还成功营救了国际友人、当时共产国际驻华机构“泛太平洋
期刊
11月2日,黑龙江尚志市珍珠山乡,一群牛在山上被老虎袭击。老牛的屁股被撕掉一大块,但硬是忍着痛跑了四五里路回家向主人报信……“大牛嗷嗷叫唤找它的犊子,我们跟着过来,小牛死了,满地是血……”目前,当地林业部门发出通知:尽量不要进山活动。   记者11月5日从黑龙江省苇河林业局证实,11月3日,苇河林业局冲河林场一居民家放养的母牛被咬伤逃回家。该林场工作人员在牛群经常活动区域附近的树林里发现了被咬死的
期刊
阮黄勋是越南最酷的理发师之一,与其他理发师所习惯用的剪刀不同,阮的秘密武器是剑,他总能用剑为顾客打造出完美造型。   阮黄勋称,自己的这项技能源于4年前参加的一个游戏。那时,他被要求在没有剪刀的情况下为他人理发。他选择使用手锯,并且乐在其中。之后,他便选择使用操作起来更为复杂的剑作为理发工具。   一开始阮黄勋只在为女顾客剪长头发时用剑,后来逐步在剪短发如“波波头”或“精灵头”的时候用。阮黄勋
期刊
最近几年,每年11月11日的光棍节越来越受年轻人的欢迎。其实,光棍古已有之,古代虽然没有所谓的光棍节,但是说到描写光棍的诗词,还是很多的。闲来读之,颇为有趣。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这首诗来自《诗经·豳风》,意思是说要想砍一根木棍做斧柄,就必須先要用斧头砍木棍,没有斧头,木棍是很难砍的,而想要娶个好妻子,就必须先要寻找媒人,再由
期刊
一起19岁女孩失踪谜案,在7年后宣告破案,3名男子因涉嫌强奸、杀人被抓获,然而经过3年的法院审理后,除一名嫌疑人發病死亡外,另外两名嫌疑人均被宣告无罪。这起谜案又重新回到了原点。   记者采访了承办该案的北京律师陈雅楠,揭开了嫌疑人为何被宣判无罪的答案。  19岁时尚女孩神秘失踪   让时间的影带倒回至1999年10月初,当时正值国庆五十周年大庆。   年仅19岁的北京女孩吴丽(化名),性格活泼可
期刊
苏东坡写过一首长诗,里面有这么四句:“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这四句诗写的是打包:朋友聚餐,酒足饭饱,还剩下一些饭菜,扔了可惜,有个哥们儿拾掇拾掇装起来,带回家给小孩吃。   宋朝饭局上也有人打包吗?当然有,司马光就是一个例子。   司马光晚年在洛阳定居,请朋友们吃饭,酒不过三巡,菜不过五味,要是不尽兴,酒可以再來一壶,菜是坚决不再上。他给这种抠门儿饭局取了个名字,叫
期刊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太公家教》已记載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 春秋时期的孔子更留下了“有教无类”等至理名言……在中国古代,教师一直是备受尊重的一个职业。那么,古代什么人才能当老师?现代要想当老师得有从业资格证,古代“教师”从业也要通过考试吗?   古代“教师”从业也得通过考试《登科记考》记载:“诸博士助教皆计当年讲授多少以为考课等级。”   在西汉以前,教师多是推
期刊
讲述:茹玥  性别:女  年龄:40岁  我用真心感动他   曾经我以为自己是個幸福的女人,而这份幸福主要源于我自认为找到了一个爱我、顾家的好男人,相信这也是大多数女性衡量幸福的标准之一。记得一年前,我们一家还是其乐融融的样子,偶尔一起出去吃顿火锅、一起开车去郊游。可如今老公耀旭的背叛与冷漠却让我不仅心生绝望,还不由得怀疑起当初的幸福是否也只是自欺欺人。   我和耀旭是通过相亲认识的,那时我们的
期刊
全军政治工作会议10月30日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召开,强调党指挥枪不能动摇。回顾1929年的古田会议,其核心内容正是确定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领导原则。而之前的朱毛之争、陈毅“夺权”,为会议埋下了一个个伏笔……  特派员批前委管得太多  1929年4月初,中央特派员刘安恭找到了刚刚抵达江西瑞金不久的红四军军部,带来中央的“二月来信”。当时是红四军创建以来最危难重重的时期,信中根据形势,要求红四军武装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