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邻近肝表面的原发性肝癌

来源 :中华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_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邻近肝表面原发性肝癌的适应证选择、治疗方案及操作技巧。

方法

选择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6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69个邻近肝表面病灶拟行RFA治疗者,经超声造影增强检查后确定符合RFA治疗的适应证。61例患者中,男38例,女23例,平均年龄58.2岁。肿瘤直径(3.8±1.2) cm,肿瘤直径≥4 cm的病灶27个(39.1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40例,B级21例。在RFA治疗前采用肿瘤旁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增加穿刺点防止肿瘤表面中心部位过度重叠,并采用多次消融减少针道转移、避免垂直方向进针等附加方法,以提高邻近肝表面肿瘤的灭活效果。

结果

全组患者的肿瘤早期灭活率为98.6%。由于凝固消融的肝组织面积较小,1周后患者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仅为(148.5±38.5)U/ml,并于(1.8±0.6)周内恢复至治疗前水平。甲胎蛋白从1 000~1 500 ng/ml下降至(98.5±42.5)ng/ml,其中13例(21.3%)患者降至正常水平。随访20~61个月,平均25.3个月。肿瘤局部复发率为5.8%(4/69),肝内异位复发率为24.6%(15/61)。全组患者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3.6%、57.3%和44.2%。

结论

对邻近肝表面原发性肝癌患者行RFA治疗,可采用肝外或在肝脏与腹膜之间注射生理盐水、增加皮肤穿刺点、避免垂直方向进针、轻加压状态下消融等方法,减少并发症并提高疗效。该治疗方法创伤小、肝功能损伤小,是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TNM分期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6–2006年收治的437例局限期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7版TNM分期进行重新分期,其中ⅠA期8例,ⅠB期44例,ⅡA期7例,ⅡB期64例,ⅢA期192例,ⅢB期122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以Log rank检验对TNM分期行单因素分
目的探讨微波处理肝细胞癌(HCC)切除术中肝断面对患者围手术期肝功能恢复和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0年11月133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常规手术组(66例)和微波治疗组(67例)。微波治疗组患者在肿瘤切除后,肝脏断面以国产ECO-100微波刀,将微波刀头在距离切缘0.5 cm处插入断面,取多点反复烧灼,平均烧灼时间25 min。比较微波治疗组和常规手术组HCC患者
目的探讨切缘和肿瘤数目对可手术小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2003年12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219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 rank法比较不同切缘(≥1 cm和<1 cm)、不同肿瘤数目(单发及多发)患者预后的差异,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生存的影响。结果全组患者的1、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9%、85.3%、
目的初步探讨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6例女性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无病生存的因素。结果246例患者中,65例失访。56例出现局部复发,5例出现远处转移,1例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全组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39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纤维腺瘤病史和初治手术方式与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无病生存有关(P<0.0
目的探讨局限期食管小细胞癌(PES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手术治疗的98例局限期PES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病变部位PESC的淋巴结转移度及病变浸润深度、病变长度等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46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46.9%(46/98)。手术共清扫淋巴结833枚,100枚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度为12.0%(100/833)。胸
目的评价上海市闵行区开展的有组织筛查和机会性筛查两种乳腺癌筛查模式的成本效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上海市闵行区分别开展了有组织的女性乳腺癌筛查(七宝社区)和机会性筛查(闵行部分医院和社区)。收集筛查成本、确诊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首次住院治疗费用及间接费用,以闵行区未参加筛查的女性作为参照人群,比较筛查患者临床分期改善的平均成本,并计算增量成本效果。结果有组织筛查组、机会性筛查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