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和引导。在阐述数学练习的重要性后,通过多种趣味有效的数学练习方式。力求把数学练习变得“新、精、实、活”,激发和引导学生对数学练习产生兴趣而乐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练习 趣味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610152-01
练习是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受学生欢迎的练习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那种单调、机械的练习只能逐渐消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厌倦、疲于应付。那怎样使数学练习带给学生“特别”的感觉呢?本人认为,只有让数学练习生动起来,才能使学生心动起来。
一、练习的形式,讲求“新”
1.巧变“题头”,让练习“靓丽”起来。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为使学生更乐意接受练习,应注意练习形式的“人性化”:如把“改错!说成“请你当医生”或“你来做老师”:把“判断”说成“秉公执法”、“我当包公”等。
同时还要考虑练习形式的多样性,特别是有的数学练习课习题量很多,一味地做练习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反感心理。这时可设计一些比赛,如“男女擂台赛”、“南北大比拼”、“闯关比赛”等。
2.巧编“故事”,让练习“有趣”起来。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还可以根据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的心理需求,用故事来包装练习。例如在《分数应用题》的练习中,我编了一些白雪公主烤面包、打扫屋子的故事:“白雪公主为小矮人烤面包,一条长面包重400克,吃了八分之五,还剩多少克?”“白雪公主为小矮人打扫屋子,扫了屋子的九分之五,还剩15平方米未扫,小矮人的屋子有多大?”等。
二、练习的数量,要求“精”
1.巧改“类型”,让练习“变通”起来。学生作业练习的量要少而精,要在“精”字上下功夫,不能只重数量而轻质量。教师应根据每课时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巩固为主,发展为辅”的作业,力求做到少而精,以少取胜,改变一下题目的类型,设计一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题目。
2.巧用“比较”,让练习“完善”起来。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围绕每节课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重难点来安排练习,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两方面去考虑,在疑难处、障碍处、易错处,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如为了让学生对1/4和1/4吨这两个不同的数量有“质”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对比练习:
水泥厂二月份生产水泥8400吨,三月份比二月份多生产1/4。三月份生产水泥多少吨?
水泥厂二月份生产水泥8400吨,三月份比二月份多生产1/4吨。三月份生产水泥多少吨?
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能有效地使学生在比较中沟通知识的联系,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三、练习的内容,力求“实”
1.巧借“现实”,让练习“亲切”起来。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耍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习题、整理习题、重组习题内容。例如在教学完《乘加乘减》后,我结合学校庆祝“元旦”搞得游园活动情况,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走迷宫:每人每次2元;碰碰车:每人每次3元:袋鼠跳:每人每次4元;动物猎场:每人每次7元。问:(1)每项玩一次,一共要多少钱?(2)动物猎场玩一次,碰碰车、袋鼠跳各玩两次,一共要多少钱?(3)如果学校发给你们15元的游乐券1张,请你设计游玩方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计算出(1)(2)要用的钱,学生想出很多办法,有的设计出数十种方案,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满足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巧添“品种”,让练习“丰富”起来。除书面练习外,我还补充一些口头练习、实践练习,让学生动脑、动口又动手。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后,我曾“借”学生的学号设计了“快速反应练习”;(1)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请起立并从小到太报数;(2)学号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到前面来排队报数;(3)学号是奇数又是合数的同学请到后面排队并报数。
四、练习的呈现,力求“活”
1、巧设“台阶”,让练习“机动”起来。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要激发每个学生的练习兴趣,应给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练习题。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我设计了下面三个层次的练习。
A层(基本题)
(1)说一说,在我们的身边或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2)用各自准备好的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指出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3)指出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给长方形涂上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给正方形涂上另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图略)
B层(发展题)
(1)用三角板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和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2)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点,找出下面图形未知边的长度。(图略)
C层(提高题)
(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图略)(2)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组织班上学生进行评比。
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完成c层作业;水平一般的学生完成A、B两层作业,C层作业自选;水平较低的学生做A层作业,B、C两层作业自选。
这样的设计练习,能综合考虑各知识点,充分体现出练习的层次性和坡度,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练习效率,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2.巧集“众智”,让练习“流动”起来。
学生“吃惯”了教师出的练习题,久而久之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教师如果放手让学生之间相互出题练习,学生就会有一种被重视感和平等感。于是,我就在黑板一角专门开辟一个“数学角”,登载学生看到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习题或者自己编写的习题,每天出二、三题,每题注明出题人的姓名,作为附加题请学生做在当天的作业本上。这一形式很讨学生欢心,无论是出题者还是做题者都是兴趣盎然。更可喜的是,班内掀起了一股爱阅读数学课外书和寻找身边的数学的好风气。
总之,要让学生做数学题“痴心不改”,唯有让数学练习“魅力四射”。我们要让数学练习的形式更漂亮,与学生的生活更“攀亲”;让数学练习的内容更充实,与学生的心灵更“贴近”;让数学练习的呈现更灵活,与学生的兴趣更“绪缘”。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练习 趣味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610152-01
练习是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受学生欢迎的练习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那种单调、机械的练习只能逐渐消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厌倦、疲于应付。那怎样使数学练习带给学生“特别”的感觉呢?本人认为,只有让数学练习生动起来,才能使学生心动起来。
一、练习的形式,讲求“新”
1.巧变“题头”,让练习“靓丽”起来。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为使学生更乐意接受练习,应注意练习形式的“人性化”:如把“改错!说成“请你当医生”或“你来做老师”:把“判断”说成“秉公执法”、“我当包公”等。
同时还要考虑练习形式的多样性,特别是有的数学练习课习题量很多,一味地做练习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反感心理。这时可设计一些比赛,如“男女擂台赛”、“南北大比拼”、“闯关比赛”等。
2.巧编“故事”,让练习“有趣”起来。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还可以根据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的心理需求,用故事来包装练习。例如在《分数应用题》的练习中,我编了一些白雪公主烤面包、打扫屋子的故事:“白雪公主为小矮人烤面包,一条长面包重400克,吃了八分之五,还剩多少克?”“白雪公主为小矮人打扫屋子,扫了屋子的九分之五,还剩15平方米未扫,小矮人的屋子有多大?”等。
二、练习的数量,要求“精”
1.巧改“类型”,让练习“变通”起来。学生作业练习的量要少而精,要在“精”字上下功夫,不能只重数量而轻质量。教师应根据每课时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巩固为主,发展为辅”的作业,力求做到少而精,以少取胜,改变一下题目的类型,设计一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题目。
2.巧用“比较”,让练习“完善”起来。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围绕每节课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重难点来安排练习,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两方面去考虑,在疑难处、障碍处、易错处,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如为了让学生对1/4和1/4吨这两个不同的数量有“质”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对比练习:
水泥厂二月份生产水泥8400吨,三月份比二月份多生产1/4。三月份生产水泥多少吨?
水泥厂二月份生产水泥8400吨,三月份比二月份多生产1/4吨。三月份生产水泥多少吨?
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能有效地使学生在比较中沟通知识的联系,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三、练习的内容,力求“实”
1.巧借“现实”,让练习“亲切”起来。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耍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习题、整理习题、重组习题内容。例如在教学完《乘加乘减》后,我结合学校庆祝“元旦”搞得游园活动情况,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走迷宫:每人每次2元;碰碰车:每人每次3元:袋鼠跳:每人每次4元;动物猎场:每人每次7元。问:(1)每项玩一次,一共要多少钱?(2)动物猎场玩一次,碰碰车、袋鼠跳各玩两次,一共要多少钱?(3)如果学校发给你们15元的游乐券1张,请你设计游玩方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计算出(1)(2)要用的钱,学生想出很多办法,有的设计出数十种方案,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满足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巧添“品种”,让练习“丰富”起来。除书面练习外,我还补充一些口头练习、实践练习,让学生动脑、动口又动手。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后,我曾“借”学生的学号设计了“快速反应练习”;(1)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请起立并从小到太报数;(2)学号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到前面来排队报数;(3)学号是奇数又是合数的同学请到后面排队并报数。
四、练习的呈现,力求“活”
1、巧设“台阶”,让练习“机动”起来。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要激发每个学生的练习兴趣,应给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练习题。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我设计了下面三个层次的练习。
A层(基本题)
(1)说一说,在我们的身边或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2)用各自准备好的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指出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3)指出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给长方形涂上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给正方形涂上另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图略)
B层(发展题)
(1)用三角板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和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2)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点,找出下面图形未知边的长度。(图略)
C层(提高题)
(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图略)(2)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组织班上学生进行评比。
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完成c层作业;水平一般的学生完成A、B两层作业,C层作业自选;水平较低的学生做A层作业,B、C两层作业自选。
这样的设计练习,能综合考虑各知识点,充分体现出练习的层次性和坡度,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练习效率,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2.巧集“众智”,让练习“流动”起来。
学生“吃惯”了教师出的练习题,久而久之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教师如果放手让学生之间相互出题练习,学生就会有一种被重视感和平等感。于是,我就在黑板一角专门开辟一个“数学角”,登载学生看到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习题或者自己编写的习题,每天出二、三题,每题注明出题人的姓名,作为附加题请学生做在当天的作业本上。这一形式很讨学生欢心,无论是出题者还是做题者都是兴趣盎然。更可喜的是,班内掀起了一股爱阅读数学课外书和寻找身边的数学的好风气。
总之,要让学生做数学题“痴心不改”,唯有让数学练习“魅力四射”。我们要让数学练习的形式更漂亮,与学生的生活更“攀亲”;让数学练习的内容更充实,与学生的心灵更“贴近”;让数学练习的呈现更灵活,与学生的兴趣更“绪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