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与当官的随想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位就像一只杯子,你的修养和品性才是杯中的尤物。
  
  最近几年每次回國,常有朋友将我再次“归海”的举动归结于当初没能当上学院的正院长的缘故,说要是在上交大有做院长的机会,这个人大概是不会走的。每次我听到这样的评论,总要费力地解释一下——这个问题绝对是冤枉交大了。事实上我这个当了5年的副院长不是没有“更上一层楼”的机会,当初我对领导和同事的解释是自己多年从事管理,在工业界干了5—6年的管理工作,在2001年才回到学术界开始建立自己独立的实验室,比学术界的同龄人少了一段科研上的积累,因此,对于我来说欠缺的不是行政管理,而是科研时间。让我出来为大家做点服务的话,至多就适合当个副院长,当院长需要全身心投入,我不合适。
  让我没想到的是在美國遇到一些资深的华人学者,居然也这么在问,当初为什么没当正院长?也就是说我还得接着在美國做“祥林嫂”,一遍一遍地重复自己的话。
  尽管我们习惯于把历史分成奴隶社会、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等一系列阶段,在我看来中國自古以来的所有制形式基本属于一种形态,即“官有制”,所以文化的内里大抵也脱不出“官”这个烙印。即便是许多在西方平等和自由的学术氛围中熏陶了多年的华人学者,其思想深处的“官”印大多依然保留得完好如初。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种提法,大致意思是如果我们把美國大学的“官”和中國高校的“官”做一个粗略对比的话,用百分制来综合评价一个位置所拥有的权力、威望、社会认同、自我感觉(尊严)等因素,中美两地的大学校长都是100分,美國教授的得分应该在80分左右,系主任应该得85分,院长得90分;而在中國的大学,一个教授至多能得30—40分,一当上系主任差不多就能到80分,院长能得90分。两个体系的主要差别在教授的得分上,西方教授的地位和院长和校长有一段距离,但不是“天差地别”的那种。而在中國,一个教授当上了系主任或院长,多半有点“鲤鱼跳龙门”的感觉,味道好极了!所以说要一个“面值”达80分的美國教授辞了工作回國干一个“面值”三、四十分的中國教授是有难度的,即便薪水给得一样或更多,只怕人数也不会多。前几个月网上不是还有篇博文题为“美國华人教授:给我实权就海归”——多么直接的表述啊!
  我这几年观察下来,在美國当上教授的海归回来当院长、所长的大多不太称职,因为他们很多人在过去20多年的教授生涯中除了有“80分”面值以上的自我感觉以外,并没有太多的学院/学术机构管理经历。尤其是50多岁的高端海归上岗,在现代管理技能的学习和思维切换上已没有优势可言了。
  而我们知道这样的“square peg in a roundhole”(圆洞里的方桩)的情形还是会持续下去的——只要我们普通教授的“面值”上不去的话。高校不将“官位”提供出来就请不来高端人才,至于海归院长来了以后能否把百多号人的单位搞好,那就只能以时间和很多人的前途做筹码来“走着瞧”了。
  最近看到一句话觉得很有味道:职位就像一只杯子,你的修养和品性才是杯中的尤物。夜光杯中盛的未必是葡萄酒,也可能是一杯浊水,而粗瓷盏里也可能泡的是极品龙井。个中的品质全在自己的后天造化!
其他文献
“千人计划”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张辉说:“使我们无论是拿到外国护照的,还是拿到绿卡的这些海外学子,有更强的‘主人翁’精神,能够感觉到大家都是中
1911年的时候皇上被打倒了,1949年之后家长制被作为封建礼教取消了。今天,既有市场,又有习俗,还有权力与计划的影子,农民如何面对这些环境,如何选择自己的标准,的确是困惑着的。    今天拿什么来维护乡村    我是中国农民的儿子。  可能很多人说,我们也都是。对于中国城市里的人,大都不过三代前就是农民。这说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其实早不过三代前。  但是我说我是中国农民的儿子,更多是从学术视角而
25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谈话。小平同志说“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
国庆前夕,2010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50名外国专家荣获本年度的中国政府“友谊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切会见了获奖专家及其家属,高度评价了他们为中国的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2010年国庆前夕,北京,秋高气爽。9月29日下午,2010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活动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50名外国专家荣获了今年的中国政府“友谊奖”。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出席了颁奖活动
在世界顶尖学府牛津大學生活学习三周,学员们对现阶段英国大学精英教育、科学应对危机等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    2010年10月24日至11月13日,来自25个部委的25名中青年干部,参加了国家外专局在牛津大学举办的公共政策培训项目。在牛津,他们感受到了真实的英国,不断思索比较鉴别,吸收借鉴异国富有价值的管理经验。    精英教育    在世界顶尖学府牛津大学生活学习三周,学员们对现阶段英国大学精英
引进优秀海外人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正在成为中国高校引智的重要基地。一批名校借助其资源优势,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引领者。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这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