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婿接义捐国宝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ubaozi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对翁婿,家藏无数珍宝。为了一句话,二人先后为国捐献价值百亿的珍宝,却一直默默无闻。对于这样的举动,二人却说从来不后悔。这二人是谁呢?他们就是胡惠春和范季融。
  胡惠春生于1910年,字仁牧,名惠春。胡惠春生于豪门之家,父亲是上海滩银行大亨胡笔江。胡笔江当时被称为“中国十大银行家”之一,家中非常富有。1930年,胡惠春考入燕京大學攻读地质。虽然读的是地质,但他的兴趣在收藏。从大学时候起,胡惠春就开始收藏各种各样的文物。他将这些文物藏在一个专门的小楼里,并取名为“暂得楼”。
  1949年,上海开始筹建博物馆,胡惠春将珍藏的大量文物捐给了上海文管会。这些文物主要是元明清三代的瓷器,共有280多件。其中,元代青花瓷器就有10多件。
  1950年,胡惠春一家搬到香港居住。同年夏,胡惠春将家传的恭王府紫檀木家具无偿捐赠给了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家具先后捐了三次,共有100多件珍贵家具。1951年11月,收藏家徐伯郊反映,原袁世凯旧部郭世武的儿子郭昭俊准备将传世国宝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低价卖给英国人。胡惠春得知消息后,立刻积极行动,从英国人手里将国宝夺了回来,立下了拯救国宝第一功。进入60年代后,胡惠春专注于文物收藏与培养女婿范季融成为接班人。
  胡惠春的高尚品德影响深远,其女婿范季融得到其真传,也成为了一位文物收藏爱好者。范季融1936年生于上海,父亲范回春也是一位大商人,在上海经营电影和跑马场。1950年,范季融跟随父亲去了香港,随后考取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电机专业,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不久之后,范季融与胡惠春的女儿胡盈莹结婚,成为了胡家的女婿。范季融虽然读的是电机专业,但对他最有吸引力的还是文物收藏,这一点与老丈人胡惠春极其相似。在老丈人胡惠春的指导下,范季融渐渐成为了一名瓷器和书画收藏专家。
  1979年,范季融受老丈人胡惠春的委托来到上海清点胡家老宅的文物。原来这些文物大多数是瓷器,在60年代时差点被当成四旧砸碎。当时为保护这批文物,上海文管会将其秘密托管。
  胡惠春得知老宅的文物古董还在时,决定将这批元明清瓷器全部捐给上海博物馆。1988年,上海博物馆开始筹建新馆,范季融代表老丈人将珍藏的数百件瓷器全部捐给了上海博物馆。当时上海博物馆修建新馆没钱,馆长马承源找到胡惠春和范季融,希望能帮忙想点办法。
  作为美籍华人的范季融于是在海外成立“上海博物馆之友基金会”,共募集资金100多万美元,范季融还嫌不够,自己又掏腰包拿了25万美元。上海博物馆为纪念范季荣夫妇的帮助,特意为范季融和妻子胡盈莹建了一个展厅取名为“范季融、胡盈莹展览厅”。
  1990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香港一家小店里看到一件青铜鼎。马承源一看就知道是好东西,但是手里没钱。范季融得知情况后,当即对马承源说:“你们上海博物馆没钱,我买了送给你们!”
  随即,范季融花了8万港币,当场将这件西晋大墓出土的青铜鼎送给了上海博物馆。从此以后,范季融开始跟着马承源学习青铜器鉴赏,在马承源的悉心指导下,范季融很快成为了—名青铜器鉴定专家。
  2009年11月,范季融将珍藏的9件青铜器无偿捐给国家。这9件青铜器出自甘肃的秦公大墓和山西的晋侯墓。9件国宝在近代被盗墓者卖到美国,范季融在90年代陆续花了300多万美元将其买下,并无偿捐给了故宫博物院。
  这9件青铜器有秦公鼎3件、秦公簋2件,晋侯苏鼎1件,晋侯对皿1件,晋伯卣1件,垂鳞纹鍑1件。每件都有铭文,填补了先秦时代的一些历史空白,堪称国宝精品。
  50多年来,胡惠春、范季荣翁婿二人接力为国家捐献了近1000件珍贵古董。无偿为上海博物馆捐资千万美元,翁婿二人捐出的总价值超过100亿人民币。但二人一直行事低调,默默无闻,所捐之物不署名、不登记、不宣传,到底是什么让胡家翁婿二人如此执着呢?胡惠春早已经言明,对于文物古董只求暂得于己,他告诫加入美籍的女婿范季融:时刻不能忘了自己是个中国人,让国宝重归故里,这才是做人最大的荣誉,金钱与虚名不过是浮云而已。这是一对爱国翁婿赤忱火热的中国情,他们义捐国宝的壮举和无私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据稗史候说整理
  参考文献:《从胡惠春到范季融翁婿间收藏精神的传承》
其他文献
在德比郡乡间的旅行,也让克雷格和亚伦眼界大开。克雷格说:“我记得在电线杆上看到一张标语,写着‘投票给保守党’。克拉夫不喜欢它,拿起拐杖试图将它刮掉,但够不着。他命令亚伦爬上电线杆,将那张标语撕掉。我们去凯德尔斯顿会堂附近散步,克拉夫告诉我们,如果你在乡下踩到牛屎,就会变得更强壮。起初,我不知道他说的是真的,还是在开玩笑。我经常听到他说:‘哈哈,享受新鲜空气吧,上帝知道你需要它的,桑德兰。’”  “
期刊
本期沙龙主题:失败。  想起了清代顾贞观的《金缕曲》,这首词里的“失败”,信手拈来:  平生万事,那堪回首;母老家贫子幼;总输他,覆雨翻云手;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十年来,深思负尽,死生师友;薄命长辞如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  呃,读这词,都不用翻译成白话,咱就得捣蒜似的点头:  顾爷,凄凉,凄凉,您老真凄凉;失败,失败,您老真失败。唉,咋整的啊?  可是,就像心理学某分支所强调的,意
期刊
之前,我已给大家介绍了“初唐四杰”,本周,再来和大家说说陈子昂。他跟“四杰”的关系,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系。如果说“四杰”是最早向唐初文坛大行其道的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文风,发起冲击的人,那陈子昂就是最后将齐梁文风彻底打倒,同时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而著称的盛唐诗时代的人。  是故李白称他为“麟凤”,韩愈说他“始高蹈”,刘克庄说他“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
期刊
我出生在河北农村,我上有两哥,两姐。大哥结婚后,娘才生的我。在旧社会,娶了儿媳的婆婆再生孩子,叫人多有笑谈,我便成了一个“不敢见人”的娇娇女。1955年,我去内蒙古包头市,投奔在铁路部门工作的二哥治安兄嫂。哥哥工资不高,嫂子沒有工作,那时他们己有两个孩子,还要培养我上学,含辛茹苦把我培养到中专毕业,回想当初实属不易。  那时,哥哥一家有什么好吃的先让我吃。那里的环境比较差,缺水,风大,吃莜面,烧牛
期刊
米南阳,1946年出生于书法世家。书法所学严谨、博古通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几十年如一日苦练,逐步形成隽秀独特的笔墨风格。他一慣追求书写格调,用笔、结体、章法力求多变,雄浑豪放,气韵生动。他个性率真拙朴,诗书画酣畅淋漓,在给人艺术享受的同时,催人奋发向上。米南阳先生在日本曾以一幅《精气神》荣获“东邦书展”最高荣誉奖,而后五连冠夺得国际书法金奖。2002年被评为《威功之星》光荣称号。2003年获中
期刊
地铁站长长的站台上,乱哄哄地拥挤着肩背、背扛、手拎着大包小包准备返乡过年的男女老少。节前的高峰时段,返乡大军裹挟着还得上班的人们,连挪个步都显得十分困难,心里不自觉地心疼起那些拖着超大行李,心里着急脸上无奈脚下无力的老年人和年轻的女孩子,  正往前蹭着,突然前面的人停住了,我还在往前迈步,不小心踩到了前面小伙子的鞋,他回头正要发火,我赶忙赔不是:“对不起,对不起,没想到您会突然停下……”小伙子一听
期刊
女儿学书法,常以課代练,多靠课上时间“穷追猛赶”。后来我想了个法子,我说爸爸画水墨肖像,到年底可积百幅,你来题款,咱们合作印一本台历。女儿爽快地答应了。  自此,我把散碎的时间几乎都用于绘制水墨人物肖像。一个月后,我有些泄气,因为女儿照玩儿不误。又过了两个月,我已经画了将近50幅,女儿常常有意无意地在我身边转悠。 我说:你也可以跟爸爸一起画,爸爸不敢说教你,但爸爸可以和你互相促进啊。女儿摇头,继而
期刊
许多年以前,我还在东北一座小城的学校上学,每到秋天,学校都会停课组织学生列队去郊外“打柴火”。我们的装备不是割草机和黑塑料袋,而是各自借来生了锈的镰刀和一段捆扎柴草的麻绳。  我没赶上大冬天用卡车将城里的积雪运到郊区农田保墒的年代,但我的学生时代,学校还没有集中供热的暖气,一到冬天就得在教室里搭建炉子保持室温。用过炉子的人都知道,想生火,光有煤炭是不行的,还需要用一些柴草垫底引火,学校组织学生“打
期刊
本刊独家专访原北京交响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谭利华  封面摄影/贺田 礼服图片提供/北交  开篇适合先舒缓,因为人物要翻转。  采访那天的外景、内景,并不乏音乐意境:  国家大剧院以银色巨蛋的憨萌,卧在水里;大大的夕阳缓行而下,金灿灿的暖,被微风均匀涂抹于水系;水边甬道,或散步或跑步的行人,添补了动感与节奏。大剧院门口,北京交响乐团的乐手们鱼贯而入。如果忽略他们每个人的背包,他们和邻家兄弟姐妹无异
期刊
民国诗人戴望舒声名远扬,但他因小时候患天花而落下一张麻脸,始终有自卑感。  一次,他邂逅了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大学生,名叫施绛年,戴对她一见钟情。  但当时有很多英俊潇洒的男子都在追求施。戴虽在施面前碰了好多次钉子,但仍然坚持每天给施写一封情书。  起初,施一见是他的来信,就会连拆都不拆,转手丢进垃圾箱。后来,时间长了,施见戴依然坚持给她写信,就姑妄拆之,姑妄看之,但从不回信。  那時,戴在文坛已经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