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观察孕妇盆底超声图像的差异,探讨不同妊娠时期妇女肛提肌收缩状况。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进行孕检且符合条件的妇女158例为研究对象。按不同妊娠时期分为三组: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分别测量静息和肛提肌收缩状态下三维成像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和长度、膀胱颈位置及矢状位肛提肌裂孔水平夹角,计算肛提肌收缩动作引起的盆底结构改变量。结果在静息状态,四组受检者的肛提肌裂孔长度、水平夹角
【机 构】
:
253100 山东省德州市妇女儿童医院特检科,253100 山东省德州市妇女儿童医院特检科,253100 山东省德州市妇女儿童医院特检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孕妇盆底超声图像的差异,探讨不同妊娠时期妇女肛提肌收缩状况。
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进行孕检且符合条件的妇女158例为研究对象。按不同妊娠时期分为三组: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分别测量静息和肛提肌收缩状态下三维成像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和长度、膀胱颈位置及矢状位肛提肌裂孔水平夹角,计算肛提肌收缩动作引起的盆底结构改变量。
结果在静息状态,四组受检者的肛提肌裂孔长度、水平夹角及裂孔面积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在缩肛状态下,不同妊娠时期妇女与健康组女性肛提肌裂孔长度、水平夹角及裂孔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三组妊娠受检者中,妊娠中期组与妊娠早期组以上三个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组与妊娠中期组以上三个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与健康组受检者肛提肌裂孔面积改变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妊娠时期妇女与健康组女性在肛提肌裂孔长度改变量、水平夹角改变量及膀胱颈移动度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三组妊娠受检者中,妊娠中期组与妊娠早期组以上三个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组与妊娠中期组以上三个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不同妊娠时期对肛提肌收缩功能的改变量不同,妊娠晚期能明显降低肛提肌收缩功能,应在妊娠期加强肛提肌功能锻炼,防止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疾病。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术前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6月1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3例。对照组直接行PCI治疗,观察组在PCI治疗前行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术后7 d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直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雄激素指标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睾酮(TT)、硫氢表雄酮(DHEA-S)、雄烯二酮(A4)及游离睾酮指数(FAI)对于PCOS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方法分析300例PCOS患者及120例月经及排卵正常女性(对照组)的临床表现和各生化雄激素指标,其中PCOS组又分为有高雄症状组和无高雄症状组,检测患者TT、SHBG、DHEA-S、A4,并计算FAI,比较各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8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给予神经生长因子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达92.5%,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对原发性高血压和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27例单纯高血压患者(观察组1)与2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组2)以及同期体检的54例正常人(对照组)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析三组血清Cys 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以及观察组2患者与对照组的血压。结果观察组2的血清Cys C含量[(1.10±0.271)mg/L]高于
目的探讨血清中的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GF)、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糖类抗原(CA125)在宫颈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宫颈癌患者60例为实验组,同期进行体检的正常人35例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SCC的水平,用光度比色法测定血清TSGF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CA125水平,并将其与患者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宫颈癌患者血清SCC、TSGF、CA125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确诊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2例。A组给予掌侧锁定钢板治疗,B组给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C组给予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对比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A组尺偏角、掌倾角和桡骨远端相对长度的Sarmiento评价优良率明显高于B、C两组,且B组高于C组,三组对比差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服用拜阿司匹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颈动脉斑块性质与面积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稳定斑块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斑块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
目的研究断指再植术后改良治疗方案对再植指成活率和血管危象发生率的影响,并分析影响血管危象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6年6月行断指再植术的患者62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改良组(n=33)和常规组(n=29),两组均给予断指再植术,观察组术后给予改良治疗方案,统计两组血管危象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再植指成活率和血管危象发生率,并依据统计结果将发生血管危象的1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未发生血管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象鼻支架术后截瘫的管理。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象鼻支架手术术后出现截瘫者进行回顾性总结,优化患者康复方案。结果全组295例,术后7例发生截瘫,住院时间15~35 d,平均23 d。其中死亡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4例好转出院,2例无明显改善出院。结论细心周到的临床管理是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不同应用时间对川崎病患儿退热时间及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96例川崎病患儿,根据应用丙种球蛋白时间分三组,每组32例。早期组、中期组和晚期组分别于发病1~4 d、5~9 d、10 d后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三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治疗前后三组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晚期组手足肿胀消退时间短于早期组,晚期组皮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