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标准与格语践言r——朱熹关于圣人言语的体认与践行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al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物致知思想在朱熹理学体系中地位重要、影响深远,同时它对朱熹语言思想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认为圣人是为万世立言,圣人言语为万世之标准,具有义理俱全、实事求是、谨密周遍、平正明白等特点.他提出,对待圣人言语要“格文字”和“格话”(即“格语”),“须是合下便行将去”(即“践言”).朱熹讲究“格语践言”的方法,认为要以熟读精思、理会浃洽、切己体察之法体认和践行圣人言语“万世标准”的内涵.朱熹关于圣人言语功能的体认及其所蕴含的语言学思想,对当下“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有明一代,明蒙沿线“九边”战略地位极为突出,嘉靖、万历时期北部边疆危机日促,为了给边疆防御提供借鉴,以防御蒙古为主旨而形成的北方边防图籍大量涌现.在蒙文相关史料稀缺
民法典本身具有权利保障价值的正当性.创新物权担保制度和动产登记制度,引入保理合同规范,皆为权利保障的体现.民法典自带价值在于保障民事权利,由此产生的规范价值可以依法
作为诗人的鲁迅在以往的文学史叙述中颇为“冷门”,鲁迅与中国现代诗歌的微妙关系以及他对于诗歌这种文体的复杂态度还需进一步探析。重新梳理鲁迅藏书,有望对鲁迅一生的写诗、译诗、论诗活动及其影响获得更深入的认识。鲁迅对中国新诗的“苛责”背后与他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理想有关,也寄寓了他的规劝与深意。
宣徽文人多源自汉唐旧家,其文化底蕴浸润于厚重的宣徽古朴儒学,深植“致用”观念。元末明初之际,他们一方面承继区内前辈文人的创作传统,保持活跃的文学态势;另一方面他们钻研文章之学,发展出“以道弘文”“辨体设文”“力学实文”三位一体的文学观念。在此观念指导下,宣徽文人自觉对文风进行了相应的拨乱与调适,积极倡导与实践温和质朴的文学风尚。他们为回应文坛积习与时弊,多以古文为载体,植入了雄健一路,而后起的江西文人群体为融洽文坛布局与气象,多以诗歌为载体,再植入雅正一途。两地文人前后相继的救治与改造,才终成大明帝国平和
公元前2000纪前后的齐家文化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上,文章通过对青海民和喇家遗址、互助金禅口遗址、大通长宁遗址出土植物和动物遗存的分析与研究,认为齐家文化形成了农牧并重的生业模式,狩猎采集经济逐步衰退。由于微环境的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齐家文化各区域之间的生业结构也产生了差异,并具体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甘肃榆中有汉氏、蒲氏者,其中汉氏自称女真后裔。汉氏为金朝皇族完颜氏支系之遗留,祖先原活动于燕山以北地区,金元之际进入中原地区,明代洪武初年改姓汉氏,弘治末年迁居榆中,现有五通明及以后碑刻为证,民间遗留的传说也差可与《金史》《元史》等历史记载相印证;蒲氏为金朝高门蒲察氏支系之遗留,虽然仅见于方志记载,但是结合蒲察笃实之事迹,兼采蒲氏族人之口述史资料,亦不难确定其女真遗民身份。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蒲察氏之女真民族特征逐步淡化,姓氏也由“蒲察”而简化为“蒲”。
1492年后,整个拉丁美洲逐渐陷入了被殖民的历史漩涡。到20世纪,拉美文化在殖民文化冲击下呈现出一种“混杂状态”。在后殖民时代下,文化的混血状况更是无法避免的。马尔克斯关注这种文化混血状况,将自己对于文化融合的思考融入创作。小说《巨翅老人》展示了欧洲殖民文化与本土文化尴尬的“混杂状态”,并对拉美的文化出路进行探索,试图在多元文化交杂的语境中重建拉美文化。
20世纪50年代,慕生忠在带领2000多名员工历经千难万险修筑青藏公路的过程中,形成了不朽的慕生忠开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提出的关于“两路”精神的重要论述,十分精辟地阐明了慕生忠开路精神的丰富内涵。慕生忠和他领导的筑路团队,在修筑青藏公路的过程中,积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艰苦奋斗精神;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英勇斗争精神;默默坚守、甘当路石的无私奉献精神;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团结互助精神,战胜了青藏高原恶劣的地质和气候环境,用七个月零四天实现了青藏公路的全线通车,创造了辉煌的人间奇迹。
由于各种原因,书写者在书写契约文书时,往往会使用大量的讹字.随着契约文书的大量刊布,今人在整理契约文书时,常因疏忽其中的讹字现象而致误.通过考察契约文书中的讹字现象,
汉语史上“由”是个多功能虚词,既有介词功能又有连词功能。作介词时,可以引进处所、视角、时间、原因、依据、对象等多种语义成分;作连词时,表原因,关联原因与结果。“由”的介词与连词功能都是从“源自、产生”义动词“由”语法化而来。文章考察多功能虚词“由”的语法化历程及各种语义成分间的相互衍生关系,基本结论是:处所义、对象义介词“由”是从其“源自、产生”义动词直接语法化而来;视角义、时间义介词“由”是其处所义用法再语法化的结果;而原因义介词“由”是从其原因义动词语法化而来。连词“由”是从其原因义动词直接语法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