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女“辛德勒”

来源 :启迪·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_go_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我保证,这孩子会活下去!”
  ——“我保证不了。但我肯定,把孩子留在这,他会死。”
  伊雷娜·森德勒化装成护士,以预防传染病为借口进入犹太人隔离区,告诉那里的犹太人,纳粹正计划把他们转运到一座集中营,劝说犹太人父母让她把孩子救出去。
  森德勒和朋友们共救出2,500多名犹太儿童,有时通过下水管道,有时用手提箱或垃圾桶,有时用救护车,车内放一只狗,让狗叫声掩盖孩子的哭声。
  森德勒把逃出的孩子安置在
  非犹太人家庭中,并为孩子伪造新身份。
  她把孩子们的姓名和真实身份写在香烟盒纸或手纸上,装入玻璃瓶子,把瓶子埋在朋友家中的一棵苹果树下,希望日后可以再次找到那些孩子,告知他们。
  森德勒的行动被纳粹发现,于1943年被捕。纳粹秘密警察为从
  森德勒那里得到获救儿童名单,对她施加可怕的刑讯,她半个名字也没说。
  行刑前一刻,森德勒所在地下组织买通一名德国军人,这名军人把森德勒列入已被行刑者名单。次日,德国纳粹大肆传播森德勒已遭处决的消息。森德勒自此过上东躲西藏的生活,以更加隐秘的方式帮助犹太人。
  2008年5月12日,森德勒病逝于华沙一家医院,享年98岁。
  她曾经对女儿说:“我本应该能做更多。这份遗憾将伴随我一生,直至死去。”她的女儿叫“雅尼娜”——正是森德勒在二战时期拯救犹太孩子时的化名。
  
  ——“在你眼中,冯·法尔肯豪森是什么样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1940年5月,德军占领比利时。在钱秀玲定居的艾海德姆镇,一名青年因炸毁了德军军列通过的铁路而被判绞刑。
  钱秀玲和所有比利时人一样,不希望看到“英雄”悲惨的结局。偶然间,她从报纸上看到冯·法尔肯豪森这个名字。
  冯·法尔肯豪森,德军驻比利时和法国北部战区最高行政长官,曾在中国担任国民党的军事顾问,其间与钱秀玲的堂兄结为莫逆之交。钱秀玲赴比利时留学前,堂兄曾写信对她说:有事,找冯
  帮忙。
  她马上给冯·法尔肯豪森写了封信,恳求他从人道主义考虑,赦免那名青年的绞刑。几天后,那名青年竟奇迹般地被特赦。
  1944年6月7日,艾海德姆镇的爱国青年杀死了3个纳粹士兵。德军开始疯狂报复,逮捕了97人,要求当地居民在一天内交出凶手,否则每天处死15人。
  已有身孕的钱秀玲再次冒着枪林弹雨找到冯,第三天,被逮捕的97个人奇迹般地又被放了回来。
  二战结束后,钱秀玲在比利时赢得了从政府到民众的崇高敬意,而冯却作为头号战犯接受审判。
  此时的钱秀玲到处奔走呼吁,寻找她救助过的人联名上书,主动接受媒体采访,她告诉记者:冯是一个侵略者,但同时,他又尽其所能,从人道主义出发,使许多比利时人免遭杀身之祸。对他的功过应该全面评价。
  最后冯只被判处有期徒刑
  12年。
  现在,走进钱家,看不见“国家勋章”,也看不见国王和王后的珍贵礼物,她都让儿子收到不知哪个抽屉里去了。每当人们景仰地向她提起当年的往事,老人总是淡淡地带着一丝抱歉回答:“我忘了,都记不得了。”
  整理·编辑/乃清
其他文献
1  返回牛津,我怀上孩子了。成了家的人一般都盼个孩子,我们也不例外。  钟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  我以为肚里怀个孩子,可不予理睬。但怀了孩子,方知我得把全身最精粹的一切贡献给这个新的生命。在低等动物,新生命的长成就是母体的消灭。我没有消灭,只是打了一个七折,什么都减退了。  钟书很郑重其事,很早就陪我到产院去定
期刊
明代不足30岁的浙江主考官徐阶,误判考生文章中的一个典故为“杜撰”,给了个不及格。考生申述典出《扬子法言》,徐阶立即自我批评,“本道不幸科第早,未曾读得书”,“承教了”。效果是“众情大服”。  北京大学教授季镇淮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回忆当年朱自清看他点校的一部古籍,说一个标点错了。季镇淮没有想到的是,后来朱先生在校园中遇见他,特意向他更正说,你这个标点是对的。  1924年11月13日,有一个学生冒
期刊
“只有两样东西是没有穷尽的,就是宇宙和人类的愚昧,而我不敢肯定前者是否  如此。”   ——爱因斯坦    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一位美国飞行员,把一部喷气式飞机专用发动机安装在汽车上,准备创造飞车纪录。他点火,随后以900公里的时速从悬崖上  掉了下去,救援人员只找到了他的牙齿。  他就这样一无所得地离开了世界吗?不,至少他还得到了达尔文奖,而且是传说中最著名的得奖者。  达尔文奖颁发给那些以最愚
期刊
古人对于“三”似乎情有独钟。  老子用“三”表达自己的宇宙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圣人三去:去奢(奢侈),去甚(过度),去泰(极端)。  孟子以“三”叙说自己的人生观:  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健康),兄弟无故(没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孔子对“三”更为钟爱,除了
期刊
一天早晨,“教书匠”麦考特上课,学生Mikey递过来一张请假条,上书:  亲爱的麦考特先生:  Mikey的外婆,也就是我妈,今年80岁了。由于咖啡喝多了,她从楼梯上摔了下来,所以我得把Mikey留在家里,照顾他外婆,还有他妹妹,我自己得去码头那里的咖啡店上班。  Mikey妈妈Imelda Dolan敬上  P.S:他外婆没事。  之前麦考特亲眼看到这小子是用左手写的这请假条。麦考特说,他收到的
期刊
古往今来,在生命中永葆一份天真的人不多,苏轼是其中一位。  苏轼初贬黄州,与朋友出去游玩,有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挟弹击江水”。这种游戏,不知是拿弹弓将石子打到江水里,看谁打得远,还是类似于我们儿时玩的“打水漂”,拿一块小瓦片或者石头,贴着水面上一跳一跳地漂过去,激起一串串浪花。不管是哪一种,作为一个年过45岁、“华发早生”的中年人,在仕途备受挫折的境遇下能玩这种充满童趣的游戏,的确有点可爱。
期刊
错位  乔治·艾涅斯库(1881-1955),是罗马尼亚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指挥家、钢琴家、教育家及音乐活动家。  20世纪初,巴黎有一个水平不高的小提琴演奏家准备开独奏会,为了卖座,他想了一个主意,请乔治·艾涅斯库为他伴奏。大师经不住他的哀求,终于答应了,并且还请了一位著名钢琴家临时帮忙在台上翻谱。  第二天,巴黎有家报纸用了地道的法兰西式的俏皮口气写道:“昨天晚上进行了一场十分有趣的音乐会。
期刊
外国特别是基督教国家,人们都喜欢用一些常见的相同的名字给孩子取名。一些王朝的国王或皇帝的名字一样,于是只好用“一世、二世、三世……”加以区别。下面是一些比较知名的同名父子。  大小约翰:奥地利的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是大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父子两人不仅同名同姓,而且都是历史上出色的大音乐家。为了区别他们,后人只好在名字上加了“大”、“小”这么两个字。小约翰·施特劳斯最为著名的作品就是《蓝色多
期刊
不需要介绍信  1797年夏天,法国革命家康斯坦丁·沃尔涅拜访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  沃尔涅为了获准周游美国各地,请求总统给他开一张介绍信。  华盛顿想:不开吧,让沃尔涅碰个钉子;开吧,又叫我为难。于是他在纸上写道:“康·沃尔涅不需要乔治·华盛顿的介绍信。”    宽大为怀  毕加索对冒充他作品的假画毫不在乎,从不追究,最多只把伪造的签名涂掉。  “我为什么要小题大作呢?”毕加索说,“作假
期刊
在中国,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历史典籍,一提起刘备的儿子刘禅,都将其与平庸无能画上等号。刘禅小名叫阿斗,刘备死后继承皇位,称为蜀后主,虽然有诸葛亮等贤臣良将辅佐,却未能振兴蜀国,最后还降服于魏国。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几乎将其归入低能儿之列,后人也习惯用“阿斗”、“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软弱无能、没有大志、不思振作的人。   有历史学家认为,其实阿斗并非一无是处。蜀亡前,刘禅有一套治国方略,据史料记载,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