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气象预警何以准测“不测 风云”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6月8日,湖南省气象局发布强降水天气消息:“6月9日至11日,湖南自北向南有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各地须加强防范。”
  大暴雨如期而至。
  6月10日,怀化市气象部门启动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Ⅲ级应急响应命令。随后,衡阳、永州气象部门也分别进入暴雨灾害预警Ⅲ级和Ⅳ级应急响应状态。
  6月11日凌晨零点,暴雨开始南袭郴州,郴州市气象局启动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Ⅲ级应急响应命令……
  气象资料显示,6月9日8时至11日8时,暴雨、大暴雨袭击了湖南大部分地区,全省共有72个县(市、区) 294个气象站降水量超过50毫米。
  天灾虽不可逆,但人定胜天。在此次强降雨过程中,湖南省气象局共发布各类预警信息137次,发布气象预警消息人次近32万。提前发布的预警预报为抢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赢得了宝贵时间,让损失降到了最低。省防指7月9日发布的《洪涝灾情综述》显示:通过各项防范措施,全省减淹耕地14.57千公顷,避免粮食减收15.49万吨,减少受灾人口15.96万人,解救洪水围困群众2.41万人,避免人员伤亡107起2333人,减灾经济效益1.53亿元……
  湖南是一个气象灾害多发的省份。
  1998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被称为“世纪洪水”的洪灾肆虐中国,湖南作为重灾区之一,受灾民众达37.8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29亿元。
  2002年5月至8月, 6次大暴雨致全省14个市州110个县、2208个乡(镇)、2246万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142亿元。
  2006年7月中旬, “碧利斯”强热带风暴致湘南地区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郴州、衡阳、永州等地局部受灾严重,湘江全线告急,出现自199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险情。
  2008年初,一场特大的冰雪灾害袭击湖南全境,来势之猛、强度之大、覆盖面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损毁程度之重,历史罕见。
  ……
  令人欣慰的是,饱受“天灾”之苦的湖南人依靠科技支撑,运用气象预警预报规避“天灾”风险,减少了极端气象灾害给人们带来的人身财产威胁,增强了全社会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能力。
  在2008年6月中旬强降水过程防汛抗灾重大气象服务中,气象部门预报预警准确,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时组织防灾避险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实现了抗灾过程中“零死亡”。
  2010年是大汛之年,气象部门提前2至5天作出准确预警,全省“未垮一库一坝,未溃一堤一垸,未出现一起群死群伤”。 湖南省副省长、省防指指挥长徐明华批示:“气象部门预警预报及时准确,为我省防汛抗灾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8月3日,《人民日报》将湖南防汛抗灾经验向全国推广。
  面对自然灾害,湖南人没有屈服,他们正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欲与天公试比高。
  气候多样复杂地形致灾害频发
  湖南是全国气象灾害重灾区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省GDP的3%—6%,远超全国平均水平(1%—3%)。
  气象灾害为何屡屡考验湖南?这是湖南的气候特征以及复杂的地形地貌所致。
  从所处纬度看,湖南属于亚热带,全年气温变化大,冬冷夏热,最冷月多出现在一月,而最暖月多出现在七月。该特征形成的地理原因是省境距海洋较远,且境内山脉多呈东北西南走向,这种地理特点对湖南季风气候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东西走向的南岭山脉横亘在湖南和广东广西交界处,它的存在对湖南气候有着重要影响: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湖南上空受阻形成冷空气垫,导致湖南冬季严寒和阴雨日数增加及冰冻频发,尤其是对春秋季节低温阴雨天气的持续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夏季盛行的偏南风在翻越南岭山脉时产生的焚风效应,对湖南夏季的炎热高温有着加强作用。
  从地形地貌看,湖南位于青藏高原下方,是南北冷暖空气主要交汇地,境内山丘平湖齐备,东有罗霄山脉,南有五岭和南岭山脉,西有武陵山、雪峰山脉,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倾斜形成马蹄形盆地。在如此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下,容易出现暴雨山洪、干旱、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性气象灾害。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之势。
  从水灾到冰灾,南部的郴州都劫数难逃。有专家表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就是该市地形地貌的多样性以及冬夏季风交替的不稳定性。
  
  未雨绸缪防灾减灾气象预警保驾护航
  虽然自然灾害难以避免,但对于防御自然灾害尤其是突发性强的极端气象灾害,有效、及时的气象预报预警和监测评估可以起到“消息树”和“信号枪”的作用,对政府决策、部门应对、公众避灾来说都至关重要,并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自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以来,政府决策部门、气象部门、科研机构便已经开始重视并开展关于气象预警预报的一系列研究。在此期間,我国气象预警预报技术虽然不断进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受限于当时的计算机技术、监测技术、预报技术、灾害严重性的预测及评估技术等综合技术水平。
  2008年冰灾发生后,湖南省科技厅成立“湖南省科技救灾减灾专家指导委员会”和“湖南省抗灾救灾科技应急中心”,负责处理应急响应和科技救灾减灾的日常工作及加强对科技救灾减灾的经常性技术指导和服务。
  同年6月,湖南省科技厅投入500万元,针对特大洪涝、干旱、低温雨雪冰冻、暴雨山洪地质灾害四种极端气象灾害的研究进行立项,湖南首个涉及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重大专项——“湖南省极端气象灾害预警评估体系研究与示范”应运而生。
  据项目牵头单位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湖南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所长蔡荣辉介绍,该专项凝聚了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气象台、湖南省气候中心、湖南省气象服务中心及郴州市气象局等多个单位的科研骨干力量,并由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主任、省气象局总工程师汪扩军研究员担任首席专家。在126名研究人员中,有17位教授研究员、42位副教授高工。项目研究历经3年,于2011年4月结题。   该项目成果的应用不仅加快了湖南气象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而且成功将这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成果“反哺”到交通、电力、农业等多个行业领域。
  蔡荣辉表示,在众多创新成果中,最重要的是首次针对暴雨、冰冻、干旱,系统地研制了精细化预报模型和业务技术方法,显著提高了极端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水平。
  更令湖南气象人自豪的是,建立了适用于湖南特殊地形与灾害性天气特点的高分辨率数值预报系统,将数值预报模式水平分辨率从12km加密到3km,预报时效延长至7天。这对于湖南省的气象预报技术来说,是一次重大突破。
  从12km到3km,其中9km的差距并不是说到就能做到的简单算术题,而是在解决一系列技术难点后的大跨步迈进。
  12km分辨率的气象预报无法做到城区预报,假设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城区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在天气预报中或许只能显示本地“阳光灿烂”的信息。而通过专项研究,解决了基于同化技术下、高分辨率下的天气气候机理问题、数值预报涉及到的一系列机理问题以及高分辨率下的物理模型等问题后,便可将精细化预测预报的范围缩小至城区。或许在3km分辨率的条件下,天气预报中会准确显示一个城市河东河西不同的天气状况。而这样的精细化预测预报,也可为城市重大活动的举行地点提供参谋。
  预报时效延长至7天,准确来说是中期数值预报模式释用系统预报时间达到7天。蔡荣辉介绍,在该重大专项启动前,长沙市的天气预报最多只报3天,原因并不是不能做7至10天的预报,在当时技术条件下,3天以上的天气预报并不十分可靠。而在数值预报系统应用中,当前的一周天气预报的可靠性已经达到原来3天的水平,极端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率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2010年底至2011年初,湖南省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过程,网上传言可能出现“千年极寒”,继而重现2008年冰灾险情。该专项中冰冻预测预报技术的应用此时“风华初露”。项目组结合湖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势特点,分析了冰冻的动力-热力结构以及与海温、高原积雪、太阳辐射等相关关系,提取了特大冰冻短期气候预测信号特征,建立了冰冻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模型,气象部门不仅提前30天预报出2011年的冰冻天气,准确率达到81%,而且准确预报出7次冰雪过程,及时发布多起启动气象应急响应命令,并准确预测此次冰冻弱于2008年,冰雪强度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第五位,不会出现“千年极寒”现象。
  行业应用成效凸显惠及民生效益卓著
  每天早上,当大多数人刚刚上班时,湖南省气象预警中心的工作人员早已开始繁忙的工作。大厅内摆放着数十台电脑,一字排开的电脑荧屏上不断闪烁着各类气象信息,有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湖南雨量图……屏幕前的值班预报员们忙而不乱,井然有序,有的正在分析早晨八点的东亚地面天气图和高空天气图,有的在看中央气象台下发的各种数值预报产品,有的在绘制各类图表,有的通过电话向全省各市州气象台了解实时天气状况……
  在该预警中心新建的22个业务系统中,已经开始应用“湖南省极端气象灾害预警评估体系研究与示范”重大专项成果。且在2008至2012年重大气象服务保障、气象防灾避灾与政府决策科学调度等方面,该项目也已经开始发挥其重要作用,在电力、农业、交通等行业应用中,不仅使其生产决策、管理调度更为合理,而且也创造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湖南省2008年行业气象服务效益分析评估中,来自湖南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湖南省畜牧水产局、中华保险湖南省公司、湖南农业大学、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一致认为,气象服务对粮油生产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在水稻育秧、抗洪抗旱、病虫害防治、抽穗结实、农产品流通、农业保险、森林防火、烟草生产等方面的应对策略上,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和预警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以湖南省2008、2009年GDP为基数,这两年气象服务效益分别为103.45亿元和123.8亿元。
  今年1月初至3月底,湖南全省日照时数仅为58.3小时,较常年(179.9小时)偏少121.6小时,为建国以来历史同期最少,阴雨寡照的天气条件严重影响了春耕春播等农业生产。虽止不住“白娘子找许仙”的脚步,但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仍然赢得了农民朋友的广泛赞誉。全省气象部门共发布《春播期天气消息》、《气象为农服务专题》等气象服务材料180多份,发布气象灾害预警短信、春播春种天气消息320多万人次,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气象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电力行业,不放过每一滴不该放的水,不错过每一滴应该蓄的水,让每一滴水都释放出最大能量是其最大的工作目标。而准确的气象预测预报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更是明显,是电力部门实现科学调度的有力保障。
  2009年6月底,澧水流域出现暴雨和大暴雨, 防汛指挥部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暴雨和大暴雨精细化预报命令江垭水库、皂市水库充分利用水库拦截洪峰的有利时机,分别拦截每秒4420立方、3940立方流量的洪水,既避免了澧水干流出現每秒超1万立方流量的大洪水造成的重大险情,又增加了7亿立方的蓄水量。与此同时,湖南境内的五强溪、凤滩、柘溪等8座主要大型水库总蓄水量达到122亿立方,比2008年同期总蓄水量多10%。据统计,在6月28日至7月3日、7月24日至29日的两次降水过程中,水库增加发电量1.56亿度,直接经济效益达4760万元。
  而在雨水频频光顾的今年,省气象部门暴雨预警预报准确,防灾减灾效益明显。3月上旬湘江上游就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比历年同期提前了近1个月。1至4月,省气象部门及时向省防指提供中期强降水天气过程预报,期间每天三次滚动更新降雨的落区和量级预报,省防指根据气象预报实现了科学管理,强化实时、精细化调度,取得了良好效果。欧阳海、双牌水库累计拦蓄洪量9.98亿立方米,较历年同期增加发电量2.38亿千瓦时,实现了防洪保安和发电增效双赢局面。
  今年7月4日,湖南省防指发出防汛抗旱简报,在总结科学调度五强溪等大型水库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同时,充分肯定气象部门的“参谋”作用。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调度处的常世名表示,气象部门实时预报详尽、预警及时、准确把握雨季规律,为优化防洪调度提供了重要依据,更为科学调度发挥了参谋作用。   除了服务各行业领域,精准的气象预警预报也为普通百姓带来了一份“平安”。6 月 10 日、11 日,怀化市会同、洪江区、洪江市、芷江、新晃、中方和株洲市茶陵等县市区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我省各级气象部门共向143 个乡镇、 2300 余名防汛责任人发布预警短信 19 万条次,在当地政府部门组织下,紧急转移 3 万余人,最大限度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气象灾害面前,或许一条预警短信就是“救命绳”。6月10 日凌晨,新晃县李树乡三江村 6 小时降雨量超过 100 毫米,收到预警信息后,该村村干部立即组织滑坡体下方的姚小元、张宗耀两户共 11 人紧急撤离到安全区。不久后,姚小元家的部分房屋就被滑坡体冲垮。看着家园被毁,姚小元悲痛之余庆幸道:“幸亏广播提前通知我们转移了,否则不光是房子,我们自己都会没命的!”
  技术能力有待提高联动机制仍需完善
  
  尽管湖南气象预报预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但要做到“定时、定点、定量”精细化预测预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技术难题有待攻破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数值预报技术的发展和卫星遥感技术的改进,推动了极端气象灾害性天气的研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和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也得到长足发展。20多年来,气象部门不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从气候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入手,构建相应的气候数值模型,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气象科技问题,在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大大提高了气象科技对业务服务的支撑能力以及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但大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每时每刻都像水流一样在运动,其运动规律远比水流复杂得多。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泥石流、核试验,甚至人类活动都会对大气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目前,人类对于大气系统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毕竟人类开始制作气象预报的历史还只有160多年,现在的气象预报技术还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即便世界气象组织和各国气象科学家都在潜心研究,发表了许多科研成果,但尚未彻底揭开大气环流演变的“神秘面纱”,仍需要继续努力探索,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
  迄今为止,湖南有11个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7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3011个区域气象观测站。由地面和高空气象探测网、雷电监测网等组成的现代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网,提高了全省气象灾害防御的监测预警能力,但仍然与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比如在极端气象灾害易发、频发的偏远山丘地区,当地局部小气候本就复杂,且资源贫乏,尚未建立观测站点,即便技术水平已經达到,也不能应用,无法认识极端气象灾害的形成机理和物理规律。
  此外,湖南在面临暴雨山洪等气象灾害时监测设备的缺乏和监测能力的不足,使其难以满足灾害性天气和气候系统监测需求并提供新业务拓展的支撑。而实际上有许多科学问题是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野外观测试验加以深入探讨的,比如洞庭湖流域特殊的水陆特点形成的边界层水汽、动量、热量的湍流输送差异对长江中游暴雨的形成机制和落区的影响如何?不同复杂地形环境下、不同组织类型的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启动、组织、发展、维持和消亡的主要物理机制是什么?之间存在何种差异?种种问题,因为监测设备的不足,目前还只能是疑问。
  如何提高气象灾害的评估技术,是蔡荣辉思考的又一个问题。对于气象部门来说,研究与气象有关的情况,掌握第一手的气象资料是其“拿手绝活”,而对于其他行业,气象部门期待进一步信息共享,进而掌握第一手资料。
  “想要客观评估极端气象灾害对农业、工业、交通和电力部门的影响,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灾前预评估,但苦于第一手资料的匮乏,只能从多个方面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虽然我们已经有很好的经验和方法,但毕竟没有与这些行业进行无缝对接,无法给出可信可靠的评估结论。”蔡荣辉无不遗憾地说,“湖南今年1-4月的阴雨寡照天气,对农业以及其他行业有哪些影响?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还有现在的高温炎热天气,对交通领域有哪些影响?对交通流量有怎样的影响?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是什么?这些实时资料气象部门还很缺,因此有些评估就不能完成。”
  联动机制日趋完善
  气象与各行各业关系密切,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也息息相关。2009年9月,湖南省政府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完善全省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社会联动机制的通知》,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管理、加强部门联动、增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能力、落实工作责任等方面对气象应急联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目前,湖南正在加快建设“政府指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湖南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祝燕德在《气象灾害预警机制与社会应急响应的思考》一文中强调:“要促进部门合作,建立跨部门联合监测机制,开展特种观测和专业专项服务。在交通枢纽、重要高速公路等关键地区增加对路面温度、积雪厚度、路面结冰等要素的观测;增加对高速公路大雾的监测;增加电线积冰观测。”
  2005年汛期,湖南省气象局和防办、通信管理局共同启动手机气象短信预警系统,从而形成一套分工明确、合作密切的工作机制。防汛指挥部门负责统筹,气象部门监测并做好预警预报,通信部门确保通信畅通。相关部门和责任人闻令而动,采用发送气象短信以及鸣铜锣、高音喇叭喊话等“土洋结合”的预警方式,提前组织群众转移,在一次次应对暴雨、山洪等灾害的过程中赢得了宝贵时间。
  无论是山洪地质灾害还是流域性洪水,无论是低温雨雪冰冻还是强对流天气,湖南气象部门都积极强化气象预警监测和信息发布。湖南防灾减灾责任人已覆盖到省、市、县、镇(乡)、村5级。从2008年起,湖南省气象局主动将预警短信的发送范围延伸至行业安全责任人,先后与教育局、安监局、国土厅等部门联合发文,将中小学校安全责任人、交警指挥人员、各矿区矿山负责人、在建重大工程项目责任人纳入气象灾害应急责任人范畴,依托各部门的力量实现预警信息在相关敏感行业和领域的快速传播。目前,湖南手机气象短信预警责任人用户已达17万。   今年,湖南省气象局与湖南省农业厅在粮油生产领域联合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以提高全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监测、预报和预防能力;与电力公司搭建的气象预警业务服务平台,为电网冰冻预警、流域暴雨预警等提供了准确的GIS气象服务产品;与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通过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超长手机短信等方式向国土部门责任人和社会公众发布23期地质灾害预警。
  据悉,湖南省气象局还将与湖南省旅游部门联合建设张家界景区雷电灾害防御服务系统,与省交通厅、省公安厅联合建设湖南省高速公路安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系统项目,切实加强道路结冰、大雾、暴雨等监测与预警。
  2011年10月17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贯彻落实国办33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即《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11〕71号)。之后,张家界、常德、湘西州等地纷纷出台实施意见,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遍布全省的208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2万多名村级气象信息员扎根一线,把气象预警信息的触角延伸至乡间。
  当然,防灾减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部门联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为全社会从容应对灾害奠定坚实基础,这个过程不仅有各部门的自身努力和提高,而且打破了部门“壁垒”,实现了数据信息共享,将在突发性气象灾害中形成“一盘棋”的防御体系,这个不断完善的联动机制实践过程,也将为重大气象专项的应用升级提供更多元的基础数据。
  科技支撑开创新气象乘势而上与未来有约
  重大专项“湖南省极端气象灾害预警评估体系研究与示范”的研究只是湖南气象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湖南气象部门不断展开科技创新和项目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成绩斐然。
  蔡荣辉介绍,在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预测方面,省气象部门将依托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的首批公共用户,超算中心强大的计算资源也将为气象数值预报模式的应用和预报准确率的提高提供强大支撑。而做好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的建设,积极推进湘东南暴雨山洪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的攻关与研究,能够扎实推进中小河流防汛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精细化气象风险等级预报服务两个试点工作。记者在湖南省气象台预测预报业务平台看到,一旦从某个地区的观测数据中发现有可能出现暴雨山洪情况,电脑屏幕的右下方就会弹出预警提示,向气象预报人员发送预警提示。
  此外,气象部门还加强了农业气象研究试验,强化人工影响天气科技能力建设、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抓好长株潭城市群气象服务保障和气象防灾减灾综合示范区建设。“十二五”期间,长株潭防灾减灾综合试验区建设将全面启动,这也对气象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毫不夸張地说,大力发展城市气象服务将擎起湖南气象事业新一轮发展。
  在加强防灾减灾问题上,湖南气象部门采取了通过全省手机短信群发、96121、DAB大喇叭、电子显示屏和电视天气预报等方式及时准确地发布极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十一五”期间,每年免费向责任用户和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短信超过5000万人次。而气象部门建设的区域自动气象站、手机短信气象预警系统和重点区域村级警报系统,也被总结为湖南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三大有效措施。
  2011年10月,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和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到湖南省气象局调研。徐守盛对气象工作作出指示:“经济社会越向前发展,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越高,来不得半点马虎。气象部门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努力提供更准确、更优质的服务,努力建设有湖南特色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湖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的一系列数据明确了未来的发展目标:气象预报警报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90%以上;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5%,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5%以上;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水平分辨率达到3千米,气象预报预测整体水平较2010年提高2%至3%,暴雨24小时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至5%。
  数据反映的是结果,而项目反映的是过程。根据《规划》,在未来5年内,十大重点项目将合力打造幸福湖南的民生新图景。除了长株潭城市群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农村气象保障与服务体系将彻底解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围绕省内大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气象业务需求,建设气候变化背景下粮食安全保障工程;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气象监测预警服务工程建设,将切实提高山洪地质灾害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发布能力;落实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让湖南由过去农业生产应急型增雨抗旱的服务模式转变为资源性蓄水防旱减灾、空中水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多领域并举的模式;新一代天气雷达工程(二期)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湖南应对各种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防能力和预警时效。
  要乘势而上,实现这些目标和未来图景,科技支撑、技术发展是保障。
  在蔡荣辉看来,未来5到10年,将重点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需求,在气象数值模式、灾害性天气、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服务、农业气象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产生一批高水平研发成果,将研究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报预测技术方法,稳步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准确率;将研究建立气象灾害综合观测技术,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和质量控制进一步增强;将研究建立气象服务产品精细化技术,提高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时效,丰富发布手段;将研究建立湖南重大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增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资源精细化利用的能力。
  到2015年,湖南将基本建成满足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以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和综合气象观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这是湖南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也是湖南气象人为之努力的方向。届时,湖南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将达到国内省级先进水平。
  对这个目标,蔡荣辉有自己的理解:“我们所做的气象预测预报都是建立在对大气科学规律的认识上,对不同的天气,如冰冻、干旱、暴雨、山洪等等,形成机理和规律都不尽相同。对规律的认识越准确、越完整、越科学,预报水平就越高。倘若有一天,我们能够揭示所有的大气科学规律,我们将会是多么幸福,而这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其他文献
成果简介:本项目将液相微萃取和固相微萃取装置进行改造,设计并制作了挥发性或半挥发性成分的新型富集装置,并公开了气流或环流式固/液相微萃取新装置。该装置便于挥发性或半挥发
非晶及晶态软磁材料的发展[1]软磁材料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电力设备与电子器件中,电力、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轻量化、节能、高灵敏度使人们生活更加便利,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乔铁,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胆囊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院长,迄今成功完成腹腔镜微创手术4000多例,胆道镜手术1000多例,胆囊镜手术2000多例,有关胆囊病基础研究的7篇SCI论文篇篇过硬,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与其他业内专家不同,乔铁还是一位在全球拥有专利授权最多的医生。他拥有672项中国专利和3项德国专利,被称为医生中的“爱迪生”。  医生搞发明创造是不是不务正业?
三个女士在聊天。“我老板脾气坏,天天发飙,不过偶尔他会心情好一点。”第一位说,“通常我都会好好地享受这一刻,称为‘五分钟的爱’。我知道,过了这五分钟,下次再见到老板时,他一定会旧态复萌。”  “我老公脾气坏,不过偶尔他会心情好一点。”第二位上班族说,“我也会好好享受这一刻,因为下次再见到他时,一定又恢复到原本的坏脾气了。”  这时候,第三位上班族哈哈大笑。“你们的生命未免也太痛苦了。”她說,“爱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