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教师良好的心态是什么呢?作为每一个教育者都不能不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一个良好的教育者的心态是开放的、包容的、关怀的,是人性发展的高境界,也是教师这种职业的职业精神内涵所在。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有一个足够好的包容接纳的教育者的心态呢?
第一,还原学生的孩子状态。
这话听起来非常奇怪,但是这种情况在教师们的实际工作中却是无时无处不在的,最明显的表现是带教一轮学生结束,从高年级翻下来接新的低段学生的时候。大概诸如“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差了”之类的话听起来一点也不会陌生吧?这类的话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筛选”、“淘汰”。虽然学生还是你的学生,你不可能在现实层面将他们淘汰,但是在心理上他们已经被筛选掉了。而之所以会被筛选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符合你心目中所期望的学生的标准。试想一下,有这样的筛选的心理的老师能够包容接纳他的学生吗?这里我所说的“筛选”是一种自动化的心理工作,它几乎不被教师本人意识到,正因为它的隐蔽性,它的出现才会堂皇而有力量,因此破坏性也就会越大。为了避免这种无意识的破坏力起作用,教师必须清晰自己接班的学生的年龄及其相应的身心发展阶段,要明白无误地告诉自己我现在接的学生是几岁的孩子,这么大的孩子和我刚刚脱手的那些大孩子是不同的,我必须付出更多的耐心去告诉他们怎么做。
第二,允许学生犯错误。
不犯错误的孩子不是人,是神。教育的对象是人不是神,所以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当然我不是在说纵容错误,我想这一点是不必要讨论的,而之所以会反驳我的说法的教师,也就是那些不能允许孩子犯错误的老师。其实那些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误的老师通常都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也就是说,他们通常不允许自己犯错误,所以他们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在我们的教育文化理念中,“严格要求”是一个非常正向的评价,在若干年以前还可以听到家长对老师说:“你尽管严一点好了,打也不要紧的。”这种表达一般是在传递家长对教师的教育行为的绝对信任的信息,也反映了教育价值的导向。教师不必把自己整成“神”,那样很累,也就不会有太好的心理空间去放下学生的错误了。原谅自己,也原谅学生。
第三,允许学生比自己强。
传统的文化和观念里,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因此,教师的定位是先行者,是在知识品德行为等方面都可以给学生指导和引领的,这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文化对教师的定位。但是,如果作为个体的教师自己也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身份角色并且也具有这样的能力水平和才智的话,这就是一个神话了。期望和现实是有区别的,而且这区别因为不同的个体有着天壤之别,看不到这些,而以神话为真实,那么就绝对不会允许学生的发展有他们自己的轨迹,不会允许学生可以有比自己更优越的表现,教师隐在的竞争意识被挑战后导致的不安就会干扰学生的发展。而这种干扰所呈现出来的“教育”行为虽然是因为内在的竞争张力所致,但是出来的面目都是 “有道理”的,不过这种教育行为给教育对象的发展所带来的结果通常却不是理想的优质的。允许学生比自己强,作为老师要克服的是面子意识。在中国这个面子观念极强的文化环境里,要克服面子需要,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有难度的,但不是不可能的。破除的办法就是你要明白,学生和你之间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并且,你一定要清楚地知道一点:学生的成功是你的工作的一个成效。所以对你的学生真诚地发自内心地欣赏吧,那是你参与创造的作品呢!
第四,训练自己的耐受力。
好老师是不容易做的。面对需要反复告知解释和规范的年幼的孩子来说,耐受力是一个好老师的试金石。及时地感知自己的负性情绪,比如愤怒、焦虑、恐惧、烦躁、抑郁等等,将自己觉知到的糟糕情绪打包,脱离与学生相连接的问题或者暂时离开,把自己的负性情绪和学生的互动分离,避免负性情绪对学生的感染。虽然说在教育中严厉和惩罚也是需要的,但是必须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是必需的才可以做,而不是为了教师自己情绪的宣泄。耐受力的训练还表现在教师恰当的认输,这一点和前面说的有点相似,教师要知道退步,要学会妥协,要能够示弱。
第五,不要把你的学生作为你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载体。
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它遵循人际互动的一切显性和隐性的规则。过大的人际空间和过小的人际空间都是人际关系不够和谐的表现。从我国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为主的现状来看,孩子们在家庭中的人际空间一般来说的比较狭窄的,也就是说,“6+1”的结构已经让孩子的人际空间被挤占了不少。另一种比较特别的情况是,放在别人那里寄养的方式让孩子的人际空间过于疏离。这二者,对于过于紧密的关注都会逃离,他们都会将这种密切的关注视为他们的灾难,而事实上,教师对学生过分的情感和精力的投注和聚焦,尤其是将学生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载体时,教师投注的关注对学生来说就不是关心而是施虐了。一个简单的试验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让别人观察你一会儿,然后描述你行为的每一个细节,不多时你就会很烦躁,并且会产生恐惧感,尤其是对细节的描述被放大和反复的时候。人性都一样,没有人会愿意生活在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下面。有时,过度的能量投注将导致神经症的产生。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县韩陵乡逍遥小学)
第一,还原学生的孩子状态。
这话听起来非常奇怪,但是这种情况在教师们的实际工作中却是无时无处不在的,最明显的表现是带教一轮学生结束,从高年级翻下来接新的低段学生的时候。大概诸如“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差了”之类的话听起来一点也不会陌生吧?这类的话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筛选”、“淘汰”。虽然学生还是你的学生,你不可能在现实层面将他们淘汰,但是在心理上他们已经被筛选掉了。而之所以会被筛选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符合你心目中所期望的学生的标准。试想一下,有这样的筛选的心理的老师能够包容接纳他的学生吗?这里我所说的“筛选”是一种自动化的心理工作,它几乎不被教师本人意识到,正因为它的隐蔽性,它的出现才会堂皇而有力量,因此破坏性也就会越大。为了避免这种无意识的破坏力起作用,教师必须清晰自己接班的学生的年龄及其相应的身心发展阶段,要明白无误地告诉自己我现在接的学生是几岁的孩子,这么大的孩子和我刚刚脱手的那些大孩子是不同的,我必须付出更多的耐心去告诉他们怎么做。
第二,允许学生犯错误。
不犯错误的孩子不是人,是神。教育的对象是人不是神,所以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当然我不是在说纵容错误,我想这一点是不必要讨论的,而之所以会反驳我的说法的教师,也就是那些不能允许孩子犯错误的老师。其实那些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误的老师通常都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也就是说,他们通常不允许自己犯错误,所以他们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在我们的教育文化理念中,“严格要求”是一个非常正向的评价,在若干年以前还可以听到家长对老师说:“你尽管严一点好了,打也不要紧的。”这种表达一般是在传递家长对教师的教育行为的绝对信任的信息,也反映了教育价值的导向。教师不必把自己整成“神”,那样很累,也就不会有太好的心理空间去放下学生的错误了。原谅自己,也原谅学生。
第三,允许学生比自己强。
传统的文化和观念里,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因此,教师的定位是先行者,是在知识品德行为等方面都可以给学生指导和引领的,这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文化对教师的定位。但是,如果作为个体的教师自己也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身份角色并且也具有这样的能力水平和才智的话,这就是一个神话了。期望和现实是有区别的,而且这区别因为不同的个体有着天壤之别,看不到这些,而以神话为真实,那么就绝对不会允许学生的发展有他们自己的轨迹,不会允许学生可以有比自己更优越的表现,教师隐在的竞争意识被挑战后导致的不安就会干扰学生的发展。而这种干扰所呈现出来的“教育”行为虽然是因为内在的竞争张力所致,但是出来的面目都是 “有道理”的,不过这种教育行为给教育对象的发展所带来的结果通常却不是理想的优质的。允许学生比自己强,作为老师要克服的是面子意识。在中国这个面子观念极强的文化环境里,要克服面子需要,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有难度的,但不是不可能的。破除的办法就是你要明白,学生和你之间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并且,你一定要清楚地知道一点:学生的成功是你的工作的一个成效。所以对你的学生真诚地发自内心地欣赏吧,那是你参与创造的作品呢!
第四,训练自己的耐受力。
好老师是不容易做的。面对需要反复告知解释和规范的年幼的孩子来说,耐受力是一个好老师的试金石。及时地感知自己的负性情绪,比如愤怒、焦虑、恐惧、烦躁、抑郁等等,将自己觉知到的糟糕情绪打包,脱离与学生相连接的问题或者暂时离开,把自己的负性情绪和学生的互动分离,避免负性情绪对学生的感染。虽然说在教育中严厉和惩罚也是需要的,但是必须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是必需的才可以做,而不是为了教师自己情绪的宣泄。耐受力的训练还表现在教师恰当的认输,这一点和前面说的有点相似,教师要知道退步,要学会妥协,要能够示弱。
第五,不要把你的学生作为你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载体。
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它遵循人际互动的一切显性和隐性的规则。过大的人际空间和过小的人际空间都是人际关系不够和谐的表现。从我国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为主的现状来看,孩子们在家庭中的人际空间一般来说的比较狭窄的,也就是说,“6+1”的结构已经让孩子的人际空间被挤占了不少。另一种比较特别的情况是,放在别人那里寄养的方式让孩子的人际空间过于疏离。这二者,对于过于紧密的关注都会逃离,他们都会将这种密切的关注视为他们的灾难,而事实上,教师对学生过分的情感和精力的投注和聚焦,尤其是将学生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载体时,教师投注的关注对学生来说就不是关心而是施虐了。一个简单的试验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让别人观察你一会儿,然后描述你行为的每一个细节,不多时你就会很烦躁,并且会产生恐惧感,尤其是对细节的描述被放大和反复的时候。人性都一样,没有人会愿意生活在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下面。有时,过度的能量投注将导致神经症的产生。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县韩陵乡逍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