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老太张少华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200710081202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因为热播电视剧《大宅门》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好好念书”而迅速走红。此后她在众多热播电视连续剧中饰演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母亲形象。已至耳顺之年的她如今家喻户晓,但依然谦虚朴素,平易近人。一如邻家的一位亲切的大妈,她就是——
  
  
  在2005年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上,年届六十的演员张少华出人意料的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
  当时的一家媒体报道上介绍说:张少华的得奖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据了解,张少华的名字本来都没有打进参赛片《秘密》的字幕,但是观看该片后的外国评委一致对她的出色表演印象深刻,觉得她饰演的妈妈一角非常令人感动。于是评委会经过讨论后决定,将这位本不被看好的“配角”挖掘成“主角”,并授予最佳称号。
  虽然许多观众不知道《秘密》是什么样的片子,但对张少华并不陌生。提起《海棠依旧》、《大宅门》、《五月槐花香》等片中的老妈妈角色,很多人一下子就能认出这位老演员。
  就在颁奖前一天,张少华88岁高龄的母亲刚刚去世。在颁奖现场,张少华含着眼泪举起奖杯,她的感言也再次感动了在场所有人:“这个奖其实不是给我的,是给所有给我机会的导演和圈里的朋友的。我这个老太太一辈子没得过奖,也不在乎得奖。我只想老老实实演戏,认认真真做人。”
  这就是最本真的张少华老师。在物欲横流的演艺圈里依然拥有如此本真、淳朴的心态。
  
   学戏缘于吃饱饭
  
  在反映复婚题材的电视剧《海棠依旧》中,张少华扮演的那个北京老太太袁母是让观众津津乐道的,看不出任何表演的痕迹,本真的犹如我们身边千千万万个含辛茹苦的母亲。对于袁母这个角色,张少华说:“戏中人袁母,我是饱含激情塑造的人物,眼泪没少流,心血也没少费。”
  剧中的袁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女人,袁父是学航天飞机的,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做了一辈子园艺师。早年泼辣的母亲出于爱,在“文革”时期爱上了大学毕业的袁父,为保护袁父免于游斗,选择了婚姻的方式,把他“捆绑”成自己的丈夫。“文革”一结束,这个不般配的婚姻也出现了不和谐,他们有三个女儿,后来,他们之间却过着分居不分家的日子,他们约定:等女儿们都出嫁了,他们分开过。袁母摆书摊挣钱,其中一个隐蔽的目的就是:等女儿们长大以后,给老头买个房子。虽然袁母一直爱着袁父,袁父却不爱袁母。对于三个女儿,袁母有操不完的心。
  
  1937年出生的张少华,曾是中国评剧院的演员。她在塑造不幸的袁母时,参照了她母亲坎坷的人生。张少华姊妹7人,早在她3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带着四个孩子改嫁一位工人,又生了四个孩子。几个同母异父的孩子相处,对于母亲来说,其艰难可想而知。几年前,小妹妹没到40岁就死于癌症,撇下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母亲70岁时还品尝了老年丧子的不幸。从母亲身上,张少华感悟到:母爱是无私的,尤其是含辛茹苦的母亲,对于儿女,没有索取,只有奉献,只要孩子平安就心满意足了。《海棠依旧》一剧在北京播出后,张少华得到最多的反馈就是:袁母演得太真实了。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张少华那个大家庭里,由于孩子多,吃饭都成了问题。张少华是在奶奶家长大的。姐姐从很小就做了童工,少年的张少华,虽然没有辍学,却整日想着如何能帮助家里解决吃饭问题。13岁时,张少华留意了中国评剧院招演员的信息,每月16块钱生活费,是张少华应招演员的诱惑点。目的非常单一:减轻家庭负担,解决吃饭问题。在那个年代,张少华唱着“社会主义好”,做一套广播体操,考进了中国评剧院。
  
  张少华虽然是为了口粮走进了中国评剧院,可学戏以后,却迷上了唱戏。在唱戏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不论大角小角儿,不论是正派和反派,只要能上戏,张少华就兴奋。她学了6年的青衣,毕业时,正赶上“文革”开始,剧团开始演现代戏,那时候的张少华,身材比较瘦小,所以,像演方海珍、柯湘这样的英雄人物是无法担纲的。
  因此,从“文革”以后,张少华就开始往彩旦和老旦上下起了功夫。70年代,作为中国评剧院的演员,在两出著名的评剧《杨三姐告状》和《花为媒》中,张少华都是以彩旦的身份出现的,这两出名剧,在全国各地上演了几千场,1982年这两出评剧拍成电影。电影《花为媒》中,张少华和赵丽蓉同台演出,演的都是媒婆,她演的是二大妈,赵丽蓉演的是阮妈。从此,也开始了她的演艺生涯。
  
   好脾气出了名
  
  在影视圈里张少华是出了名的好老太太,每年片约不断,紧张地穿梭于各个剧组之间。无论谁找她演戏,她都不推辞。在片酬问题上,她从不计较,很多次接戏,戏都开拍了,她还没和人家谈片酬,“人要互相信任,你付出了人家就会给你报酬,整天琢磨、计较那点钱的事累不累呀!”她常说:“演戏是我晚年最喜欢做的事,充实了我的生活,使我日子过得舒心、踏实!”
  每接一部戏,她都会挤时间,一边小声念叨,一边用大字抄剧本,“一是年龄大了眼睛有点花,拍戏应急时看得清,不误事,更主要的是锻炼大脑,眼睛盯着、心里念着、手里写着,几方面并用对健脑很有好处,大脑不老,人就老得慢。”
  
  经过这样长期的锻炼,她现在成了圈里有名的“台词大王”,记台词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多时候大段大段的台词她能跌宕起伏地一口气说下来,很多科班出身的年轻演员都自叹不如。
  张少华自打拍戏以来,进了剧组,日常生活就是自己打理,成名后依然如此,从不带助理,也不要组里的特殊照顾。收拾房间、清洗衣物,对身体都是一种锻炼,每天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她都会有意识地下下腰,抻抻胳膊腿,像当戏曲演员时练功那样,活动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
  饮食上张少华从不挑剔,走南闯北什么口味的饭菜都能吃,但对蔬菜最青睐,她管蔬菜叫“健康保护神”,而且她对蔬菜的烹饪也很有一套,跟母亲学了很多老北京菜的做法,她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芥末墩”。
  把白菜心切成小片,然后用开水轻轻焯一下,放上自己用老法子憋出来的芥末,再加少许白糖焖上一天,“那味道绝对正宗,吃一口爽着哪。”很多吃过她做的这道菜的朋友都赞不绝口。张少华说:“人上了年纪,多吃蔬菜,少吃油腻的东西,可以预防很多老年病”。
  “人一定要注意身体,加强锻炼,学会养生,千万不能一忙起来什么都不顾。”她说,现在最大的心愿是把身体保养好,争取为观众多塑造一些好角色。说完之后,她又露出她那招牌似的亲切微笑来。
  
  用平常心面对一切
  
  电视连续剧《常回家看看》在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相继播出后,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剧中那位含辛茹苦养大7个儿子的母亲的形象,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人们再一次被这个亲切的老太太的演技所折服,连许多专业的人士都称她的演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普通百姓则称她的表演朴实,自然,看着就更像邻居家的大妈了。
  然而,这样的成绩对张少华而言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她还是一如往常那样紧张地穿梭在各个剧组之间。
  她依然保持着她那招牌式微笑,跟每个人相处,心态平和的让许多小辈汗颜。她常说:“我能这么精神头十足的四处拍戏,完全得益于平时注意身心的调理和保养。”张少华老师认为:人上了岁数,心情一定要好,整天乐呵呵的,生病的事就不容易找上你。老年人关键心要静,风风雨雨几十年了,老了要用一颗平常心面对一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所以她一直淡泊名利,即使现在成了炙手可热的大腕,也从不拿自己“当回事”。
  如今,她和同是评剧演员的老伴仍就住在北京住在天桥街的40多平米的房子,还是中国评剧院在1982年分的房子,张少华老两口却感到非常满足。
  作为一个地道的老北京人,张少华在很多京味剧中,演过很多北京老太太,在电视剧《大宅门》及续集中,张少华演了香秀的妈。在电视剧《宅门逆子》中,张少华又扮演了演员陈好的老妈子。在电视剧《五月愧花香》中,张少华扮演了邓捷扮演的茹二奶奶的老妈子。
  生活中的她亦也是一个好母亲,她和老伴只有一个儿子。年轻时,由于和老伴都常出外演出,很少好好带儿子。所以,到现在她还很内疚。如今,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已经到经济出版社当编辑的儿子,亦也很出息。并在前不久贷款买了一个100多平米的房子。所以,张少华老师有时会开玩笑地说:“我现要好好拍戏,好帮儿子还贷房款。”
  然后,我们又看到了那招牌似的微笑。
  虽然有人对她不屑一顾,可用她的话说就是这样。她爽朗,她豁达,就是这样一位风风火火的老妇人。即使出名之后,依旧一如往常,穿儿子替换下来的衣服,每天陪老伴出门遛弯,骑着自行车到集贸市场讨价还价。她从小喝着老北京的豆汁长大,自然有着老北京人的风韵。真实,爽快,甚至有些“嘅”!
  
   最本真的演员
  
  她之前的人生是默默无闻的,有如大多数的中国主妇一般,相夫教子,持家有道。岁月风霜,本色不改。她在花甲之年的出名,或许是因目前国内老年女演员太过稀少,亦或许如她这般的本色演员是凤毛麟角的。无论怎样,人们开始通过几部反应家长里短、市井人家的电视剧,慢慢熟知了这位真实的老太太。
  《花为媒》里的媒婆二大妈、《杨三姐告状》里的大嫂子、《大宅门》里香秀的母亲、《五月槐花香》里的冯妈等等,虽然都是小角色,但却为整部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烘托作用,这个“邻家大妈”虽然多数时候扮演的是反面角色,然而,见到她本人,听她讲一讲作为一个母亲和女儿的感悟以及她对于演艺生涯的爱好与痴迷,你不但会更加爱这位大妈,还会从她的身上学到许许多多人生的道理。
其他文献
一、活动主题:互动互助联谊联欢  二、承办单位:重庆市助老中心  巫山县老龄办  三、协办单位:老年风采杂志社  老来乐杂志社  四、活动时间:2008年11月25日(暂定)    五、活动内容:  1、文艺表演:老年文艺表演。2、文艺活动:“三峡红叶情”中老年人合唱邀请赛。3、爱的见证:凡老年夫妻朋友,赠神女峰夫妻合影照一套,同时评选三对“神女情缘”夫妻最佳上镜奖,颁发纪念证书,并在《老年风采》
期刊
奥运会开幕前夕,油画大师刘宇一先生偕女儿刘浩眉向世界奉献出一幅独特的百年奥运宏图画卷——《奥林匹克颂》。  画作以穿越时空的独特构思和气势恢宏的创作手法,艺术地描绘了百年奥运的辉煌历史和英雄人物,歌颂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诠释了“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宗旨,弘扬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切认同与和平相处这一主题。  大型油画长卷《奥林匹克颂》全长112米(寓意现代
期刊
一、“完美的开门红”  --写给陈燮霞  举起,放下  再举起,再放下  赢得首金的压力  顿时就化为了乌有    一块金牌  两个第一  广东番禺榄核镇上的假小子  为中国奥运  也为自己的人生  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义勇军进行曲》唱响了  压不垮的中国力量  从此将在赛场天天上演     二、“扬威天下”  --写给杨威  从雅曲的苦涩到北京的辉煌  距离怎么这么
期刊
十月如春  凯奏蓝天美,旗扬日子红。  眼明枫举瑞,步健马腾空。  四海和风爽,万千诗意浓。  祥云神箭载,霄九报从容。    三峡览胜  明镜开心锁,香波上九重。  洪荒成史迹,巨臂缚苍龙。  神女高瞻美,昆仑健步雄。  增辉天底下,绝唱夕阳红。
期刊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的词句,在现代中国大抵已家喻户晓了。他鲜明的爱憎,似乎是自不待言的。  然而,不知是由于时代的隔膜,抑或其它什么缘故,在今天一些青年的眼里,鲁迅先生却仿佛是个脾气乖张、性情怪僻、偏颇激烈的“人生诅咒派”;似乎鲁迅的情感与常人颇为不同,冷峻而乏热情,多憎而少爱。这实在是个很大的误解!  其实,这也并非怎样新鲜的观点,先前鲁迅的不少对手,就曾三番五次地这样“
期刊
洪德章,沈阳市人,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庐山毛体书法艺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海内外书画艺术联谊会理事;中国杰出华人联合协会副主席;东方书画院副院长、一级书画师。2007年被授予当代中国百杰书画家和人民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荣获人民优秀艺术家勋章一枚,获得国家级润格证书;2008年4月由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协会授予共和国艺术荣誉称号。
期刊
常言道:“巾帼不让须眉,争先不落人后。”我国浩瀚的联海中有一朵引人注目的浪花,那就是出自巾帼名人口中笔下的奇对妙联。欣赏她们的对联,禁不住会为她们的不凡才艺而赞叹。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不仅词写得绝,而且联也撰得妙,她撰过这样一副妙联:“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这副对联妙用人名对人名,人名中的数字对数字。上下联平仄对仗也无可非议,在用事上也非常贴切。  相传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有一天对苏小妹说
期刊
                 
期刊
                 
期刊
南宋都城临安。在一阵湿漉漉的春雨洒落过后,使这座江南古城,更平添几分清新。  在砖街巷的一所老宅楼上,蚌壳窗透着的光线,还有远处高高低低的清脆鸟鸣,催醒了床上睡着的一位过客——绍兴老翁陆游。自从“上马击狂胡”、出征收复江北失地的愿望落空,他如今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隐居,只是偶尔到京城走一走,会会老友。国事颓丧至此,凭只手岂能回天呐!  陆游梳洗用餐完毕,到了楼上,房东随后上楼,拎着一把瘦长茶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