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3.6
美术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艺术实践所形成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是课堂学习活动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让教师了解本次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达成与否,还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展示自己作品和同学们之间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更完整的认识自己的创作过程和结果,让他们感受到美术学习的快乐。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将这一环节当作渲染课堂气氛的形式,如:在遇到离下课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老师仅对少数几件作品匆匆点评几句;在时间较充足时,叫学生挑选自认为最满意的作品并发表看法,而学生对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所发表的意见也多是“因为好看、漂亮”等。这样一来,课堂作业评价就未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有效性,以致于:学生学习美术的效益不高;随着年级的递增,学习兴趣下降;尤其是对美术本来就没多大兴趣的同学,最后连美术学习用具、材料也懒得准备了。终其原因:我认为,就是学生未能在课堂作业评价这一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上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美术学习的乐趣。《美术课堂标准》指出:“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利用美术课堂作业评价这一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终极环节,构建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美术课堂作业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发展,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关注学生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意对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评价。我就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三方面谈谈在美术课堂作业评价的有效性。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美术课堂作业评价以教师为主题,评价时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年龄特征,评价形式比较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兴趣的调动。因此,我们要让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参与到美术课堂作业评价中来,使学生既成为评价对象,又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参与课堂作业评价后,主要采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
1、自主评价
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发表对自己作品的看法;作品的亮点在哪,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技法技巧的运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等。通过自评,不仅激发了自信心,而且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还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作业。如:在面具设计课上,我请学生上台来先介绍制作这个面具的想法、所选用的材料的特点以及制作过程,这件作品特别好的地方在哪,最后很多同学都对自己的作业提出了改进意见,进行了二次创作,作业效果也得到显著提高。
2、互动评价
作业结束时,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传阅,每位同学对其他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先说说精彩之处,再谈要改进的方面,最后由组长反馈给老师。常言道“旁观者清”,通过学生互评,就能把优点和不足摆上来,这不仅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也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弱点,便于自我纠正,而且学生既学会了评价别人,也可以吸收别人的长处,进而反思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二、评价标准层次化
美术课堂作业评价中,我们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学生。在美术学习和创作活动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在知识、技能、兴趣等方面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有的表现得大胆洒脱,有的则表现得工整细腻;有的喜欢客观再现,有的则偏爱主观表达;有的对待作业马虎草率,有的则是规矩谨慎;有的创作积极主动,有的则敷衍了事……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不仅反映在他们的学习方法上,也反映在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上。因此,对学生作业评价应该采用多种层次的标准,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如对作品表现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可以重视对他们学习兴趣的评价;对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则可从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入手进行评价;而对一些感悟力、表现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则可把评价的重心倾向于学习结果,通过展示交流来肯定他们的优点。我们要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以现代的审美观去评价学生的作业成果,多给予肯定与表扬,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都能树立起学好美术的信心。
三、评价方法灵活化。
美术作业没有一定的量化标准。评价时倡导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综合评价学生作业。在评价的方法选择上,应充分考虑是否与教学活动内容相适应,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用肯定、欣赏、赞美的姿态来看待学生的艺术实践成果,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学习和评价活动的兴趣。
总之,美术课堂作业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多种评价手段,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有效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艺术实践所形成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是课堂学习活动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让教师了解本次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达成与否,还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展示自己作品和同学们之间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更完整的认识自己的创作过程和结果,让他们感受到美术学习的快乐。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将这一环节当作渲染课堂气氛的形式,如:在遇到离下课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老师仅对少数几件作品匆匆点评几句;在时间较充足时,叫学生挑选自认为最满意的作品并发表看法,而学生对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所发表的意见也多是“因为好看、漂亮”等。这样一来,课堂作业评价就未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有效性,以致于:学生学习美术的效益不高;随着年级的递增,学习兴趣下降;尤其是对美术本来就没多大兴趣的同学,最后连美术学习用具、材料也懒得准备了。终其原因:我认为,就是学生未能在课堂作业评价这一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上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美术学习的乐趣。《美术课堂标准》指出:“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利用美术课堂作业评价这一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终极环节,构建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美术课堂作业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发展,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关注学生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意对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评价。我就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三方面谈谈在美术课堂作业评价的有效性。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美术课堂作业评价以教师为主题,评价时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年龄特征,评价形式比较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兴趣的调动。因此,我们要让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参与到美术课堂作业评价中来,使学生既成为评价对象,又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参与课堂作业评价后,主要采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
1、自主评价
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发表对自己作品的看法;作品的亮点在哪,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技法技巧的运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等。通过自评,不仅激发了自信心,而且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还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作业。如:在面具设计课上,我请学生上台来先介绍制作这个面具的想法、所选用的材料的特点以及制作过程,这件作品特别好的地方在哪,最后很多同学都对自己的作业提出了改进意见,进行了二次创作,作业效果也得到显著提高。
2、互动评价
作业结束时,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传阅,每位同学对其他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先说说精彩之处,再谈要改进的方面,最后由组长反馈给老师。常言道“旁观者清”,通过学生互评,就能把优点和不足摆上来,这不仅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也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弱点,便于自我纠正,而且学生既学会了评价别人,也可以吸收别人的长处,进而反思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二、评价标准层次化
美术课堂作业评价中,我们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学生。在美术学习和创作活动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在知识、技能、兴趣等方面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有的表现得大胆洒脱,有的则表现得工整细腻;有的喜欢客观再现,有的则偏爱主观表达;有的对待作业马虎草率,有的则是规矩谨慎;有的创作积极主动,有的则敷衍了事……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不仅反映在他们的学习方法上,也反映在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上。因此,对学生作业评价应该采用多种层次的标准,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如对作品表现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可以重视对他们学习兴趣的评价;对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则可从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入手进行评价;而对一些感悟力、表现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则可把评价的重心倾向于学习结果,通过展示交流来肯定他们的优点。我们要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以现代的审美观去评价学生的作业成果,多给予肯定与表扬,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都能树立起学好美术的信心。
三、评价方法灵活化。
美术作业没有一定的量化标准。评价时倡导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综合评价学生作业。在评价的方法选择上,应充分考虑是否与教学活动内容相适应,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用肯定、欣赏、赞美的姿态来看待学生的艺术实践成果,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学习和评价活动的兴趣。
总之,美术课堂作业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多种评价手段,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有效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