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帮扶贫困地区 矢志十年情满畲乡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e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年,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孩可以长成英姿壮实青年;10年,一座边陲小镇可以崛起成美丽乡镇。十年来,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坚持对口帮扶,为帮助永丰县龙冈畲族乡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而努力,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一、背景与概况
  龙冈畲族乡地处永丰县南部,位于永丰、兴国、宁都、吉安四县区交界的中心地带。全乡面积1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万亩,山地面积17万亩,油茶山面积9.3万亩,全乡总人口约1.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0.43万人,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2001年,成立民族乡。该乡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缓慢,是永丰县扶贫重点乡。
  2001年,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浓厚感情,带着党和政府对老区人民的殷切关怀,到该乡实施定点扶贫。他们动感情、动脑筋、动真情、真扶贫、扶真贫,密切联系群众,轻车简从搞调查,集思广益做研究,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可行性扶贫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指导和帮助畲乡人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
  大爱无疆永长存,关爱有情看今朝。龙冈畲族乡从昔日一穷二白到今天的百废俱兴,正走上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换新貌,共建美好家园之路。该乡的发展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1月14日,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省委常委、秘书长赵智勇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龙冈畲族乡走访慰问贫困户,高度赞扬了畲乡的发展和省扶贫和移民办的帮扶工作。
  二、基本模式和基本做法
  第一、以项目投入为切入口,争取更广泛的社会扶贫资金,突出输血作用。十年来,省扶贫和移民办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对龙冈输血的切入口进行帮扶。
  一是以改变贫困群众贫困生活为主导,组织劳务输出。
  为了迅速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改善落后面貌,该乡在省扶贫和移民办的帮扶指导下,进一步整合了贫困山区富余劳动力资源,提高了劳务输出的组织化和规范化程度,做大做强了劳务产业。一是有效利用“雨露计划”这一平台,培训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外出务工。一方面利用报纸、网站、专栏、广告广泛宣传本辖区劳动力资源和外界企业用工信息,做到宣传与发展互促双赢;另一方面,把握外出务工人员节假日返乡探亲时机,把回乡人员召集起来进行集中座谈,讲述劳务常识、劳务法律政策,了解外界企业用工信息,并与劳务能人交流探讨劳务输出的新途径、新举措,以丰富劳务产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对该乡返乡毕业学生和农村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务实青年,结合他们个人意愿,联系扶贫培训院校对其进行免费培训,使他们学到一技之长,待其结业后,推荐到发达地区的一些正规企业谋业。二是成立支农服务队,切实帮扶外出务工人员搞好家庭农业生产。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农业两税的减免、粮食直补兑现等诸多惠民政策的出台及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村富余劳动力呈逐年增多趋势。在此情况下,一些人既要出去务工挣钱,增加家庭收入,又要兼顾家庭农业生产,于是长年劳碌往返在家乡与务工点之间。为两全其美解决务工者这一现实难题,使他们能够在外安心务工,乡政府建议各村委会结合各人的意愿,通过合法程序对他们家庭劳动力所能承担土地耕种以外的剩余土地实行短期有偿流转;另一种途径就是以各村产业协会为载体,建立一支5至10人的支农服务队来帮扶这些劳力不足的外出务工户搞好农业生产,以解除他们外出务工挣钱的后顾之忧。
  二是以提高贫困群众收入为主线,用群众最急需的项目争取资金。
  省扶贫和移民办对口帮扶龙冈畲族乡以来,一直十分重视扶贫项目的筛选,始终坚持深入调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项目、资源、市场、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全方位的考察论证。根据该乡具有丰富的油茶和毛竹资源,并有灰鹅养殖传统的实际情况,在帮扶过程中既注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又注意加大技术和管理力度,扶贫效果明显。一是实施油茶和毛竹低改。针对竹林和油茶长期以来“低产、低值、低效”的“三低”状况,该乡全面推广深挖抚育、密度调控、整枝修剪、合理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控等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毛竹1万亩、油茶3万亩,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有效地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二是推广灰鹅养殖。灰鹅营养价值高,含有独特的蛋白酶,是难得的绿色农产品,被视为“鹅家族”中的珍品。为做大灰鹅产业,省扶贫和移民办积极引导该乡大面积推广“五个一”(即一户农户,养一组种鹅,利用冬闲田种一亩黑麦草,出笼100羽商品鹅,纯收入1500元以上)的种草养鹅模式。近年来,全乡灰鹅生产发展迅速,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灰鹅出笼均突破4万羽大关,养鹅年产值在300万元以上。三是加快农田整理和水利建设。2001年至2010年间,省扶贫和移民办利用各种渠道为该乡争取农田改造项目4个,项目总投资近千万元,整理耕地3700亩,占全乡总耕地面积的25%投资2000多万元修建防洪堤坝,建排灌站8座,水陂30多座。项目实施范围直接受益群众7000余人,新增耕地可以解决200余人的长远生计。农田改造项目建设,不仅完善了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使农民耕作方便,水利排灌畅通,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了耕地的旱涝保收能力,改善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三是以改善贫困群众生存条件为主线,用群众最渴望的项目争取资金。
  在对口帮扶的工作中,省扶贫和移民办经常深入村组,走访群众,通过攀穷亲,对穷对,召开群众会议,与畲乡群众结下了浓厚的感情,并真实了解群众意愿,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实施帮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帮扶过程中,将群众最渴望、最急需的项目列入帮扶计划,并积极争取多方面的资金,帮助该乡加强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加速山区资源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产生了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1年以来,该乡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方面:新修水泥公路139公里,到2008年底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2010年底60%的自然村通了水泥路;电力方面:投资600多万元进行了农网一期工程改造,2006年底全面消灭了无电村,从2010年进入了农网改造二期限工程,投资500多万元,迁入了35千伏安线路并新建一个变电站。通讯方面: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移动信号覆盖面达90%;住房方面:为500户2000余深山区、库区、退耕还林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实施了移民搬迁;通水方面: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到2011年底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   第二、以掌握技能为切入口,大范围培训贫困群众,突出自身造血功能。
  人才培训和教育扶贫,是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的根本。一是开展扶贫助学。十年来,省扶贫和移民办在龙冈畲族乡改造了危房校舍面积达12000平方米,1800名学生免受危房威胁。该乡中心小学曾是永丰县条件最差的一所村小学。通过省扶贫和移民办的帮扶和援助,其教学条件及配套设施均得到较大改善。如今这所小学的硬件条件在永丰县的村级小学中算是最好的其中之一。除了在硬件上给予帮扶和援助,省扶贫和移民办干部还在龙冈开展了“1+1”结对扶贫200多户,解决了他们生产、生活及子女上学、参加合作医疗等方面困难。二是开办农民技术培训学校,普及农业技术。该村建立了1处农民技术培训室,对村民开展电脑、电子、家政、烹饪、机械等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建立农民书屋1个,添置了农村适用技术书籍10000册;该村配备了电视、电脑及卫生接收设备,组织村民接受远程知识教育,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三是组织贫困家庭子女上技校,掌握专门技术。积极利用“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师”这个平台,先后组织80名贫困家庭子女上技校,让他们掌握专门技术,从而达到培训一人,带动一户脱贫致富的目标。四是注重培训各类典型,带动贫困群众创业。该乡积极探索建立、完善能人的培训体系,拓宽培训渠道,并引导和鼓励能人与贫困户对接,以点带面,扩大产业化扶贫的参与面和受益面,提高农民收入。永丰县双宏科技电气有限公司是国内专业生产引进型的小型断器、凸轮启动器以及稳压器的重点企业。董事长朱晓宏就是土生土长的龙冈人,他通过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后被转移输出到温州某电子企业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钻研,熟练掌握了低电压产品的生产技术,2003年回到家乡设立了永丰县双宏科技电气有限公司,其部分产品渐渐垄断了整个出口市场。但朱晓宏不满足,他说一个人富不算富,一个村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为此该企业积极吸纳解决了13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2011年,该公司的新产品——“SGFK型智能零投切低压复合开关”被列入省重点战略新产品,成功申报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并获得了省科技担保中心400万元融资帮助。
  第三、以培育创业精神为切入口,多途径锻炼乡村干部,突出活化剂作用。
  省扶贫和移民办不仅在项目、资金上积极帮助龙冈,还将把培养锻炼乡村干部作为一项重要的帮扶任务,采取“上挂”、“外训”等形式,拓宽培养渠道,将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使乡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2003年,选派该乡党委书记兰晓珍赴上海市松江区石湖荡镇挂职副书记锻炼三个月;2006年,该乡现任乡长雷芳在省民宗局跟班学习八个月,并组织乡村其他干部在各级党校学习130多人次。通过学习,乡村干部开阔了眼界,开拓了思路,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宏观思维、综合协调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该乡制定了“打三色牌、闯特色路,唱招商戏、兴工商业,扶龙头户、开致富门,构支撑架、建新村镇,重民生事、增幸福感”的工作思路,并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这个思路。工作中创造性地制定了“农民工培训机制”、“村聘民选调解员机制”、“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指标大家评制度”、“工程招投标制度”等,努力把龙冈建设成为开放繁荣秀美幸福的新畲乡。
  三、成效与作用
  一是人民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在省扶贫和移民办的大力帮扶下,在全乡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畲乡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大幅度下降,贫困状况明显缓解。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132元提高到2010年的6141元,增长了近5倍。
  二是群众享有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全乡光纤电视用户有2650户,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全村90%的家庭拥有固定电话或移动手机,因特网入户率达到5%;十年来,该乡共新建了农民休闲文化广场2处,计10000多平方米;新修四星级敬老院一座;建成了农贸市场一个。
  三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十年来,该乡需要硬化省、县、村组道路178公里,现已硬化了139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60%的自然村通水泥路;实施了村风村貌整治工程;已实现户户通国网电,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农村改水和“四改一气”工程全面完成。
  四是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在省扶贫和移民办的帮扶和指导下,形成了油茶毛竹、优质水稻、花木苗卉、高山蔬菜、种草养鹅的五项“一村一品”产业,并建立了产业发展机制,为该乡发展增添了长足的发展后劲。
  五是精神面貌大变样。通过开展移风易俗和“讲文明、讲卫生”的宣传活动,引导了群众树立“遵守公德、热心公益、和睦邻里、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尚。以前农闲时赌博活动猖獗,封建迷信活动、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现在农闲时,大家能到农家书屋看书、下棋,到文化大院拉拉琴、唱唱歌、跳跳舞,不仅邻里更加和睦,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给我雨露,报以江河”。2001年到2010年,该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亿元,年均增长15%,实现工商税收1600万元,年均增长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00万元,年均增长35%;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的进园项目15个;实现出口创汇130万美元,年均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41元。2001年来,龙冈畲族乡先后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民委系统法制宣传先进单位、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市扶贫攻坚先进单位等三十多项荣誉。
  四、经验与启示
  第一、社会扶贫中,扶贫单位要真心、真诚。扶贫是政府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扶贫单位要真正担当起帮扶的责任,从组织领导、深入调研到落实项目资金都要“当仁不让”、“竭力所能”;要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帮助指导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开发。只有真正做到认识、领导、资金“三到位”,才能取得较好的帮扶效果。对口帮扶以来,省扶贫和移民办领导干部踏遍畲乡山山水水,叩访千家万户,始终坚持出实招、办实事,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新模式,实施了近千个项目,付出了千般辛苦,收获了累累硕果,帮助畲乡人民加快了老区脱贫致富步伐。省扶贫和移民办在龙冈畲族乡的对口帮扶工作,为畲乡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无穷的活力,永远是屹立在畲乡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站在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战面前,虽然省政府对“十二五”的对口帮扶单位进行了调整,但省扶贫和移民办各级领导一致表示,继续将龙冈畲族乡亲当作自己的亲戚,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支持畲乡发展。
  第二、社会扶贫中,帮扶单位出资扶助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带动各方面的社会资金。不论是什么样的单位,帮扶资金总是有限的,如何才能够把这有限的资金带动更多的资金,变成脱贫致富的无穷动力,真正让贫困群众在帮中见情,在扶中受益?从省扶贫和移民办帮扶龙冈畲族乡来看,搞好对口帮扶工作,实施好对口帮扶项目,必须创新机制,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共建合力,才能充分发挥帮扶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该乡以扶贫开发为载体,将水利、交通、以工代赈资金、国家对贫困地区投入的涉农资金和其它社会资金聚集起来,整合使用,充分发挥其“药引子”的作用。十年来,省扶贫和移民办直接扶持扶贫资金500多万元,并通过努力,先后带动省、市各级十多个单位投入1000多万元支持龙冈,共实施扶贫项目70个,这些项目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推动畲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口帮扶工作既合党心,也合民意,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减少贫困人口,缩小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消除农村贫困,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重要现实途径。
  第三、外来资金扶持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内在动力。对口帮扶的主要对象是贫困地区的贫困农民,因此贫困农民既是参与主体又是受益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实施帮扶项目,改变落后面貌的积极性。在用帮扶资金或其它扶贫资金实施项目过程中,群众必须筹资投劳相配套。要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人手,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成为扶贫开发的主体。坚持“一切发展为了群众、一切发展依靠群众、一切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改变过去由政府指定为群众主动竞争,由干部决定为群众民主决策,由干部管理为群众自己管理,让农民参与项目的决策、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农民的主人翁地位,激发了群众参与建设、改变落后面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简介]
  聂春根,江西省永丰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陈艳,江西省永丰县扶贫和移民办干部。
  责任编辑:邵猷芬
其他文献
在“稳增长”的基调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投入重点,尤其是对农业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农田水利建设。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建将提速。  去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聚焦水利,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并提出“从土地出让和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而今年的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据高华证券预
期刊
摘 要:商业网点规划源于城市的发展,并反作用于城市发展。合理有效的商业布局,一方面可解决居民生活需要,拉动内需;另一方面亦可以促进城市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安福县为例,从县级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的现状出发,分析县级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的现状,对商业布局提出相关对策及意见。  关键词:安福县;商业布局;对策研究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县级城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市GDP和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期刊
【提 要】 通过对江西省高校“阳光体育先进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进行分析,推广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出不足,推动江西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改善广大青少年体质。  【关键词】 阳光体育先进单位;江西省高校;群体工作  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昌盛的重要特征。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广大青
期刊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赣南原中央苏区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然而,由于战争创伤、自然、地理和历史等种种原因,这些地区时至今日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扶贫开发形势依然严峻。革命老区不是贫困的代名词。江西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而赣南苏区作为江西农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立足苏区自然环境优势,以低碳生态农业为抓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带
期刊
5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吉首市、花垣县就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调研。  去年国家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此前标准提高了92%。温家宝说,我国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很突出,按照新标准全面推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工作,是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主攻方向。  26日下午,温家宝在吉首主持召开了跨
期刊
【提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人才市场的供需错位现象越来越普遍。在分析几个发达国家人才职业化发展模式、国内高等院校人才职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旅游教育人才职业化发展为例提出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途径和专业人才职业化发展措施,可以为我国旅游人才职业化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高等教育;人才职业化;职业化培养;旅游教育;人力资源  自90年代末高等教育进行扩大
期刊
【提 要】 会计网络培训可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学习行为自主化、教学管理自动化,培训成本低,是会计培训的趋势。江西会计培训起步晚,数量少,开班类型少。要搞好会计网络培训,应转变观念,敢于创新,建立会计培训网络平台;科学决策,倾情打造,建立完善的网络培训体系;苦练内功,选修人才,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夯实基础,循序渐进,逐步充实和丰富培训内容;加强宣传,树立品牌,努力提高培训的知名度。  【关键词】
期刊
全南县树立“建成、管好、用活”的理念,将提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使用水平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目前,全县86个行政村中,累计新建改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64个,通过积极打造“三大中心”,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变成群众最想来最愿来的地方。  一、创新服务机制,打造村级“便民服务中心”  按照“群众有地方办事和有人办事”的要求,在村部一层大厅设立“便民服务站”,上与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县行政服务中
期刊
提 要 《英国安茹王朝议会研究》描述了早期英国议会的历史图景,揭示了议会乃各派政治势力进行思想交锋与政治协商的场所。议会在早期运作中注重搭建沟通平台、完善制度建设及凝聚各方共识等做法为我们今天的思政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 英国议会;思政工作;经验借鉴  一名优秀的思政工作者,既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也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既要有针对性地阅读思政教育类的著作,也要有选择性地涉猎其它学科的成果。近
期刊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是江西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建设项目,是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移民搬迁和安置是这一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工程能否顺利进行。  2011年9月8日,江西省委省政府召开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新村建设对口支援现场会,全面部署49个省直单位、省属企业对口支援110个移民新村建设工作后,省农村信用联社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切实抓好对口支援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