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入手写小说赏析短文

来源 :中学生百科·高中语数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ie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点回顾
  
  名著中的细节描写往往是独特而奇妙,新颖而深刻的。“而细看一雕阑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鲁迅)前面我们从小说的语言技巧方面探讨了赏析短文的写作要领。这一期,我们就谈谈如何从赏析细节描写人手来写作小说赏析短文。
  
  写作要领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是使小说得以成形的根本原因。细节描写通常指的是,对可见之物的描写和对心理的描写。可见之物,包括环境、自然景物、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人物的外表及其行动、对话等等。心理,当然是指人物的心理。
  细节描写作为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手段,要具有生活的现实特性,不可以生编硬造,但是同时要求避免简单地来那种事无巨细、不分主次的滥用生活细节,而是要精选那种特别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本质的细节。简单地说,对细节描写进行赏析要注意:一是细节的真实性,具有生活的实感;二是细节的典型具体性,能反映出人物和时代的某些本质性的特性,就是说有助于典型性格和典型环境的刻画和描写;三是精练,生动形象,璀璨夺目,让人刻骨铭心。
  当然也不可忽视细节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有些细节描写,可以穿针引线,推动情节发展,使结构紧凑,前后照应;深化文本含义,表现主旨。
  青岛啊,青岛
  
  青岛是一个很美好的城市。我那时认为它恰如其分的美好是因为父亲去了那里。
  自从父亲去了青岛,这个离我800里的地方突然有了亲和力和感召力。尊敬的青岛市民也好像一下子成了我的亲人,我特别挂念青岛,想念他们。
  父亲是去青岛干建筑小工的,抬水泥、搬石块、挑砖头是他的工作。但这是次要的,父亲在青岛生活和工作了,这是让人感恩的事。
  那时我正上高三,父亲带着家中最破的被子和那顶漏雨的安全帽到县城坐火车。因为正好有40多分钟的空闲,父亲就到学极去看我,但他并没有见到我,他的脚刚好踩到上课铃声。父亲就给看门师傅留了一张字条,写道:“儿,我去青岛干活了,青岛好啊,包吃包住一天20块钱。你好好念书,争取考到青岛去。”署名是“父亲亲笔”。
  这是父亲写给我的第一封书信,是写在随手捡起的烟盒上的,烟盒上脚印清晰可辨,比父亲的字还工整,但父亲的字比它精神多了,撇撇捺捺都有把持不住的去青岛的激动之情。
   青岛好啊!父亲这个赞美诗般的感叹也是听别人陈述来的。父亲没去过青岛,甚至他连比县城更大点的城市都没去过,但父亲那时去青岛了。接到父亲的留言。我很高兴。
  从此以后,我的学习和生活便有了“青岛特色”。地理课本上的胶东半岛成了我的维多利亚港,历史课本上德国强占青岛的章节让我深刻铭记,青岛颐中足球队成了我心中的巴西队。而我的高考志愿上,打头阵的都是青岛的学校。
  事实上,父亲在青岛过得真如他想象的那么好。
  他在一个叫观海山的山上建花园。山不太高,但站在山顶上可以看到海,下雨天不上工,父亲就上山顶去看海。看海是父亲最高级的精神生活。在他的物质生活方面,让他津津乐道的,是能隔三差五吃到两块五一斤的肥肉膘。父亲说,瘦的他们才不爱吃呢,青岛的肉真贱!父亲说,乖乖,青岛就是青岛啊!
  但青岛没有及时给他发工资,这是堵心窝儿的事。父亲说。肥肉很香,但一想到钱就咽不下去了。
  父亲走时只准备了25块钱生活费,父亲花了40天,之后,他摸口袋时,兜里只剩下五个手指头了。当然,在他的内裤边,母亲还连夜为他缝进了50块钱。但那钱不能动啊!
  青岛怎么不发工资呢?老板临时有点困难,让父亲等人顶一顶。父亲觉得那个李老板说的话不虚。以前李老板让父亲下山替他买的烟都是十多块钱一包的,现在下降到四块多钱一包了。
  给李老板买烟是父亲难忘青岛的另外一个原因。
  起初,父亲买烟买得一肚子得意,觉得老板还挺把自己当回事。等父亲戒烟了——实际是没有闲钱买烟了,他才感觉到买烟成了一种煎熬和痛苦。父亲每次烟瘾上来的时候,都要到厕所尿一泡尿,每次进行的时间都很长。他低头思考着什么,最后还是使劲地捏一把那硬撅撅地缝在内裤边的50块钱,忍了。
  但父亲经常把烟包放在鼻子下使劲地闻一闻。闻一闻烟又不会少,没事的。有几次他甚至就想把手中的烟往腰里一别,一口气跑回家,坐在田头再一口气抽光。边抽烟边看玉米生长,多美的事儿啊!
  但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人,这也是老板习惯让他买烟的根本原因。父亲觉得自己挟烟出逃的想法太匪气了,也不切实际。父亲比较实际的做法是,爬山时多弄出点汗,递烟给老板时好让他酬劳给自己一根抽抽,但是没有。只有一次,李老板客气地说,剩下的三毛钱硬币不要了,看你累的,头上的汗珠子比雨点儿还大!父亲不收,两个人互相推让,干活的人都把手中的活停下来看他们。李老板生气了,大喝一声后又把声音压得低低的,拿着,对,拿着。父亲的兜里就多了三毛钱。
  父亲想等下次再多出三毛,还有再下次、再再下次……
  但李老板已经好几天没让父亲买烟了,也就是说李老板已经很少过来了。慢慢地,父亲等人就感觉到李老板可能在耍熊蛋了——他要跑掉了!
  大家也很久没能吃上肉了,伙房的人也好久没接到钱了。
  工程没完,老板就跑了,碰上这样的事,算是倒了八辈子霉。
  父亲等人也不能干等着,就买了车票回家。父亲们都偷偷地进行着自己的工作:有的与父亲一样拆开了内裤,有的翻起了鞋子,有的把被子里的棉花团弄开……那里是事先准备好的回家的路费。我们那里的习惯,路费多少就缝多少。
  父亲把他在青岛的这些经历讲给我听的时候,我还在等青岛方面的大学通知书。青岛与我的关系还八字没一撇。
  但青岛朝我走来了。我被青岛一所重点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录取了。
  那天父亲把烟头抽得很兴奋,他满眼亮亮的,左手比画着青岛宽阔的马路怎么走,还一个劲儿说,青岛好啊!青岛好啊!
  我不知道,当父亲赞美诗一样地感叹青岛好的时候,他的右手在口袋里把从青岛带回来的那三毛钱都捧出了汗!若干年后我才发现,那三枚硬币,被父亲打进了我的背包,那是父亲在青岛赚取到的财富,儿子应当继承。
  
  文本解读
  
  小说就是通过父子二人这样的小人物以及他们经历的小事,歌颂以父亲为代表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身上的那种淳朴、真诚、善良的人性以及超脱、宽容的生活观念。当然,在这篇小说有限的篇幅中,你还会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时代的气息,因为作者把这一切都以一种羚羊挂角,不着痕迹的方式纳入到作品中。所以你可能在方寸之间,也会感受到一点历史的沧桑,生活的沉重以及人间的亲情。
  作者用独到的眼光审视日常生活,选取的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视角。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处写道:“若干年后我才发现,那三枚硬币,被父亲打进了我的背包,那是父亲在青岛赚取到的财富,儿子应当继承。”这个结尾可谓韵味悠长。它巧在能够借助于读者被激发出来的情感来充实作品,深化作品的主题。父亲传给儿子的以及儿子应当继承的财富就仅仅是三毛钱硬币吗?这一切都藏而不露,让读者自己去回味,去补充,去发展。弄清了这个结尾深含的意蕴,那么小说的主题就不难把握了。父辈传承下来的,是一种人类绵延且固守的品质。而品质之于物质的东西,更显高贵。更能令人刻骨铭心。而父辈身上的那些优秀的品德显然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并将显示其永久的生命力。
  
  赏析范例
  
  微小而传神的细节——赏析《青岛啊,青岛》
  这篇小说刻画人物,没有直接的对话描写,没有人物的肖像描写,也没有一般用来渲染气氛的景物描写,只是在不经意间,不露痕迹地利用一些微小的细节和细节的前后呼应,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情绪、思想、意识中某一点细微的特征或变化。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便跃然于纸上。
  最值得咂摸、品味的是小说中父亲为工地老板买烟情节中的几处细节描写:起初,父亲买烟买得一肚子得意,觉得老板还挺把自己当回事。等父亲戒烟了实际是没有闲钱买烟了,他才感觉到买烟成了一种煎熬和痛苦。这种前后心理的变化,既让我们看到了父亲的淳朴、善良和单纯的一面,也让我们感知到了父亲当时的窘迫。
  在厕所里,“他低头思考着什么”,留下的是空白,但后面的那个使劲一“捏”却让我们豁然醒悟,一个“捏”字凝聚了父亲当时复杂的心理和矛盾的感情,传神地再现了父亲激烈的思想斗争过程。这是一个极具生活化的细节。
  只有一次,李老板给了他买烟剩下的三毛钱硬币。天真的父亲便“想等下次再多出三毛,还有再下次、再再下次……”情节至此,一个被生活的沉重压得有点卑微、几乎丧失尊严的形象,活生生地在动作、行为与心理活动的交融中凸显了出来。这真是一段神来之笔。
其他文献
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在东晋初创时,“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他是“民族之功臣”①。继王导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