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研究对策,将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关键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岗位设置管理;人才培养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这对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研究对策,将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本文中,我将结合基层台站人事工作实际,谈谈人事制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分析。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
中组部、人事部 2000 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建立符合事业单位性质和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岗位管理。事业单位主要设置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岗位等三种类别。
下面我以某事业单位2013年人员岗位比例情况举例进行说明。各岗位人员占比情况如下:专业技术岗位占69%,专业技术管理岗位占15%,行政管理岗位占7%,工勤岗位占9%;按部门统计岗位人员比例情况,其中行政后勤部门中具有非相关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57%。

行政后勤部门的岗位通常存在管理岗位、工勤岗位和相关的经济类专业技术岗位,而根据上述数据分析,实际情况是非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占了一多半,这是因为工作岗位变动造成的,这些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本来具有与岗位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后工作变动调到行政后勤部门工作,此时,岗位设置管理无法明确,待遇也暂时维持其专业技术岗位现状。
综上分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岗位种类难以区分细化。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因为工作调动,专技人员在工勤岗位或管理岗位工作,工勤人员在管理岗位工作等情况,很难将每一个岗位进行严格地区分。二是人员规划发展受影响。职称、职务的晋升发展等人事制度多以岗位设置为基础依据,工作岗位发生变动必将影响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那么,现有的专业技术职务怎样对待,今后行政职务怎样发展。三是人员岗位难明确,工资待遇难对应。职位(岗位)变动后,工资待遇是保持不变还是按新岗位核定?现在暂时维持不变,这样同一工作岗位待遇必然有所区别,出现同工不同酬,难免产生矛盾。甚至会出现工作不多工资多,职称高、工资高而工作水平不高、工作效益不高的现象,影响了相关类型、相关层次人员工作积极性。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离不开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专业不对口人员占据相当比例,高专业水平人才不足。以某单位2013年各学历人员占比情况为例。硕士8%,本科54%,大专26%,中专及以下12%,其中专业不对口人员占29%;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情况为,高级职称5%,中级职称54%,初级职称及以下41%。现有人员专业不对口现象比较普遍,人才培养难度增加,培训效果不明显。同时,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不足。二是缺乏有效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机制,本人对教育培训不够重视。主要表现有,存在事不关己的现象,遇到问题时,仅仅逐级向上反映,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正确处理的态度;年轻人存在“自以为是”、“无关紧要”、“得过且过”的懒惰思想,听不懂的培训就不听,即便是工作中有差池,仍然满不在乎,认为抱着“铁饭碗”怎么干都一样。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对策
1.岗位设置要有具体的区分标准,合理确定结构比例
根据职位(岗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类别的划分,将现有人员结构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岗位三类是科学的。还应当进一步明确,三类人员界定应当与所从事的职位(岗位)相关。管理人员应指从事纯管理工作的人员。既有管理职责,又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应为专技类人员。在确定三类岗位比例结构时,应当结合单位行业特点,比如是否属于专业性较强,根据职能需求、工作需求、实际需求,考虑岗位隶属的部门性质,结合岗位工作内容,科学合理地在编制内设置岗位,建立编制管理与岗位管理相一致的人员管理体系。
2.尽快出台配套政策,细化岗位设置
需要尽快出台岗位变动管理等配套政策。要严格执行岗位等级的规范化管理,岗位一经确定就不能想变就变;岗位的设置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各单位应当岗位任职条件的指导性意见,自行确定标准;要有与岗位变动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要实质性分开。使得事业单位的岗位管理既有可操作性,也有实效性,对岗位设置工作实施有效监管。
3.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与制度保障手段
一要结合全员上岗活动,组织职工参加专业技术培训,细化业务考核与工作表现考核各项标准。建立岗位绩效考评办法,完善岗位考核评价标准,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不同结果间拉开差距。二要健全干部交流轮岗机制。积极参加系统内部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层干部交流学习,借鉴其他单位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单位内部建立轮岗机制,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感受不同岗位的重要职责,树立集体一盘棋的思想。三要完善各类制度保障,将学习、考试、考核各类要求制度化、常态化,形成一种长效保障手段。四要经常组织年轻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公益类集体活动,通过符合年轻人性格特点的活动方式加强交流、培养感情,进一步增强集体荣誉感,树立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薛立强.分类管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径.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第34卷第1期,2014 年1月。
[2]赵东宛.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初步探索.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3年03月
[3]蔡蔓蔓.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成效. 经营管理者,2013年02月
【关键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岗位设置管理;人才培养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这对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研究对策,将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本文中,我将结合基层台站人事工作实际,谈谈人事制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分析。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
中组部、人事部 2000 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建立符合事业单位性质和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岗位管理。事业单位主要设置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岗位等三种类别。
下面我以某事业单位2013年人员岗位比例情况举例进行说明。各岗位人员占比情况如下:专业技术岗位占69%,专业技术管理岗位占15%,行政管理岗位占7%,工勤岗位占9%;按部门统计岗位人员比例情况,其中行政后勤部门中具有非相关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57%。

行政后勤部门的岗位通常存在管理岗位、工勤岗位和相关的经济类专业技术岗位,而根据上述数据分析,实际情况是非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占了一多半,这是因为工作岗位变动造成的,这些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本来具有与岗位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后工作变动调到行政后勤部门工作,此时,岗位设置管理无法明确,待遇也暂时维持其专业技术岗位现状。
综上分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岗位种类难以区分细化。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因为工作调动,专技人员在工勤岗位或管理岗位工作,工勤人员在管理岗位工作等情况,很难将每一个岗位进行严格地区分。二是人员规划发展受影响。职称、职务的晋升发展等人事制度多以岗位设置为基础依据,工作岗位发生变动必将影响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那么,现有的专业技术职务怎样对待,今后行政职务怎样发展。三是人员岗位难明确,工资待遇难对应。职位(岗位)变动后,工资待遇是保持不变还是按新岗位核定?现在暂时维持不变,这样同一工作岗位待遇必然有所区别,出现同工不同酬,难免产生矛盾。甚至会出现工作不多工资多,职称高、工资高而工作水平不高、工作效益不高的现象,影响了相关类型、相关层次人员工作积极性。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离不开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专业不对口人员占据相当比例,高专业水平人才不足。以某单位2013年各学历人员占比情况为例。硕士8%,本科54%,大专26%,中专及以下12%,其中专业不对口人员占29%;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情况为,高级职称5%,中级职称54%,初级职称及以下41%。现有人员专业不对口现象比较普遍,人才培养难度增加,培训效果不明显。同时,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不足。二是缺乏有效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机制,本人对教育培训不够重视。主要表现有,存在事不关己的现象,遇到问题时,仅仅逐级向上反映,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正确处理的态度;年轻人存在“自以为是”、“无关紧要”、“得过且过”的懒惰思想,听不懂的培训就不听,即便是工作中有差池,仍然满不在乎,认为抱着“铁饭碗”怎么干都一样。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对策
1.岗位设置要有具体的区分标准,合理确定结构比例
根据职位(岗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类别的划分,将现有人员结构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岗位三类是科学的。还应当进一步明确,三类人员界定应当与所从事的职位(岗位)相关。管理人员应指从事纯管理工作的人员。既有管理职责,又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应为专技类人员。在确定三类岗位比例结构时,应当结合单位行业特点,比如是否属于专业性较强,根据职能需求、工作需求、实际需求,考虑岗位隶属的部门性质,结合岗位工作内容,科学合理地在编制内设置岗位,建立编制管理与岗位管理相一致的人员管理体系。
2.尽快出台配套政策,细化岗位设置
需要尽快出台岗位变动管理等配套政策。要严格执行岗位等级的规范化管理,岗位一经确定就不能想变就变;岗位的设置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各单位应当岗位任职条件的指导性意见,自行确定标准;要有与岗位变动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要实质性分开。使得事业单位的岗位管理既有可操作性,也有实效性,对岗位设置工作实施有效监管。
3.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与制度保障手段
一要结合全员上岗活动,组织职工参加专业技术培训,细化业务考核与工作表现考核各项标准。建立岗位绩效考评办法,完善岗位考核评价标准,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不同结果间拉开差距。二要健全干部交流轮岗机制。积极参加系统内部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层干部交流学习,借鉴其他单位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单位内部建立轮岗机制,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感受不同岗位的重要职责,树立集体一盘棋的思想。三要完善各类制度保障,将学习、考试、考核各类要求制度化、常态化,形成一种长效保障手段。四要经常组织年轻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公益类集体活动,通过符合年轻人性格特点的活动方式加强交流、培养感情,进一步增强集体荣誉感,树立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薛立强.分类管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径.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第34卷第1期,2014 年1月。
[2]赵东宛.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初步探索.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3年03月
[3]蔡蔓蔓.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成效. 经营管理者,2013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