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试就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作为体育文化的民族项目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讨,并针对现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以供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商榷。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1 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1.1 高职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自有人类社会就有社会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继承和积淀了深厚的民族传统,又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不停地内化更新、外向传导,从而促进整个人类文化向前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文化、行为文化、体育文化、社团文化、科技文化、心理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范畴,是作为一种社区文化而存在的。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它也必然以社会文化为背景,折射和反映出主体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性和时代性,同时又具有区别于主体文化系统内其他子系统亚文化的个性特征,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停地吸收、批判、创造、辐射,促进社会主体文化的发展。
高职校园是一个以职业教育为主要社会职能的社区,活动于其中的人群是高职学生、教师和干部。他们的活动方式一是课堂内实验室内的教学、科研活动,二是课堂外的学术交流、社团活动、公益劳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闲暇娱乐等活动。高职教育活动使生活于校园的人群有着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别的共同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以及思想观念。“一种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价值体系”,“校园文化的形成引导生活在校园内的每一个人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且在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完成每个人价值观的实现”。但校园文化环境不是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社会文化大环境息息相通,必然受社会主体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1.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们面临着新技术革命和国际激烈竞争,也面临着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主旋律的历史转变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主体文化转型的剧烈变化,东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对校园文化从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到生活方式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自主观念、竞争意识、成才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法制观念都大大增强,进取开拓和拼搏精神得到激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娱乐活动增多,人际交往、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负面影响比较集中地表现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实用化,生活格调的低俗化以及消极颓废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
从以上高职校园文化的总体现象来看,有以下特征:
第一,多种价值观并存;
第二,校园中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和娱乐活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第三,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有待与进一步突出;
第四,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需要积极抵制和逐步清除;
第五,各类职业的特点需要进一步显化。
面对客观存在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才成长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我们应当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
1.3 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强烈的个性。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学生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意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了解社会、去接触社会,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2 以民族体育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2.1 民族体育在学校体育的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及心理状态。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独特活动形式,长期以来在愉悦民族心智、增强民族体质,改善民族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长盛不衰。
2.1.1 丰富学校体育内容,为学校成员提供新的生活空间。
民族传统体育有其特有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它真实地反映了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其运动本质上看,民族传统体育接近于生活的自然形态;就其生活情绪看,体现以人为本,运动休闲、文体合一的特点,显示出强有力的生命节奏,能使人的心灵获得一种激荡,是其它运动项目所不及的。
2.1.2 民族传统体育是学校体育取之不尽的素材,可满足不同成员对体育的需求。
根据自己生活、生产实践的环境去选择相适应的健身方式,才能激发锻炼兴趣并达到最好的健身功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需要,因此,也为学校体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1.3 民族传统体育以追求“健康”和“长寿”为目的。
民族传统体育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偏重于修身养性、怡情铸志,其健身主要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它要求人们直接参与运动,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并在人的体力和体内运动能量物质的“消耗——恢复——超量恢复”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中,促进体能的发展和体质增强。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功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健身特点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项目运动形式几乎都是“土生土长”,其活动方式简便易行,老少皆宜,功效显著,与我国现阶段人民经济文体文化水平的发展相适应。
2.1.4 民族传统体育能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在现代文明的异化作用下,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充满怀疑与困惑,开始把眼光从未来转向遥远的过去,在蛮荒的世界中去寻找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异化的原始主宰与生命的力量。民族传统体育崇德、重仁、重义、轻利思想,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它强调群体高于个人、义务重于权利的集体观和民族观,鼓励和引导各民族和睦相处,把一时的相互冲突、争夺化解为长远的和平与融通。这种积极的思想可以促使现代人热爱和平、善良诚信、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优良道德品质。
2.2 高职校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建议与对策
2.2.1 将民族传统体育融于学校体育中,根据需要对民族传统体育加以改造,注入新的内容,使其不断完善与发展。
2.2.2 加强体育师资培训,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强交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的推广和繁荣。
2.2.3 加强校园的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建设,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开展更具有规范性和群众性。
2.2.4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交流,注入适当的竞技因素,提高其观赏性和竞争性,从而扩大其影响。
结束语
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交织,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为校园体育文化增添了活力。学校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以人为本,让师生共同参与,去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胡小明等.民族体育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事业选修课教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3]刘铮,滕炜莹.论校园体育文化[J].体育文史,2001,(4).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1 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1.1 高职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自有人类社会就有社会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继承和积淀了深厚的民族传统,又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不停地内化更新、外向传导,从而促进整个人类文化向前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文化、行为文化、体育文化、社团文化、科技文化、心理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范畴,是作为一种社区文化而存在的。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它也必然以社会文化为背景,折射和反映出主体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性和时代性,同时又具有区别于主体文化系统内其他子系统亚文化的个性特征,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停地吸收、批判、创造、辐射,促进社会主体文化的发展。
高职校园是一个以职业教育为主要社会职能的社区,活动于其中的人群是高职学生、教师和干部。他们的活动方式一是课堂内实验室内的教学、科研活动,二是课堂外的学术交流、社团活动、公益劳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闲暇娱乐等活动。高职教育活动使生活于校园的人群有着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别的共同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以及思想观念。“一种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价值体系”,“校园文化的形成引导生活在校园内的每一个人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且在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完成每个人价值观的实现”。但校园文化环境不是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社会文化大环境息息相通,必然受社会主体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1.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们面临着新技术革命和国际激烈竞争,也面临着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主旋律的历史转变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主体文化转型的剧烈变化,东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对校园文化从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到生活方式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自主观念、竞争意识、成才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法制观念都大大增强,进取开拓和拼搏精神得到激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娱乐活动增多,人际交往、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负面影响比较集中地表现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实用化,生活格调的低俗化以及消极颓废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
从以上高职校园文化的总体现象来看,有以下特征:
第一,多种价值观并存;
第二,校园中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和娱乐活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第三,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有待与进一步突出;
第四,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需要积极抵制和逐步清除;
第五,各类职业的特点需要进一步显化。
面对客观存在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才成长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我们应当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
1.3 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强烈的个性。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学生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意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了解社会、去接触社会,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2 以民族体育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2.1 民族体育在学校体育的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及心理状态。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独特活动形式,长期以来在愉悦民族心智、增强民族体质,改善民族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长盛不衰。
2.1.1 丰富学校体育内容,为学校成员提供新的生活空间。
民族传统体育有其特有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它真实地反映了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其运动本质上看,民族传统体育接近于生活的自然形态;就其生活情绪看,体现以人为本,运动休闲、文体合一的特点,显示出强有力的生命节奏,能使人的心灵获得一种激荡,是其它运动项目所不及的。
2.1.2 民族传统体育是学校体育取之不尽的素材,可满足不同成员对体育的需求。
根据自己生活、生产实践的环境去选择相适应的健身方式,才能激发锻炼兴趣并达到最好的健身功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需要,因此,也为学校体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1.3 民族传统体育以追求“健康”和“长寿”为目的。
民族传统体育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偏重于修身养性、怡情铸志,其健身主要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它要求人们直接参与运动,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并在人的体力和体内运动能量物质的“消耗——恢复——超量恢复”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中,促进体能的发展和体质增强。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功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健身特点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项目运动形式几乎都是“土生土长”,其活动方式简便易行,老少皆宜,功效显著,与我国现阶段人民经济文体文化水平的发展相适应。
2.1.4 民族传统体育能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在现代文明的异化作用下,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充满怀疑与困惑,开始把眼光从未来转向遥远的过去,在蛮荒的世界中去寻找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异化的原始主宰与生命的力量。民族传统体育崇德、重仁、重义、轻利思想,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它强调群体高于个人、义务重于权利的集体观和民族观,鼓励和引导各民族和睦相处,把一时的相互冲突、争夺化解为长远的和平与融通。这种积极的思想可以促使现代人热爱和平、善良诚信、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优良道德品质。
2.2 高职校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建议与对策
2.2.1 将民族传统体育融于学校体育中,根据需要对民族传统体育加以改造,注入新的内容,使其不断完善与发展。
2.2.2 加强体育师资培训,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强交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的推广和繁荣。
2.2.3 加强校园的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建设,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开展更具有规范性和群众性。
2.2.4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交流,注入适当的竞技因素,提高其观赏性和竞争性,从而扩大其影响。
结束语
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交织,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为校园体育文化增添了活力。学校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以人为本,让师生共同参与,去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胡小明等.民族体育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事业选修课教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3]刘铮,滕炜莹.论校园体育文化[J].体育文史,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