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记肉铺

来源 :山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t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大海恒记肉铺坐落于东街自西向东第一家,坐南朝北,一间铺面,卸下手掌厚的木排门,临街一张要数人抬的杂木肉案,黝黑的案板足有半尺厚,整块案板中间低四周高,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刀痕,仿佛告诉每一个看见的人,这块案板有些年头了。
  说起来赵大海的肉铺也算是祖产了,据说他的爷爷就是城东一个走村串户的杀猪佬,他的父亲子承父业,父子两代节衣缩食,到了赵大海出生,才算兑下了这东街转弯的小铺面,行商成了坐商,才有了恒记肉铺这份赵氏产业。
  赵大海从小就跟在父亲后面,或许是杀猪人家不缺少肉吃,十四五岁就长成了别人十七八岁的个头,已经能够单独杀猪了。他从年迈的父亲手里接过肉铺之后,整天想着的就是把生意做大,让一间铺面扩大成两间,甚至更大的铺面,这样才是光宗耀祖。
  赵大海心里想着,手里做着,东街几家肉铺里,他每天几乎是第一家开张营业。头顶着星星出门宰猪,一早手脚麻利地卸下铺板,精神抖擞地站到那块父亲传下来的案板前,挥动最厚的斩肉刀,“砰砰”一阵响,夹心、肋条、腿肉等一样样分类排好,猪肚、猪肠用箬壳丝扎好挂在一旁的墙上,这些猪下水下端“滴里搭拉”的血水滴到砖砌的地面,是他最喜欢听的声音。做好这一切,赵大海就在案板后的板凳上坐下,等待顾客上门。一天上午,新鲜肉卖得差不多了。下午赵大海把店铺交给老婆,有客人上门买点自制的腌肉、腊肠,老婆可以应付,他就走村串户到乡下找第二天要杀的猪,付下定金,约好早晨杀猪的时间等。
  中午时分,鲜肉卖得差不多了,只剩一点零零散散的小生意,这个时候才是赵大海天马行空琢磨发财的黄金时间。卖了几十年的肉了,每天基本就是这点水口,不可能一下子冒出许多客人来,即使周围或亲朋遇上大事,一般会提前一天预订。提价就是赶客人,就这东街几百米的地方,肉店就有三家,自己一提价,客人还不跑到另外二家去。乡下的杀价都差不多,听说东街另一家三星肉店有时候低价出卖,可人家儿子身强力壮,肉是百十里外的山里低价收来的啊!想归想,真要发财不是件容易的事啊!赵大海愁得头发都白了。
  “不准以次充好,祖训!不准短斤缺两,祖训!不准欺老凌幼,祖训!……”年迈老父亲一遍遍的絮叨,时不时萦绕耳边,让赵大海心里总是怪怪的。祖训祖训,如果一代代人永远遵循上一辈人的活法,追溯赵家的先人,说不定还守着一亩三分田在乡下那个山村里种田。哪怕是按着爷爷的路子,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卖肉,父亲也不可能在县城里买下一家铺面。一代新人换旧人,自己这脑子又不比父亲笨,也愿意吃苦耐劳,这辈子怎么说也要比父亲更上层楼,不然老了怎么和子孙们交代呢!
  春去秋来,赵大海感觉肉铺每天的流水从悄无声息渐渐成为细流淙淙,只是自己脸上的笑容没法子灿烂起来。这边店铺里的生意是水涨船高,一天比一天好,舒坦的心里却被家里发生的事弄得七上八下。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先后犯了同样的病,先是儿子,不明的肚子痛和腹泻,没几天女儿也跟着一样的病症。隔壁的葆和堂,东街另外两家康济堂、太和堂,几个大夫轮流会诊,中药汤剂、丸剂、针灸,都是一样的结果。症状缓解一二天,然后又是外甥打灯笼——照旧。眼看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像秋天里霜打的草木,一天天萎靡下去,赵大海心里急得不知道如何是好,城里城外的大夫几乎都找遍,孩子还是那样。
  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赵大海的老婆更是心如火焚,除了看大夫,疯了一样去城南的城隍庙、关帝庙,城北的白鶴圣殿、城东的太极宫,还有城外仙姑山上的仙姑庙、宝掌谷宝掌寺……见寺庙就进,见神佛就拜,祈求神灵保佑自己的孩子早日康复。
  有人到东街给赵大海带来白鹤圣殿长清道长的口信,让赵大海自己去见道长,说是能告诉孩子的病因,赵大海连忙带上老婆,关了店门直奔城北白鹤圣殿。
  一身青袍端坐蒲团上的道长用手中的拂尘,指着赵大海说,“天作孽尤可饶,自作孽不可活。赵掌柜自己做的孽报应在你孩子身上啊!”赵大海心里一凛,连连磕头,“请道长明示,请道长明示!”“你这半年多来,店里卖的是什么肉你自己心里清楚,人在做天在看啊!如果再不改邪归正,不仅你的子女,恐怕全家人都遭报应了。”赵大海吓得一身冷汗,这道长是修道之人,怎么会知道自己店里的事呢,莫非真的有老天爷?“是,是,谢谢道长,我一定改正,一定改正!” 赵大海把头磕得山响,连皮蹭破鲜血直流也顾不得了。
  从赵大海违背祖训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开始,很快被偶尔来店里的老父发现,老爷子几次劝解都没用。后来看到媳妇到处求神拜佛,就专程去找长清道长了。不知情的赵大海老婆是个节俭人,每天挑些颜色黯淡或又瘦又老的肉回家,煮烧给无肉不欢的孩子吃,她哪里知道这些肉其实是一些母猪肉、死猪肉,日积月累,孩子自然吃出病了。家里肉不断,病自然没法彻底痊愈。
   【作者简介】徐水法,浙江浦江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出版小小说集《金手指》《谁是谁的恩人》《享受阳光》、散文集《红尘寄情》《石门槛上不老的歌谣》《都市阳台上的天空》《一个人的江南地理》等七本。
其他文献
期刊
我的一个朋友,当年写诗,写得很好,后来突然不写了。不写了,去挣钱,六亲不认,只认钱。大概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他挣了许多钱,在北京买房,买车;在海滨城市买房买车;在海岛上买房买车,目前正计划在国外买房买车。因为久未联络,不知道他选择的国家是法国还是德国。  法国浪漫。  而德国,更趋于现实。  大概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事,那时我们都年轻,只有二十岁多一点,读书,上班,恋爱,憧憬未来,对世间的一切都充
期刊
作者简介:刘国芳,1957年生,江西临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小小说集 《风铃》 《刘国芳小小说》 等二十余部。  老李家要拆迁了,一个大大的拆字,涂在老李家的墙上。拆字外面,还画了一个圆圈。当然,不仅是老李一家要拆,是整个村子都要拆迁。老李走在村里,看见所有的墙上都涂着那个大大的拆字。  随后,村里就有人搬东西。  老李也搬。  没多久,村里的人都搬走了。  老李再去,看到一个村空空的,没
期刊
无题  没有超能力,没有酒钱  门前的小河也依然不自觉地释放神功  不愿流淌,做一场没有路的森林梦  举着没有蓝天的诺言  一挥手,雨落花谢  喜欢你变成一个守夜人的突然  像一杯没有刻度就让人醉过的酒  更像一本剪了翅膀的书  静静地坐在四合院月光的正中  就着斑驳的树影吞掉玫瑰  善良挑亮的灯光剪开森林里每一片叶子  我不会答应你的请求  原谅我只有一点的睡意  和那个躲在茶几下的小橘子  思
期刊
在张永民家,我被震撼了。不是因为他,而是因为他的儿子。  在大吕村25个贫困户中,张永民是我比较关注的一家。  第一次见到张永民,我就有点纳闷,年纪轻轻、头脑清楚、四肢健全、活蹦乱跳的小伙子怎么会是一个贫苦户?  张永民瘦瘦的,中等个子,脸色微黑。2017年中秋节,机关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到村里慰问贫困户,我们单位财务科长郭爱萍一对一帮扶户就是张永民。我陪着郭爱萍沿着街道拐了好几个弯,一直快到大吕村西
期刊
我有一个交往频繁的同学,现在是艾城有名的面包师。当年,一点儿没有显示:我有写小说的天赋,他说有做面包的感觉。  他有名气,不过在业内,再缩小是西餐,再再缩小是一个必须的食品——面包。我笑。我俩合起来,就是两手抓,我是精神的面包,他是物质的面包。我俩相互欣赏,他嫌这样还不够。他确实是所有饭店、专营店制作面包的头块牌子。他不以为然。因为,他期望直接听到顾客赞赏他的面包,可是,他不能跑到餐厅里去吧?那是
期刊
早晨四五点,天空的脸还没洗干净,老贵就已经挑着一担水到了地头。他不敢歇息,提着水桶来到田里。玉米已经有五六片叶子了,他看了看,都比昨天多了一片,昨天是四片的,今天五片;昨天五片的,今天六片……他把水瓢对准玉米的根部,缓慢地浇着——如果浇得快了,水流就会把玉米根部那儿的土浇跑了;如果浇得过猛,容易把土溅起来糊到玉米的叶子上。水遇到土壤,转瞬即逝,还是留下了湿漉漉的蛛丝马迹。水流的“嗞嗞”的声音,在老
期刊
凤子感觉今天的太阳很大很亮,她用手掌搭在眼睛上方,眯着眼向上看,太阳的光线都是彩色的,一条一条放着耀眼的光,就是小时候学画画时,老师说的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感觉。  看见了吗?青阳指着马路对面的一片楼群中正在施工的一幢楼房。那是13号楼,我们是14单元520室。凤子就顺着青阳的手看去,那一排排脚手架上都蒙着草绿色的防护网,一座座高大的塔吊正在忙碌的工作。不远处的一座大楼顶上,“封顶大吉”四个红色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