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旗仪式: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形式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odfo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升旗仪式是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形式。升旗仪式的过程中,构建集体记忆、巩固政治信仰,进而强化国家认同感。目前,升旗仪式面临着挑战:反复操演失去新颖性、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仪式的意义、网络信息侵蚀认同实践的环境等。我们应当创新优化设计,增强仪式情感体验、回应现实关切,提升仪式吸引力、完善机制,增强仪式教育实效性,通过升旗仪式提升国家认同感。
   [关键词] 升旗仪式;爱国主义;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12-0060-02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体现了新时代国家认同培育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1月印发实施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注重运用仪式礼仪。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同升国旗、同唱国歌活动,让人们充分表达爱国情感。”在高校的教育形式中,升旗仪式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通过隐喻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五星红旗的升起过程,师生追溯历史、构建集体记忆、巩固政治信仰,强化国家认同感。
  一 升旗仪式是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形式
  高校自觉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普遍有各自的升降国旗制度以规范升国旗形式,通常按出旗、升旗、唱国歌和国旗下讲话四个程序进行。
  (一)升旗仪式:唤起集体记忆,明晰国家身份归属
  一个失去记忆的个体无法得知“我是谁”,一个丧失記忆的共同体无法解答“我们是谁”。国家认同是在时间连续性中的认同,社会成员间拥有某种历史延续性的认同形成国家认同感,共同的记忆起了重要作用。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每一个集体记忆,都需要得到在时空被界定的群体的支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主体、记忆的方式,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个体对身份认知的过程,从历史的维度识别出“我是谁”与“我们是谁”。升旗仪式可以唤起集体记忆,“它们通过描绘和展现过去的事件来使人记忆过去。它们重演过去,以具象的外观,常常包括重新体验和模拟当时的情景或境遇,重演过去之回归”。具体来说,在升旗仪式的过程中,表达国家主权和尊严的国旗、以旋律形式诉说中华民族不能忘却历史的《义勇军进行曲》等象征符号形成的特定氛围中,重现历史,使爱国主义精神具象化,运用各种象征符号通过反复操演,将要表述的“内容”表达出来,强化了仪式参与者对集体记忆的强化和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与归属。
  (二)升旗仪式:构筑感染性场域,强化国家政治信仰
  “仪式的展演往往局限在一个特定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时空,以形成一个神圣的仪式情境,从而激发起仪式参与者对某种情感和意义的共享,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仪式展演的某种目的。”升旗仪式空间通过可触可见的形象载体构筑国家认同的感染性场域,充当人们的记忆“唤醒师”和时代的“见证者”,具体的表现为:升旗仪式具有时空独立性和可重复性,突破时空的界限,在特点的时间、地点,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仪式参与者的情绪得到调动,自发地行注目礼、唱国歌等,体现出参与者对国旗、国歌等国家象征符号的认同,感受想象共同体“国家”的存在,萌发国家认同、激发爱国情感。
  涂尔干认为“仪式是为维护这些信仰的生命力服务的,而且它仅仅为此服务,仪式必须保证信仰不能从记忆中抹去,必须使集体意识本质的要素得到复苏。”在升旗仪式的阈限中,所有仪式的参与者,暂时脱离原有的时间、空间和旧的自己,回归到不论身份、地位、角色和权力的无差异状态,在特殊的氛围中得到共通的情感体验,在追忆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国家的奋斗史、社会的兴衰史、政党的成长史过程中,体悟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接受精神洗礼,增强“四个自信”,认同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确立自己的精神信仰与追求。升旗仪式结束后,仪式的参与者带着仪式意义的体验,重返现实角色之时,能更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 升旗仪式增强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
  (一)仪式本身存在局限性
  升旗仪式通过周期性重复性的操演中巩固仪式参与者特定的历史记忆,强化国家认同,但其有自身的局限性。升旗仪式通常在每周一的早上举行,具有重复性,多次重复后容易失去新颖性,教育效果打了折扣,尤其是出旗、升旗、奏唱国歌、领导讲话的程式化设计不断重复的时候,升旗仪式的吸引力降低了。
  (二)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仪式的意义
  “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股反动的政治思潮,其核心指向是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历史虚无主义不加具体分析盲目否定民族历史、民族精神,恣意歪曲解读革命历史,抹黑戏谑英雄人物,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使仪式参与者在仪式唤起共同历史记忆的过程中受到干扰,解码出现障碍,仪式构建的严肃崇高的场域被破坏,升旗仪式在国家认同中的作用被削弱。
  (三)网络信息侵蚀认同实践的环境
  “我们保持回忆的方式,是把它们和我们周围的物质环境联系起来”。现今的信息时代中,网络是信息集散地和舆论加工厂。国家认同感植根于社会环境,包括现实环境和网络虚拟环境。不法分子和西方敌对势力觊觎网络传播渠道,不断变换着形式,兜售西方的政治制度,鼓吹“普世价值”,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致价值观正在塑造形成阶段的大学生质疑爱国主义等主流价值,削弱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降低参与升旗仪式的积极性。
  三 以升旗仪式增强国家认同感的时代理路
  升旗仪式是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H高校为充分发挥升旗仪式及国旗下主题教育的育人功能,开展“相约升旗礼”活动,并以通知的形式对升旗仪式和主题教育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规范,要求各院系结合各类重要节日纪念日和学校工作的重要节点,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精心策划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国旗下的主题教育活动成为该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该校的“相约升旗礼”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从该校的做法中我们应该重申升旗仪式的社会功能,总结反思如何更好地借助升旗仪式提升育人的实效性。   (一)创新优化设计,增强仪式情感体验
  对升旗仪式的内容和形式加以适度的重新优化可提升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不仅可规避其局限性,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国家认同的作用。
  从形式上讲,“相约升旗礼”不拘泥于以往的领导在国旗下讲话的形式,通过学生集体合唱、诗歌朗诵、榜样学生的演讲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国家近現代史的集体记忆,增强升旗仪式的情感体验。例如,H高校援藏支教志愿者讲述在西藏的援藏经历;大一新生创作自编自导诗歌朗诵,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从内容上讲,“相约升旗礼”结合时代特点、重大节假日纪念日等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以培育爱国主义为核心,结合新时代我国青年大学生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强调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例如,2019年4、5月,参与升旗的学院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为仪式主题,通过“100年,致青春”的生动故事叙事,“最青春”的感人的榜样事迹,使仪式参与者的情感体验在升旗仪式中得到升华。
  (二)回应现实关切,提升仪式吸引力
  “我们对现在的体验,大多取决于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我们有关过去的形象,通常服务于现存社会秩序的合法化。”作为仪式的主办方,要结合中国人民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挖掘升旗仪式的时代价值,不要让仪式参与者感觉升旗仪式仅是完成上级工作安排的形式主义。举办升旗仪式的目的在于通过结合历史事件等回应大学生价值观模糊信仰迷茫、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等,帮助大学生对自我归属的清晰认识,明确“我”和“我们”的归属。
  (三)完善机制,增强仪式教育实效性
  首先是完善升旗仪式的落实机制。优化顶层设计,学校从上至下主要部门制定执行和落实升旗仪式的规章制度,让各院系有序地落实升旗仪式,同时有章可循。H高校由学生工作部主抓该项目,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其次是完善升旗仪式的反馈机制。反馈机制有效保障了仪式的设计者和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及时收集意见、整理建议,为下一次提升升旗仪式效果做充分准备。
  再次是完善升旗仪式的宣传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主动向外界传播升旗仪式的内容、形式及效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强化学生国家认同心理,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H高校各院系定期在学院和学工部的微信公众号上推送本院的升旗仪式作为宣传,同时也在内部微信群进行交流,兄弟学院之间有了进一步的交流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十九大报告全文[EB/OL].人民网,http://sh.people.com.cn/n2/2018/0313/c134768-31338145.html.
  [2]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光明日报,http://news.gmw.cn/2019-11/13/content_33314599.html.
  [3]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闫伊默.仪式传播与认同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6]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敬东,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反对历史虚无主义[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王义祥)
其他文献
[摘 要]本研究以疫情期间攀枝花学院参与在线教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学生在线学习行为为切入点,调查了解学生在线学习的专注力、主动性及课程任务完成情况,分析在线教学的问题及成因,从课时分配、课程资源建设、学习行为监督、线上课程认证等角度提出了优化线上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在线课程;学习行为;问卷调查;攀枝花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摘 要]中国教育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学院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对标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夯实“新基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 “四融合”理念,构建“一核两翼”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探索“金课牵引、线上线下、育人育能、协同共进”的外语教育新理念和新举措,取得初步成效。   [关键词]一核两翼;课程体系;金课牵引;育人育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
期刊
[摘 要]教师特征的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或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不仅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能力,更要有独特的人格。教师的人格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心理发展,而且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但目前一些教師的人格现状堪忧,而教师教育体系中缺少明确的举措。因此,教师教育在重视教师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师人格的培养,将具有良好人格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开设和开展教师人格培养课
期刊
[摘 要]高校课程思政是将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并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本文以“光学系统设计”课程为例,深入挖掘课程内容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思政实施过程等方面对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融合的路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围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提出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
期刊
[摘 要] 学科竞赛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其在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实践能力等各项能力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首先以财务决策大赛为例分析了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分析了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财务决策大赛现状;最后提出了基于学科竞赛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建议,以期促进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关键
期刊
[摘 要] 经过实地调研,本文全面了解了江西省内10所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状况,指出江西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并尝试分析困境产生的原因,提出突破困境的路径。   [关键词]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12-0010-02   2001年南昌航空大学开始社会工作本科层次招
期刊
[摘 要] 实践育人因为具有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团结协作、人际沟通等多方面能力的特征,在全球化竞争日渐激烈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已经成为高校育人的核心环节。本文围绕实践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124N专业实践育人模式”为例,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学校牵头管总、专业课教师负责实践内容、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引领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以期对高
期刊
[摘 要]基于案例教学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是公安院校坚持守正创新、建设思政“金课”的重要尝试。公安院校思政课的案例教学是把课堂教学的理论内容与公安工作的实际素材相结合,使大学生能够在具有公安特色的情境教学中既学习思政课程的理论内容,又体验公安工作的实际问题,是推进思政课教学贴近实战化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此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遵循“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问题导
期刊
[摘 要] 在市场化、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统计学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经济社会对统计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金融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教育者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财经类院校的“金融大数据”人才培养目标,以经济统计学专业为例,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出发,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对“金融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及实现路径展开积极探索。  [关键词] 金融
期刊
[摘 要] 课程改革的推进使教师的作用和功能发生深刻变化,教师是课改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起支配作用,教师在课改中的功能发生变化,由灌输式教师转变为教练式教师,由包办式教师变为引导者教师,由封闭型教师变为开放型教师。   [关键词] 课改;教师;主导作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12-0052-0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