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公共资源的教育价值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58157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文化场所作为社会的共享资源,在这个全球化和终身学习的时代,已集教育、学习和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乡土教育和科普教育的宣传基地,发挥着其特殊的教育功能。以前,在人们的认识中,公共文化场所无外乎博物馆、图书馆、革命陈列馆、少年宫、体育馆等活动场所,功能和名字相匹配,起着比较单一的文化教育作用。随着多元文化和民主文化的发展,这些场所逐步从传统的角色转向知识宝库、学习积累与开展活动的多功能角色,达成了人与场所之间强有力的文化互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充分利用好公共文化场所资源,是学校教师和学生拓宽知识终身受益的良好形式,也是教育部门值得大力提倡的学习活动方式。
  
  抽样调查
  
  1.公共文化场所现有物质资源情况调查
  有效利用公共文化场所资源,对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就无锡市部分公共文化场所现有资源,我们曾做过调查:
  (1)无锡市图书馆。拥有一个主馆、3个分馆和18个流通站。主馆建筑面积26851平方米,现有藏书125万册(件)。有较完备的现代通讯设施、微机网络检索、多媒体导读、自动化管理系统,提供阅览座位1600多个,设立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文史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参考文献检索室、休闲书屋等22个服务窗口。据2007年统计,全市办图书借阅证的人数达1.9万,占无锡市人口总数的0.37%;全年阅读流通量为65.6万册,占无锡市人口总数的12%。
  (2)无锡市博物馆。原无锡市博物馆为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重点收集、收藏无锡地区的文物资料。现有馆藏文物12000余件。2006年开始建设的无锡市博物院将原无锡博物馆、无锡革命陈列馆、无锡市科普馆“三馆合一”,同时还将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纳入其中。新博物馆靠近无锡市图书馆,也是无锡市单体面积、体量最大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馆内将设置文博历史、科技世界、专题展览和影视互动等板块,各个板块相对集中,合理贯通。
  从公共文化场所资源抽样调查中可以看出,公共文化场所设施环境和活动内容在不断完善,但可惜的是参加公共文化场所活动的学校有限。据有关部门统计,半年内没有读过一本书的人占相当高的比例,学校教师拥有市图书馆借阅证的也占少数,很久没有进图书馆借书或查阅资料的也大有人在。要提高公共文化场所资源利用率,还要加强宣传,也有待广大师生从认识上重视,从行动上践行。
  2.学校现有教育物质资源情况调查
  学校教育物质资源主要包括辅助教室、实验室、电脑室、形体室、琴房等教学设施,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图书馆,体育馆、运动场、多功能室等活动场所。教学设施和活动场所是师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场地,图书馆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调查研究的场所,同时也是向师生提供专门性知识和信息的中心设施。学校的这些教育资源基本上满足了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但在知识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教育应当以最好的方式向个人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这方面,学校的教育和学习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借助社会公共文化场所资源,这个问题便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资源整合的可行性与形式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强调:“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要建立开放的学校课程体系,就必须实现学校课程与公共文化场所教育资源的共享,延伸学校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使学校与公共文化场所关系更加和谐,互相协作、双向服务。
  1.学科教学与公共文化场所资源
  学校开设的学科课程知识涵盖面较广,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特殊的知识结构,对公共文化场所资源的取材也各不相同,各自有其相关知识点的资源获取。如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与科技馆,历史、地理、政治、语文等学科与博物馆、革命陈列馆,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学科与图书馆的沙龙、电子阅览室,体育与体育场、运动馆,音乐美术等学科与少年宫、青年宫等进行整合比较好。而研究性学习学科则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选择研究的课题属于哪一类,就可以借用哪一个公共文化场所的资源进行研究活动。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匹配,学科教学与公共文化场资源的整合具有交互性,可互相作用、相互渗透。
  在学科教学与公共文化场所资源的整合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公共文化场所的教育资源,善用科技多媒体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树立公共文化场所资源融入各学科学习领域的多元化创新教学理念,使学校学科教学与公共文化场所资源的互动合作达到资源共享的最优化。
  2.德育与公共文化场所资源
  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开展活动是德育的好方式,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但学校的德育资源很有限,需要校外资源来补充。将公共文化场所作为学校德育活动的延伸部分,则能达到德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效果。
  例如在无锡市已成功开展7年的中小学生“假日新视野”活动。无锡全市动员,各企业、事业单位或出人才,或出场地、设备、图书资料,建立起128家中小学生“假日新视野”活动点,所有的公共文化场所都成为基地。本市中小学生只需出示《社会实践活动手册》、《素质拓展手册》或《“假日新视野”活动记载表》,就可在市内的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电影院、运动场等活动点参与自己喜爱的活动。“钟书文学论坛”、“胜蓝艺术社”、“欢乐陶吧”、“快乐心理俱乐部”、“棋迷乐园”、“青春实话实说”、“英语沙龙”、“网络隧道”、“球类大世界”等活动丰富多彩,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个魅力无穷的假日乐园。在它的强大吸引下,中小学生节假日迷恋网络游戏、整天看电视、睡懒觉、萎靡不振的现象大为减少。
  图书馆中常年陈设的无锡籍院士墙、无锡籍将军风采、无锡籍名家展、无锡人著作展等,展示了无锡风采,弘扬了桑梓文化。这些文化资源充分体现了公共文化场所的作用,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内容。
  3.学校科研与公共文化场所资源
  学校教育在与公共文化场所资源整合中,开展教育科研是对教育实践的科学研究和开发,目的是用学校科研成果指导和推动公共文化场所教育实践,促进学校和公共文化场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校科研需要解决教师和学生在公共文化场所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取得的经验如活动开发等,将其作为研究的内容,从大量的实践依据升华为科学理论,从而指导学校教育与公共文化场所工作的创新。
  举个例子:当公共文化场所开展活动内容的难度低于学生所需知识活动能力和生理能力时,学生的知识吸收与活动能力就会受到限制,造成其活动能力的“营养不足”;如果活动内容的难度超出了学生所需的能力范围,也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吸收困难”。因此,学校和公共文化场所如何做到让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活动范围、活动内容、活动的强度以及活动的深度、广度,这个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破解。
  教育科研能提升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理念,使学校确立先进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能提升公共文化场所的活动经验并使其从经验中找出科学规律,从普遍走向特殊;能提升教育者的水平,使学校和公共文化场所的科研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使教学实践既充满激情又充满理性。但现今这方面的科研成果还很少,有待进一步开发。
  
  有待解决和需要探讨的问题
  
  公共文化场所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整合有其可行性,学校的教师及教育决策者应重视公共文化场所资源在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资源来辅助教学。但当前的学校教育与公共文化场所资源的整合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各级、各类部门给予关注和措施的保障。
  1.加强学校与公共文化场所的衔接,建立健全的活动制度
  学校领导要重视公共场所资源的作用,积极主动与公共文化场所联系,将公共文化场所实践排入学校学期活动计划,为教师提供图书借阅证、活动证等,为学生安排活动内容。公共文化场所要树立服务理念,为学校的教育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配合学校大力开展公益、文化、竞赛等专题活动,实现公共文化场所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使学校教育与公共文化场所资源整合规范化、制度化。
  2.学校和公共文化场所要高度重视学生校外活动人身安全
  学校和公共文化场所的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学生校外活动的人身安全,经常在师生中开展必要的教育,传达必要的自护自救知识,教给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公共文化场所要拟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措施,明确责任,健全安全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切实保证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性,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向学生讲解与实践内容相关的操作程序、安全要求。
  3.保障公共文化场所经费,保证活动正常开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已明确指出:“对确需集中食宿和使用消耗品的集体活动,以及特专场培训项目,只能收取成本费用。”在经费保障上,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对公益性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予以保障,公共文化场所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集体组织的普及性教育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要实行免费;对确需集中食宿和消耗材料的集体活动,以及特长培训项目,只能收取成本费用,对特困家庭的未成年人要全部免费。
  4.建立学校与公共文化场所网络资源基地和信息共享机制
  学校到公共文化场所开展活动前需要通过网络了解第一手资料(活动内容、活动的要求、活动安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及时查阅资料,公共文化场所也需要掌握学校开展活动的具体安排。这一系列需求通过网络共享资
  源完成是最快捷方便的。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学校与公共文化场所网络资源基地和信息共享机制已成为时代的必然。
  终身教育主张: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而应是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培养个体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终身教育也主张学习者不仅要学习已有的文化,而且要培养对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性、独立性,为此加强学校与公共文化场所的合作显得十分重要。公共文化场所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充分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而且还能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其他文献
期刊
<正>法国是艺术、美酒、美食的天堂。在当地,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达官显贵,如果不懂生活,不懂艺术,不懂美酒美食,就只能是个地道的失败者。因此到法国,在徜徉了历史遗迹、艺术
<正>三国魏铜官印、秦铜私印、汉银私印、汉铜子母私印……一幅幅不同风格与流派的篆刻作品,造型古拙,意境高蹈,把观众带入一个脱俗的艺术境界。9月,一场名为"印鉴成都——20
新课程改革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就是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都能获得成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玉米油:未来的消费新族玉米油是从玉米胚中提炼出来的一种食用油,普通玉米的含油量在35%以上,消费和医疗试验证明,玉米油是一种优质油,不仅味道纯正、消化率高、稳定性好,而且经常食用
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来。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作文时常常找不到恰如其分的题材,出现“编、抄、套”等现象,很难从中触摸到生活的气息。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不善于捕捉、积累生活中有价值的题材。(2)生活单调,缺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3)在作文训练时,教师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打开思维
3月30日,国航正式开通成都经昆明飞往缅甸最大城市仰光的航线,国航打造成都航空枢纽的步伐继续迈进。
阿玛尼集团近日宣布旗下阿玛尼室内设计工作室和门里集团独家携手,在中国成都设计并打造豪华住宅项目。这是阿玛尼集团主席与首席执行官乔治-阿玛尼先生设计的首个中国房地产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效率。就在大家流连网络、乐此不疲的同时,也不难发现暴力、色情等信息一直是网络无法回避的“痛”。因此,北京市那位十二岁的小女
<正>时光总是面无表情,不肯停驻,是双廊牵住了它,让你能与它同行,而不必匆匆追赶它的脚步。你的旅行无关目的,只关态度那一次的旅行是真真的锥心刻骨。当我和两个小伙伴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