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新年伊始,会昌县珠兰乡上照村的村民突然发现:每次走过新村委会门口时,有个特别闪亮的东西把人心照的暖融融的,这就是挂在新村委会正墙上的党徽。村民们都说:这幢新村委会大楼是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个驻点单位帮助建设的,党徽也是他们带来的,所以特别的亮。的确,自从县发改委到这个村扶贫挂点后,这个村的面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挂点工作组的党员干部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枚党徽,更重要的是用扶贫工作的实绩把党徽的光芒远播山里。
2004年,会昌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到珠兰乡上照村挂点。“作为统筹全县经济发展任务的单位,我们如果连一个村的发展问题都解决不了,那会说明什么?”该委主任朱清华在专题研究扶贫挂点工作的委务会议上,自我加压,把扶贫挂点工作摆在了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并选派单位精干力量成立扶贫挂点工作组。
2004年年初,工作组第一次来到上照村。摆在工作组面前的现实情况是:这里交通闭塞到连进一辆手扶拖拉机的路都没有,农资化肥都是一肩一肩挑进来的;种植结构单一,全是清一色的水稻,有的地方由于无水灌溉,一年只收一季,而且还得靠老天多下雨;因为生活条件差,不少年轻人在家里呆不住,长年在外打工,村里留下的主要是“386199”部队;村里党员干部战斗力缺乏,而且村委会办公的场所只有三间低矮的土屋。
为了打开工作局面,工作组首先在三间土屋里支起铺盖,然后挨家挨户摸查情况,与群众深入交谈沟通。在掌握基本情况后,工作组立即召开村组干部和党员会议,共同起草《三年工作规划》。为了制定好工作规划,工作组用了10天的时间,走遍全村15个村民小组,五易其稿。最终确立了“一年通路通思想,两年面貌有变化,三年产业大发展”的工作步骤。
扶贫就从通路开始,既要通工作,也要通思路。为此,工作组从单位争取13万多的修路资金。当年,隆隆的开山炮震天辟地,工作组干部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挥汗如雨,仅用三个多月,就把一条6公里的宽敞大路通进村里。大路通进村,但村里的致富路又在哪里?为了寻找这条路,工作组经过集体讨论认为:虽然自己单位握有大笔扶贫资金和项目,但扶贫工作最重要的是扶智,必须搅动村子在交通闭塞下形成的思想死水,激发起村民的求富心理,当村民们在求富中求智,从而提高改变村民陈旧的思想面貌。搅动思想首先从党员和村组干部开始。工作组的人员自己掏钱为村里订阅了《农村百事通》和《致富文摘》杂志,从县里面带回了大量的种养技术书籍,出资选送了20多名农村青年参加农函大学习,组织村民参加农民知识化工程的各种培训400多人次。为了开通党员干部的思路,工作组还从单位争取资金和机会,把党员干部拉到福建长汀、广东梅州两地参观,开阔视野。村里的党员干部通过读书参观,很快就提出了自己发家致富的想法。党员干部的思路活了,村民的思路也开通了。
上照村多山少耕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工作组积极引导该村充分利用山地,并多方录找适合上照村发展的项目,致力于“山上脐橙黄姜、田里烟叶水稻、水里灰鹅鲜鱼、屋旁沼气生猪”的多种生态农业模式。为帮助该村发展脐橙产业,发改委投入资金在该村开通了6.7公里的果业公路,形成了一块面积近800亩的宜果开发带。果业开发之初,发改委又从县直单位争取了扶助资金直接送到种果农户手上。同时,他们还邀请县农业银行等单位的干部到该村投资种果,为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找到了用工的机会。到2005年,上照村开发的果业面积已达到530多亩。此外,为发展山上经济,工作组为该村1680多亩油茶林改造进行了项目可行性研究,以农企合作的形式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仅此一项,就使全村的人均收入增加了180多元。现在的上照村各项产业迅速发展,100亩黄姜种植基地每年产出黄姜200多吨,烟叶3000多斤,水面养鹅每年达5000多羽,生猪500多头,这里的农民副业收入第一次超过了种粮收人。
村里面貌要改变,村公益事业要跟上。为了帮助刚刚起步的上照村能尽快焕发新容,发改委决定援建上照村村委会办公大楼和上照村小学教学大楼,以解决村委会没有办公场所,小学生在危房上课的窘状。为此,该委由专人负责,积极向上跑项目争资金,很快,投资12万元面积达400多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大楼和投资23万多元的教学大楼相继在该村建成。为了打破村民“小富即安”的思想,村委会大楼还特意采用了欧式建筑风格,刷上漂亮的彩色墙漆。
挂点扶贫不只是工作组的事,它是全单位的事。自从该县发改委到上照村扶贫挂点后,该委每个副科级干部都与该村的贫困户结成扶贫对子,进行点对点的扶助。单位每年春节都要组织干部为该村的贫困户捐钱捐物。2004年,上照村遭遇严重的旱情,该委立即组织抗旱队伍进入该村,争取资金3万多元,建成了两座拦水陂,新砌了400多米灌渠,单位干部还自发捐款3000多元,买了10台抽水泵送给该村。据了解,自扶贫挂点工作开展以来,该委为该村投资争资累计达50多万元,大大改善了该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条件。该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初的不足70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1600多元。
2005年中秋,当发改委主任朱清华来到农户欧春发生家里的时候,老欧激动地打响鞭炮迎接他。就是这欧春发生,一家四口两个年老,一个智障,生活极其困难。朱清华与他结成扶贫对子之后,帮助他家开发了15亩自留山种上脐橙,开发了两亩水面养鱼,每年收入数万元。面对常来家里的“领导”朱清华,老欧深有感触地说:“要不是你们这些共产党,我这日子还真不知怎么过。”村里的老党员王带娣更是有感而发:“就是老建扶贫挂点单位把农民发家致富的镰刀锤子擦亮了,他们让上照村感受到了党徽的光芒。”
2004年,会昌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到珠兰乡上照村挂点。“作为统筹全县经济发展任务的单位,我们如果连一个村的发展问题都解决不了,那会说明什么?”该委主任朱清华在专题研究扶贫挂点工作的委务会议上,自我加压,把扶贫挂点工作摆在了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并选派单位精干力量成立扶贫挂点工作组。
2004年年初,工作组第一次来到上照村。摆在工作组面前的现实情况是:这里交通闭塞到连进一辆手扶拖拉机的路都没有,农资化肥都是一肩一肩挑进来的;种植结构单一,全是清一色的水稻,有的地方由于无水灌溉,一年只收一季,而且还得靠老天多下雨;因为生活条件差,不少年轻人在家里呆不住,长年在外打工,村里留下的主要是“386199”部队;村里党员干部战斗力缺乏,而且村委会办公的场所只有三间低矮的土屋。
为了打开工作局面,工作组首先在三间土屋里支起铺盖,然后挨家挨户摸查情况,与群众深入交谈沟通。在掌握基本情况后,工作组立即召开村组干部和党员会议,共同起草《三年工作规划》。为了制定好工作规划,工作组用了10天的时间,走遍全村15个村民小组,五易其稿。最终确立了“一年通路通思想,两年面貌有变化,三年产业大发展”的工作步骤。
扶贫就从通路开始,既要通工作,也要通思路。为此,工作组从单位争取13万多的修路资金。当年,隆隆的开山炮震天辟地,工作组干部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挥汗如雨,仅用三个多月,就把一条6公里的宽敞大路通进村里。大路通进村,但村里的致富路又在哪里?为了寻找这条路,工作组经过集体讨论认为:虽然自己单位握有大笔扶贫资金和项目,但扶贫工作最重要的是扶智,必须搅动村子在交通闭塞下形成的思想死水,激发起村民的求富心理,当村民们在求富中求智,从而提高改变村民陈旧的思想面貌。搅动思想首先从党员和村组干部开始。工作组的人员自己掏钱为村里订阅了《农村百事通》和《致富文摘》杂志,从县里面带回了大量的种养技术书籍,出资选送了20多名农村青年参加农函大学习,组织村民参加农民知识化工程的各种培训400多人次。为了开通党员干部的思路,工作组还从单位争取资金和机会,把党员干部拉到福建长汀、广东梅州两地参观,开阔视野。村里的党员干部通过读书参观,很快就提出了自己发家致富的想法。党员干部的思路活了,村民的思路也开通了。
上照村多山少耕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工作组积极引导该村充分利用山地,并多方录找适合上照村发展的项目,致力于“山上脐橙黄姜、田里烟叶水稻、水里灰鹅鲜鱼、屋旁沼气生猪”的多种生态农业模式。为帮助该村发展脐橙产业,发改委投入资金在该村开通了6.7公里的果业公路,形成了一块面积近800亩的宜果开发带。果业开发之初,发改委又从县直单位争取了扶助资金直接送到种果农户手上。同时,他们还邀请县农业银行等单位的干部到该村投资种果,为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找到了用工的机会。到2005年,上照村开发的果业面积已达到530多亩。此外,为发展山上经济,工作组为该村1680多亩油茶林改造进行了项目可行性研究,以农企合作的形式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仅此一项,就使全村的人均收入增加了180多元。现在的上照村各项产业迅速发展,100亩黄姜种植基地每年产出黄姜200多吨,烟叶3000多斤,水面养鹅每年达5000多羽,生猪500多头,这里的农民副业收入第一次超过了种粮收人。
村里面貌要改变,村公益事业要跟上。为了帮助刚刚起步的上照村能尽快焕发新容,发改委决定援建上照村村委会办公大楼和上照村小学教学大楼,以解决村委会没有办公场所,小学生在危房上课的窘状。为此,该委由专人负责,积极向上跑项目争资金,很快,投资12万元面积达400多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大楼和投资23万多元的教学大楼相继在该村建成。为了打破村民“小富即安”的思想,村委会大楼还特意采用了欧式建筑风格,刷上漂亮的彩色墙漆。
挂点扶贫不只是工作组的事,它是全单位的事。自从该县发改委到上照村扶贫挂点后,该委每个副科级干部都与该村的贫困户结成扶贫对子,进行点对点的扶助。单位每年春节都要组织干部为该村的贫困户捐钱捐物。2004年,上照村遭遇严重的旱情,该委立即组织抗旱队伍进入该村,争取资金3万多元,建成了两座拦水陂,新砌了400多米灌渠,单位干部还自发捐款3000多元,买了10台抽水泵送给该村。据了解,自扶贫挂点工作开展以来,该委为该村投资争资累计达50多万元,大大改善了该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条件。该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初的不足70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1600多元。
2005年中秋,当发改委主任朱清华来到农户欧春发生家里的时候,老欧激动地打响鞭炮迎接他。就是这欧春发生,一家四口两个年老,一个智障,生活极其困难。朱清华与他结成扶贫对子之后,帮助他家开发了15亩自留山种上脐橙,开发了两亩水面养鱼,每年收入数万元。面对常来家里的“领导”朱清华,老欧深有感触地说:“要不是你们这些共产党,我这日子还真不知怎么过。”村里的老党员王带娣更是有感而发:“就是老建扶贫挂点单位把农民发家致富的镰刀锤子擦亮了,他们让上照村感受到了党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