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C/T位点多态性分析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le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瘢痕疙瘩患者TGF-β1基因-509C/T位点的多态性,探讨其与瘢痕疙瘩发生的关系及对血浆TGF-β1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笔者单位2011年6月-2014年4月收治的169例瘢痕疙瘩患者设为瘢痕疙瘩组,另将119名健康献血员设为健康对照组.抽取2组受试者静脉血,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结合DNA测序检测TGF-β1基因-509C/T基因型,计算C、T等位基因频率;根据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计算CC、CT、TT基因型的理论频数,判定受试者基因频率是否具有群体代表性;分别按性别、年龄、有无瘢痕疙瘩家族史及瘢痕疙瘩数量划分,分析瘢痕疙瘩组患者TGF-β1基因-509C/T基因型分布;采用ELISA法测定2组受试者血浆TGF-β1水平并统计瘢痕疙瘩组各种基因型患者血浆TGF-β1水平.对瘢痕疙瘩组患者等位基因频率相对风险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他数据行x2检验和t检验. 结果 瘢痕疙瘩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人员的TGF-β1基因-509C/T基因型中CC、CT、TT基因型分布相近,分别为38例占22.5%、79例占46.7%、52例占30.8%与39名占32.8%、52名占43.7%、28名占23.5%(x2=4.225,P>0.05);C、T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明显,分别为45.9%、54.1%和54.6%、45.4%(x2 =4.291,P<0.05).瘢痕疙瘩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人员CC、CT、TT基因型理论频数分别为35例占21.0%、84例占49.7%、50例占29.3%与35名占29.8%、59名占49.6%、25名占20.6%,实际基因型频率与理论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581和1.672,P值均大于0.05),表明此研究群体达到了Hardy-Weinberg平衡.等位基因频率相对风险分析显示,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瘢痕疙瘩的风险是不携带C等位基因者的1.421倍(比值比为1.421,95%置信区间为1.109~1.983,P<0.05).瘢痕疙瘩组患者按性别、年龄和瘢痕疙瘩数量划分后,TGF-β1基因-509C/T基因型分布相近(x2值为0.895~5.008,P值均大于0.05);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瘢痕疙瘩组患者比较,CC、CT基因型频率差异明显[分别为61.8% (21/34)、37.8%(51/135)与14.7% (5/34)、34.1% (46/135),x2值分别为6.391和4.835,P值均小于0.05],TT基因型频率相近(x2=0.292,P>0.05).瘢痕疙瘩组患者血浆TGF-β1水平为(42±9)μ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人员的(34±8)μg/L(t=4.408,P<0.05).在瘢痕疙瘩组中,CC、CT基因型患者血浆TGF-β1水平相近,分别为(43±9)、(40±9)μg/L(t =0.680,P>0.05),均明显高于TT基因型患者的(34±8)μg/L(t值分别为2.676与2.137,P值均小于0.05). 结论 笔者单位收治瘢痕疙瘩患者TGF-β1基因-509 C/T位点存在多态性,该多态性影响患者血浆中TGF-β1的水平,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促进TGF-β1的高表达进而增加瘢痕疙瘩的发病风险。

其他文献
烧伤后瘢痕癌近年来呈增多趋势,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笔者单位于199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25例烧伤后瘢痕癌术后复发患者,通过分析复发原因,探讨减少复发方法,为进一步提高瘢痕癌治愈率提供参考.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17例、女8例,年龄33 ~ 78岁.发病部位:头部7例、四肢13例、躯干3例、其他2例.病灶面积为3 cm ×2 cm~20 cm×12 cm.18例溃疡型、7例菜花型,无区域
期刊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在重度烧伤患者早期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 收集笔者单位2008年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32例行常规治疗的烧伤总面积(67±20)%、Ⅲ度面积(60±24)%TBSA患者资料,设为对照组;另收集笔者单位同期收治的1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参附注射液的烧伤总面积(73±10)%、Ⅲ度面积(62±21)% TBSA患者资料,设为参附注射液组.2组患者入院后常规以Evans
2013年,笔者单位共收治12例特重度烧伤患者,其中2例发生应激性溃疡,且皆为肥胖患者,现介绍如下.例1 男,24岁,于2013年3月21日火焰烧伤后2h入院.患者体质量118 kg,体质量指数(BMI)34.1 kg/m2,既往体健,体温36.2℃,脉搏110次/min,呼吸频率25次/min,血压150/90 mmHg(1 mmHg=0.133 kPa).除腹部和会阴部皮肤外,其余部位皮肤均被
期刊
目的 探讨治疗患者阴茎毁损性电烧伤的时机与适宜方法. 方法 1998年9月-2013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13例阴茎毁损性电烧伤患者,通过换药清除坏死组织后,根据阴茎损伤程度,分别选择阴囊或腹部的局部皮瓣或瓦合皮瓣、前臂预制瓦合皮瓣、前臂游离皮瓣修复缺损或再造阴茎. 结果 采用阴囊或腹部局部皮瓣修复的2例患者,皮瓣成活,伤口愈合良好;阴囊瓦合皮瓣修复的2例患者术后6~9个月发生尿道炎,经药物治疗而愈.
目的 了解皮肤自体荧光(AF)法预测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0月宁波市镇海区炼化医院收治的296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糖尿病足溃疡分为溃疡组32例和非溃疡组264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是否吸烟、体质量指数、有无高血压、尿酸、C反应蛋白(CRP)、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FBG)、左振动感知阈(LVPT)、右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的大鼠表皮十细胞(ESC)中α促黑素细胞激素(α-MSH)及黑皮质素受体1(MC1R)的表达情况. 方法 采用改良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培养大鼠ESC,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变化,并采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观察ESC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K19)和整合素β1、整合素α6和CD71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ESC中α-MSH的表达以及ESC标志物与MC1R共染的表达.
1 临床资料2013年6-12月,笔者单位收治117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其中男95例、女22例,年龄20 ~ 70岁.全身火焰烧伤,面积80% ~ 98% TBSA,深度为深Ⅱ~Ⅳ度.伤后4~5d开始进行切削痂植皮术[1],在手术中用2台高频电刀进行创面止血时使用双路负极板回路垫.2 使用方法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仔细核查,携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不可使用负极板同路垫.护理人员将奥克兰高分子医用材
期刊
患者女,67岁,2013年4月9日因被沸水烫伤左足,伤后30 min于笔者单位急诊行清创后磺胺嘧啶银外敷包扎,后一直在笔者单位门诊换药治疗.伤后7d因左足第5趾皮肤破溃伴感染收治入我科.检查示左足肿胀明显,皮肤软组织及第5趾创面呈黑色坏死状,双下肢皮肤瘙痒多处抓痕.患者自述伴尿毒症病史10年、糖尿病病史15年.患者因需要长期行血液透析治疗,2007年于外院行左手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入院诊断:(
期刊
目的 了解瘢痕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的21例瘢痕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原发病发展至瘢痕癌的时间、溃疡持续时间、病变部位、溃疡区面积、溃疡区症状、术前细菌学培养结果、组织病理学类型、癌细胞分化程度、侵袭深度、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情况. 结果 (1)21例瘢痕癌患者年龄为19 ~74(47±13)岁,男女比例约为0.
患者男,47岁,30 kV高压电烧伤后6h急诊入院.检查:体温36.7℃,脉搏106次/min,呼吸频率25次/min,血压120/6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意识清醒,精神萎靡,烧伤创面位于右侧胸背部、左大腿及会阴部.右侧胸背部创面面积约4% TBSA,创面皮肤、皮下组织、肌肉明显炭化,第8、9肋骨外露呈炭黑色,并可触及第8肋骨断端.肋骨周围肌肉及软组织广泛坏死,坏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