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的建构和应用

来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tlecat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分子生物学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应用多元化考核体系,不仅能够更好地考查学生对于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极大地提升考核质量及考核效率,同时,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还能够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为其后续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该文首先对当前分子生物学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明确;其次对分子生物学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建构的重要性展开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分子生物学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的实际应用进行论述.
其他文献
美育是审美教育,对美的需求是情感需求,校本文化是高校学子寄托情感需求、提升爱国爱校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校本文化再创造符合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求、符合青年学生的审美诉求.以校本文化为载体,构建“以美养德”内外双循环育人体系,为高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
托名俄耳甫斯的88首希腊文祷歌成形于罗马帝国初期,而在神话谱系和词句风格上沿袭古希腊传统,既大量援引赫西俄德和荷马的神谱说法,又保留俄耳甫斯神谱的若干典型特征.在三大希腊神话传统中,荷马神谱和赫西俄德神谱分别将大洋和大地奉为奥林波斯诸神的始祖,俄耳甫斯神谱古版本则将黑夜视为诸神的起源.88首祷歌中的夜神形象兼有宇宙神和城邦神两种特质,既是宇宙起源叙事中的最初的神,又在神权神话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祷歌中的夜神和宇宙起源叙事呈现出多重谱系并置、诸神混同和修饰语混用等现象,表现出祷歌作者对早期神话诗人的仿效和
该文通过论述系统论视域下构建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目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模型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育”并举育人目标的理论内涵和时代内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内涵,进一步明晰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目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搭建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维度层面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而构建出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目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工作模型.
按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全面发展、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该文秉承“以评估绩效促进绩效管理能力提升”的价值导向,拟提出以评估财政绩效、资本绩效、人力资源绩效、信息技术应用绩效和结果导向管理绩效的五位一体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
职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深入研究特色职教理论是职教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文章调研较具代表性的苏派职业学校文化与特色总结了“苏派职教”所具有的敢为人先,创新发展;崇尚科学,文化深厚,活实兼重;笃行务实,精而不拘等文化特征,同时具有水文化的刚柔并济,丝绸文化的细腻性.研究补充了苏派职教的文化内涵,丰富“苏派职教”的理论.
非洲英语文学是西方非洲文学研究的核心,但常常被视为英美文学特别是英国文学的附属,贴上“英联邦”“后殖民”和“新英语”等文学的标签.相关研究更是从西方视阈、文化认同和审美情趣出发,始终笼罩在西方话语之中.在后殖民理论等西方批评话语的掌控下,西方学者定义、圈划、剔筛、诠释进而建构非洲英语文学,过度关注非洲英语文学的政治因素、历史成因和文化内涵,并在阐释过程中构建出“黑人属性”和“非洲特性”等实际上是以他者文化为考量的单一想象.弄清这一点,对于我们跳出西方话语的藩篱,以中国文学文化视野平等观照非洲英语文学的内涵
新形势下,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形势和西方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冲击,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艺术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生源和专业的特殊性,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究和创新,积极把握艺术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特点,积极应对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积极探究,才能更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立德育人中的积极作用.该文在充分调研北京舞蹈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实际情况与规律特点,总结特色经验,进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文秋芳教授近年基于对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理论,提倡以用促学,克服了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弊端,为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探讨POA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构建英语教学从“输出驱动”到“输入促成”再到“产出评价”的3个阶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高效英语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英语信息处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近年来,在国家重视思政教育工作的环境背景下,教学工作已经不仅是进行思政理论的教育指导,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优秀素养,促使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而思政教育工作中文化载体的建设和完善非常重要,只有确保其中文化载体的良好性、优化性,才能为学生素质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在自身工作中应重点建设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借助各种文化载体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素质、道德修养,保证育人的水平.
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一直是我国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思政教育要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当前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入,加强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文化体系、逻辑关系等理论研究,基于思政理论构建润物无声的高校课程思政文化一般模式.构建较为成熟完整的科学体系,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