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豆瓣有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现在这个小组有69000多名组员,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的刷新中,每天都会有新的成员加入。
代沟是一种会传染给每一代人的病毒,仿佛一道围墙平地而起,挡在父母与子女这种最亲密的关系中间。没有足够的体谅、宽容、理解,家便成为了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
父母经常教育我们的话叫“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而我们的内心也有一个“别人家的父母”,他们开明、轻松,符合我们心中对于父母的一切想象。
事实却是,父母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把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强硬地嫁接在我们身上。你倾倒了城池来博我这平顺一生的喜,你拱手了河山来讨我这琐碎岁月的欢,而我们压力倍增,不敢叫你失望。
父母对我们,我们对父母,都经常纠结于找不到一种合适、恰当的相处方式。
没有人能选择父母,实际上,当我们一出生,父母也同样没法选择子女。父母与子女间一代一代上演的种种“爱恨情仇”,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太爱。
我和老妈的“隐私谍战剧”
文/李其威
高一那阵子,班上刮起了一阵“交笔友”的热潮。文艺的语文老师觉得我们每天上网聊天太肤浅,我们也有一些小情绪想要抒发,一拍即合之下,大家都正儿八经地写起信来。
我家的信箱里,除了订阅的报纸,很少有信。自打开始交笔友之后,我的书信往来变得越来越多。精明的老妈每次都探着脑袋问我,到底在跟谁写信啊?其实我明白,她就是想问我有没有谈恋爱。那个时候,我跟一个女生来往密切。其实我们俩真是“纯聊”的关系,她失恋了,我便陪吃陪喝罢了。偶然一次,身为我老妈闺蜜的班主任撞见我等着那小闺蜜一起回家,立马就告诉了老妈。
对于老妈的不信任,我暗自赌了一口气,对于她怀疑的东西丝毫不回避,不仅继续频繁地与我的笔友通信,小闺蜜叫我陪她散心也从不拒绝。
直到某天,我拆信的时候觉得有点不太对劲。于是第二天,就特地留意着老妈的一举一动,我亲眼目睹了她是如何毫不破损地拆开我的信,看完内容后又恢复原状放回信箱的。那技术,简直是专业级的。
高一下的期中考试,我瞎猫碰上死耗子进了前十名,老妈为了奖励我,将一部高端手机相送(以前考得好也没有这样的奖励)。我为此兴奋了好几天但也觉得奇怪。我去上学的时候,老妈总是会不断确定我的方位,偶尔我偷偷跟朋友去玩,撒谎说在学校自习,老妈便立马能够将我识破,火眼金睛。后来,懂行的同学告知,我的手机装有GPS定位系统,没想到这份大礼竟然是一个巨大的阴谋!我求教百度大神学习半天之后,将我的定位显示调整为“始终显示在学校”,然后……你们懂的!
平静地过了些日子后,某天我又跟老妈因为晚归的事儿吵了起来,她竟然用我日记里的一件事讽刺了我。瞬间,我又明白了一个事实:手机不管用,她已经把魔爪伸向了我的日记!我做了一个实验,把一根头发夹在日记本的一角,然后像往常一样把日记本放回抽屉里。果然,当我第三天晚上去查看的时候,头发不见了。从此,我只能忍痛丢掉日记本这块阵地。
我开始频繁地使用电脑,在QQ上直接把内心的愤懑都宣泄出去。尽管老妈是个电脑盲,但为了探听我的情报,她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学会了如何使用QQ,搜索我的博客,最后她关注了我的人人网主页……想到这一路走来,老妈为了窥视我的隐私而做出的一切“努力”,我只能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曾有大人物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可我真的斗累了,战斗中的女人所表现出的实力和恒心,实在令人佩服。只是跟如此亲近的人因为信任而起的战斗,也着实让我畏惧。
你不懂我的风花雪月
文/李伟松
“我看到花朵的惊慌。”在一晃一晃的阳光里,当我捧着书,苦笑着告诉你的时候,你低着头离开,你脸红。我看着你落寞的背影,突然有些失落,原来许多年过去,我们仍旧不能彼此了解。
现在,我想提笔写写你,我的父亲。我知道你不会看,你不屑看我写出来的所有故事,一如多年前的初中,当我捧着第一篇登上校报的文字兴高采烈地跑去找你的时候,你连看都没看,便劈头盖脸地骂了我一顿,你说我没出息,不务正业。那时我英语考试得了59分,你耿耿于怀了许多天。为此,我沉默了三年。
我如愿考上你所期望的高中,在升学宴上你喝得满脸通红,笑呵呵地递出一支又一支烟,露出灰黄的牙齿,与众人笑,大口大口地吃肉喝酒,我知道这便是你所理解的生活与幸福,可惜你从未知道那不是我想要的。后来,你放我自由。
我们在文理分科那天大吵了一架,你让我学理,将来好传承你医生的衣钵,而我却执意学文。我猜想你怎么也不会想到,高中这短短的一年里我瞒着你成长到了何种地步,我偷偷做了校文学社的部长,把活动搞得风生水起,语文老师把我捧在手上,坚定地支持我学文。你看着我不容置疑的眼神,无奈笑笑,扔下句“随你去吧”转身便走。看着你离开的背影,我重重地舒了一口气。第一次,我看到生活在自己的手上萌芽。
分科之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试,我因为数学和英语偏科,考了全班倒数,出乎意料地你竟没有数落我。那个夜晚我与你面对面而坐,发觉你鬓角日益花白,似是短短几年,便将你当年的锐气消磨殆尽,才恍惚发觉我日渐长大的同时,你也日渐衰老。
你点燃一支烟,问我要不要,我摇摇头,你笑,你说文人应该抽点烟喝点酒。你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自己选择的路就要努力走好。后来,我缩在被窝里小心翼翼地哭,因为害怕被你听到。
就在那一个冬天,我如愿进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赛去了上海,回来之后地方媒体纷纷进行报道,一时间报纸上全是我的身影。我凭此加入了市里的作家协会,成为了年龄最小的会员,开始结识各式各样有趣的前辈。你并无太多高兴,一如往常那样不喜不悲,你没有看报纸上我的报道,只是当来看病的街坊夸起我时,笑着递过去一支烟。 在那个惨白的冬天里,我自己选择的生活,终于盛开出缤纷夺目的色彩,成为了冬风凛冽中一枝独秀的梅花,而那个沉默多年的孩子,孤独地用文字在夜里构建自己城堡的孩子,也终于开始了鸣叫。
上大学后我把自己的头发染成了紫色,为杂志写小说,受邀参加各类文学的活动,放假回家坐前辈的车去他家花园赏花喝茶。你依旧难以理解其中的意义,仍然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只是对我再也不加干涉,任由我如野草般自由地生长。
直至我生病,需请假回家休养。我身体里长了一粒石头,每当它走动的时候便疼痛不已,你告诉我那是结石,需长期调理。当我捧书坐在阳光里的时候,你突然问我看到了什么,我恍惚念出了书里的一句话,我说,我看到了花朵的惊慌。你突然一下就脸红了,淡淡地说:“少熬夜,多喝水。”
我眼睛突然就酸了,才发现原来你是那么地爱我,而我又是那么地爱你,我的父亲。哪怕是你不懂我的风花雪月,我不懂你的简单朴实。
父母的爱也是有前提的
文/马宁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不够准确,准确地说还应该加上“长相”。
哥哥皮肤白白的,眼睛大大的,睫毛长长的,是村里著名的小帅哥,嘴又甜,逢人便笑眯眯地打招呼,所以,他一直都是家里的小太阳;而我,又黑又干,就像是个猴子,能不和人说话尽量不和人说话,自然只能是他的卫星。
每次哥哥写作业都喜欢把头垂得很低,和作业本隔得非常的近,妈妈就会很心疼地喊他别写了,宁可学习差都不能把眼睛给写坏了;只要我偷懒不写作业,妈妈必定会说我不好好学习今后没有出路。
从我记事起,哥哥基本上就没有做过家务,而我则被当个小二使。有一次我俩一起看“七龙珠”,正在孙悟空大战比克大魔王的关键时刻,妈妈因为烧汤需要小葱就叫我去地里拔几株,我口里虽然答应着但是屁股却一直没有离开板凳。妈妈连催了几遍我都没有行动,她急了,过来就给我一巴掌。
我顿时哭了出来,哥哥立刻跑到妈妈身边,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别生气,我去帮你拔吧。”妈妈看着哥哥,甜甜地笑了,然后对我说:“你看你,就是不如你哥哥懂事。”那一刻,我是千般委屈万般不解,为什么平常做事的都是我,我就这么一次动作慢了就被批评为不懂事,而哥哥什么都不做,却那么讨人喜欢?
晚上起来上厕所,经过父母的房间,听见妈妈说:“哎,老二嘴那么笨,长得也寒碜,还不勤快点,今后可怎么办啊?”爸爸说:“没事,老大不是挺好的吗?”妈妈说:“是啊,还好有老大在。”
“还好有老大在。”这句话深深地刺伤了我,一样的血缘,为什么却是不一样的亲情?难道就因为我不会说话,长得不够好看,所以就该碗翰见?
自此,原本就不爱和人说话的我更加沉默了,不得不和人说话时我都埋着头完全不敢和人正视。
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没有和任何人商量,一个人填好了所有志愿—全部是离家很远的学校。报道那天,父母送我去火车站,一路上似乎是想说什么但终究什么都没有说。
火车启动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感觉心里一阵前所未有的轻松,我终于可以摆脱长久以来的不公平待遇,重拾生活的自信。身后的父母越来越远,远得来逐渐看不见,我相信,他们对我的影响,有朝一日也会这样消失于无形的。
我是一件打湿了水的小棉袄
文/李姝
都说女儿是母亲的贴心小棉袄,我觉得我就是一件打湿了水的小棉袄——脱,了吧,冷;不脱吧,湿漉漉的又不舒服。
目前,我和我娘亲的关系就是这样的拧巴。
她不是居委会大妈,胜似居委会大妈,那种事无巨细的关心,让我不寒而栗,大到我的高考志愿,小到今天有没有吃三种水果,都要一一审核。
她是央视那几个著名养生类节目的忠实观众,久而久之,便把自己定位为全家人的饮食标准首席鉴定师。肥肠胆固醇太高,不能吃:油炸食品热量太高,不能吃;卤莱亚硝酸盐超标,不能吃;“晚上吃姜,如吃砒霜”,所以晚上就连姜汁可乐都不能喝…照这个标准下来,我基本上就没有自己爱吃的东西了,还好我住校,平常想吃什么都可以在学校后门的堕落街解决。每个周末回家,与其说是给我改善伙食,不如说是去熟悉老年人的饮食结构。
其实,饮食这一块我还能理解,我自己也知道麻辣油腻的吃太多容易对肠胃造成负担,但是,在情感上、思想上,甚至行为意志上她也要干涉,那就委实让人难以接受。
我真心地觉得,她不去FBI任职都可惜了,不仅善于发现蛛丝马迹,还善于诱供。我只要在言谈之间稍微流露出对某个男同学的欣赏,她便会非常曲线救国的来打听“那个谁”,而且,必定会在数日之后摆出一副漫不经心的姿态佯装在不经意间提起“那个谁”。彼时,我早已忘却“那个谁”到底是谁。
高中那会儿,我其实是文科好理科差,但是数学系毕业的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坚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我选择了理科。后来,每次学期末面对那惨不忍睹的排名她都会说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她并没有强迫我。
诚然,她是没有强迫我,她只是每天都在我身边转悠,采用同一音频同一句式不断地重复同样的话语,总之就一个宗旨——学理科好。在这样润物细无声的心理攻势之下,我除了顺从还能干嘛?
这是她一贯的做派,明明知道我心不甘情不愿,却还得要我伪装出一幅欢天喜地接受的模样,只差高呼“谢主隆恩”。
最受不了的是她悄无声息的出现,突如其来的检查。比如我晚上在卧室里学习,她也不敲门就直接闯进来,端着一个果盘,借着未给我送水果的名义检查我有没有在看闲书——在她心目中,任何对高考没有帮助的书都是闲书。
从理智上我能理解她的动机,从情感上不能接受她的行为。一个人要想对另一个人好,那须得是采用对方喜欢的方式才行,否则,你自以为是的好于对方而言就是烦恼、累赘与打扰。
这就像是一件旧衣服,你觉得合身而熨帖,恰似皮肤一般,换了别人很可能就捉襟见肘。 我在成长,你一直都在麻将桌上
文/林格
几乎每个小孩都被世界上阴险的大人们问过同一个问题——“爸爸好还是妈妈好”,遇上机灵的小孩,眼珠一转便会甜甜地回答:“各有各的好”而我则会一脸严肃地告诉他们:“爸爸好。”问这个问题的人只能尴尬地瞅瞅我妈那张早就无所谓的脸。
我从小就不给我妈面子,倒不是因为她待我多像后妈,而是跟我爸相比她真的是一个太普通的家长了。她像所有父母一样希望我成为一个成功的普通人:好好学习,考一所差不多的学校,努力工作挣差不多够用的工资,安分守己嫁个差不多的人家。每当我有一些惊世骇俗的奇思妙想,我妈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恐惧,一边戳我的脑袋一边说“为哈你就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
我妈总希望我能成为她的金字招牌,力捧她成为麻将妇女八卦会上灿烂夺目的主角。“我女儿又不小心考了一个第一名呢。”话音刚落,羡慕的眼光和啧啧的称赞像春雨—样撒在我妈身上,让她心底的虚荣心又窜高了一寸。“我女儿现在在北京实习呢,那可是天天跟名人打交道。”此话一出,身边的妇女们都恨不得为我妈起身鼓掌,大肆褒奖她教导有方。
我妈日以继夜地做着望女成凤的美梦,但却忽略了最基础的一点,当我平时最需要家长帮助的时候,她都献身在麻将的事业上。小时候,爸爸风雨无阻地骑自行车带我去市区里的新华书店看书,而我妈则风雨无阻地去打麻将:初中时,爸爸为了辅导我每况愈下的物理不惜下班后独自苦心钻研,而我妈则埋头研究新的麻将打法:高中时,爸爸像超级奶爸一样穿梭在农贸市场,为我精心烹制营养餐,而我妈依旧穿梭在各个麻将室里醉生梦死。
就连说到“龙生龙,凤生凤”这个严肃的基因遗传问题。我妈也总爱强词夺理,我考得好便是“遗传了我的聪明劲儿”,考砸的时候便全归功于“你爸那反应慢半拍的基因”。淡定的老爸为我全心全意地付出,低调地做^,并且觉得“养儿防老”是最自私的观点,既然造就了一个生命,就应该全心全力地负责到底,功利性太强的目的总是适得其反。
经过将近二十年的生活经历,我养成了“凡事必先汇报老爸”的传统,因为我总能从他那里得到支持和理解。而我妈则让我碰壁碰得伤痕累累,要么是观念不合地大吵大嚷,要么是无精打采地敷衍,跟她交流简直是自寻负能量。渐渐地,我妈离我的核心生活越来越远:我身上穿的衣服是她从未见过的,我谈论的话题是她更加难以理解的,我规划的未来是缺少她的身影的。
终于有一天,我妈一反常态地坐在我身旁,一本正经地说:“以后多跟妈妈聊聊天,我想多了解点你的事情。”原来是我妈亲眼目睹一个“麻友”不舍昼夜地奋斗在麻将桌上,女儿来缠着她回家,她却反手甩了女儿一个响亮的巴掌。那个巴掌让整个嘈杂的麻将室都安静了下来,也让我妈的心凉了半截。
从那以后,虽然我妈依旧搞不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母亲,但是她十分明白自己不能成为那样的母亲。我妈自信满满地说,再过十年当别人再问起我“爸爸好还是妈妈好”时,我的答案一定会变成“两个人一样好”。
你是我年轻时代的梦
文/单飞
“小飞,又在偷吃什么?”“我饿。”“别给你的贪婪找借口,马上给我去看书!”这样的对话几乎每一天都能在我家听见,在咆哮的是我爸,也是我在这个世界唯一的亲人,但是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像你这样胖下去,全天下没人要你。”
老爸跟我吹嘘,说他年轻时是个风度偏偏的白衣少年,360°无死角地符合高白瘦的标准,即使披块破抹布那也是好看的。可如今,他的体重已经是我的两倍,他却从不介意,只盯着我身上少数负隅顽抗的脂肪,因为我有责任延续他年轻时代的风光,高白瘦是他的终生梦想却要我替他完成。每当这个时候,成不了白衣少年的我只能瞬间变身翻着白眼的少年。
减肥和梦想,是我们爷俩最永恒却也最伤感情的话题。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用他的梦想削减自己的身材,也真诚地认为我一点不胖,只是感觉教室座椅有点挤而已。但是我爸不这样想,走在大街上,有人多看了我一眼,他便会加快脚步,感觉街上的每一个瘦子都是一道锋利的闪电,劈得我们爷俩外焦里嫩。
即使在我考上大学以后,老爸也还是丝毫不放松对我的管控,他直接把房子租到了学校附近,美其名曰“离得近,有个照应”,其实真实目的是监督我减肥。出租屋的冰箱里,没有薯片没有冰激凌没有任何零食,每天早晨还得有晨跑计划,老爸口中的早晨6点对我来说是凌晨6点——恶魔般的起床时间。然后,我就得裹着保鲜膜绕着本来就不大的学校操场跑圈圈,每次遇到食堂的工作人员去上班,都仿佛能感到他们默默地骂我神经病。
在老爸的食谱里,肉食是永远的奢侈品,我偶尔也会埋怨:“老单,你儿子在长身体,这样吃下去会营养不良的!”每当这时候,我的下一顿餐点就会在香蕉和苹果的身旁,躺着一只孤独的虾,老爸还会补充一句说:“我对你多好,吃吧,高蛋白。”
黑线从我身后纵身而起,欲哭无泪的我实在是无能为力了。可就是这样,老爸不仅没能把我减成白衣少年,而且我的体重一直固执地一斤都不曾减少。老爸强烈怀疑我在作弊,正准备下个月对我进行更加魔鬼的减肥计划的时候,我万分不应景地在课堂上晕倒了,据同桌说我晕倒的前一刻就说了一个字——“饿”。
恢复知觉的时候,我是躺在校医室里的,一个胖子在旁边哭得死去活来,热气一股股袭来,隐隐约约听到“其实老爸并不是想要你减肥,只是你从小一直都没离开过我身边,我无法习惯你离我那么远,却又不能死皮赖脸非跟你住一起,才找了个借口。”我一下子感动得说不出话,正想睁开眼的时候,突然又听见一句,“但是像你这样胖下去,全天下真的没人要你啊”,就再也不想睁开眼了。
好在,在那以后老爸再也不提“减肥”二字了,甚至中饭晚饭都让我自己找地儿解决,随意发挥。有一次,老爸真的给我看过他年轻时候的黑白照片,健壮的身材穿着衬衣,仿佛背后散发着光芒一般的英俊。这一次,他夸耀自己的时候,我认真地看着他,嘴角上扬着,感到幸福重重包围。我要的很少,自由、尊重、平等就已足够。
代沟是一种会传染给每一代人的病毒,仿佛一道围墙平地而起,挡在父母与子女这种最亲密的关系中间。没有足够的体谅、宽容、理解,家便成为了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
父母经常教育我们的话叫“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而我们的内心也有一个“别人家的父母”,他们开明、轻松,符合我们心中对于父母的一切想象。
事实却是,父母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把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强硬地嫁接在我们身上。你倾倒了城池来博我这平顺一生的喜,你拱手了河山来讨我这琐碎岁月的欢,而我们压力倍增,不敢叫你失望。
父母对我们,我们对父母,都经常纠结于找不到一种合适、恰当的相处方式。
没有人能选择父母,实际上,当我们一出生,父母也同样没法选择子女。父母与子女间一代一代上演的种种“爱恨情仇”,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太爱。
我和老妈的“隐私谍战剧”
文/李其威
高一那阵子,班上刮起了一阵“交笔友”的热潮。文艺的语文老师觉得我们每天上网聊天太肤浅,我们也有一些小情绪想要抒发,一拍即合之下,大家都正儿八经地写起信来。
我家的信箱里,除了订阅的报纸,很少有信。自打开始交笔友之后,我的书信往来变得越来越多。精明的老妈每次都探着脑袋问我,到底在跟谁写信啊?其实我明白,她就是想问我有没有谈恋爱。那个时候,我跟一个女生来往密切。其实我们俩真是“纯聊”的关系,她失恋了,我便陪吃陪喝罢了。偶然一次,身为我老妈闺蜜的班主任撞见我等着那小闺蜜一起回家,立马就告诉了老妈。
对于老妈的不信任,我暗自赌了一口气,对于她怀疑的东西丝毫不回避,不仅继续频繁地与我的笔友通信,小闺蜜叫我陪她散心也从不拒绝。
直到某天,我拆信的时候觉得有点不太对劲。于是第二天,就特地留意着老妈的一举一动,我亲眼目睹了她是如何毫不破损地拆开我的信,看完内容后又恢复原状放回信箱的。那技术,简直是专业级的。
高一下的期中考试,我瞎猫碰上死耗子进了前十名,老妈为了奖励我,将一部高端手机相送(以前考得好也没有这样的奖励)。我为此兴奋了好几天但也觉得奇怪。我去上学的时候,老妈总是会不断确定我的方位,偶尔我偷偷跟朋友去玩,撒谎说在学校自习,老妈便立马能够将我识破,火眼金睛。后来,懂行的同学告知,我的手机装有GPS定位系统,没想到这份大礼竟然是一个巨大的阴谋!我求教百度大神学习半天之后,将我的定位显示调整为“始终显示在学校”,然后……你们懂的!
平静地过了些日子后,某天我又跟老妈因为晚归的事儿吵了起来,她竟然用我日记里的一件事讽刺了我。瞬间,我又明白了一个事实:手机不管用,她已经把魔爪伸向了我的日记!我做了一个实验,把一根头发夹在日记本的一角,然后像往常一样把日记本放回抽屉里。果然,当我第三天晚上去查看的时候,头发不见了。从此,我只能忍痛丢掉日记本这块阵地。
我开始频繁地使用电脑,在QQ上直接把内心的愤懑都宣泄出去。尽管老妈是个电脑盲,但为了探听我的情报,她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学会了如何使用QQ,搜索我的博客,最后她关注了我的人人网主页……想到这一路走来,老妈为了窥视我的隐私而做出的一切“努力”,我只能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曾有大人物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可我真的斗累了,战斗中的女人所表现出的实力和恒心,实在令人佩服。只是跟如此亲近的人因为信任而起的战斗,也着实让我畏惧。
你不懂我的风花雪月
文/李伟松
“我看到花朵的惊慌。”在一晃一晃的阳光里,当我捧着书,苦笑着告诉你的时候,你低着头离开,你脸红。我看着你落寞的背影,突然有些失落,原来许多年过去,我们仍旧不能彼此了解。
现在,我想提笔写写你,我的父亲。我知道你不会看,你不屑看我写出来的所有故事,一如多年前的初中,当我捧着第一篇登上校报的文字兴高采烈地跑去找你的时候,你连看都没看,便劈头盖脸地骂了我一顿,你说我没出息,不务正业。那时我英语考试得了59分,你耿耿于怀了许多天。为此,我沉默了三年。
我如愿考上你所期望的高中,在升学宴上你喝得满脸通红,笑呵呵地递出一支又一支烟,露出灰黄的牙齿,与众人笑,大口大口地吃肉喝酒,我知道这便是你所理解的生活与幸福,可惜你从未知道那不是我想要的。后来,你放我自由。
我们在文理分科那天大吵了一架,你让我学理,将来好传承你医生的衣钵,而我却执意学文。我猜想你怎么也不会想到,高中这短短的一年里我瞒着你成长到了何种地步,我偷偷做了校文学社的部长,把活动搞得风生水起,语文老师把我捧在手上,坚定地支持我学文。你看着我不容置疑的眼神,无奈笑笑,扔下句“随你去吧”转身便走。看着你离开的背影,我重重地舒了一口气。第一次,我看到生活在自己的手上萌芽。
分科之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试,我因为数学和英语偏科,考了全班倒数,出乎意料地你竟没有数落我。那个夜晚我与你面对面而坐,发觉你鬓角日益花白,似是短短几年,便将你当年的锐气消磨殆尽,才恍惚发觉我日渐长大的同时,你也日渐衰老。
你点燃一支烟,问我要不要,我摇摇头,你笑,你说文人应该抽点烟喝点酒。你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自己选择的路就要努力走好。后来,我缩在被窝里小心翼翼地哭,因为害怕被你听到。
就在那一个冬天,我如愿进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赛去了上海,回来之后地方媒体纷纷进行报道,一时间报纸上全是我的身影。我凭此加入了市里的作家协会,成为了年龄最小的会员,开始结识各式各样有趣的前辈。你并无太多高兴,一如往常那样不喜不悲,你没有看报纸上我的报道,只是当来看病的街坊夸起我时,笑着递过去一支烟。 在那个惨白的冬天里,我自己选择的生活,终于盛开出缤纷夺目的色彩,成为了冬风凛冽中一枝独秀的梅花,而那个沉默多年的孩子,孤独地用文字在夜里构建自己城堡的孩子,也终于开始了鸣叫。
上大学后我把自己的头发染成了紫色,为杂志写小说,受邀参加各类文学的活动,放假回家坐前辈的车去他家花园赏花喝茶。你依旧难以理解其中的意义,仍然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只是对我再也不加干涉,任由我如野草般自由地生长。
直至我生病,需请假回家休养。我身体里长了一粒石头,每当它走动的时候便疼痛不已,你告诉我那是结石,需长期调理。当我捧书坐在阳光里的时候,你突然问我看到了什么,我恍惚念出了书里的一句话,我说,我看到了花朵的惊慌。你突然一下就脸红了,淡淡地说:“少熬夜,多喝水。”
我眼睛突然就酸了,才发现原来你是那么地爱我,而我又是那么地爱你,我的父亲。哪怕是你不懂我的风花雪月,我不懂你的简单朴实。
父母的爱也是有前提的
文/马宁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不够准确,准确地说还应该加上“长相”。
哥哥皮肤白白的,眼睛大大的,睫毛长长的,是村里著名的小帅哥,嘴又甜,逢人便笑眯眯地打招呼,所以,他一直都是家里的小太阳;而我,又黑又干,就像是个猴子,能不和人说话尽量不和人说话,自然只能是他的卫星。
每次哥哥写作业都喜欢把头垂得很低,和作业本隔得非常的近,妈妈就会很心疼地喊他别写了,宁可学习差都不能把眼睛给写坏了;只要我偷懒不写作业,妈妈必定会说我不好好学习今后没有出路。
从我记事起,哥哥基本上就没有做过家务,而我则被当个小二使。有一次我俩一起看“七龙珠”,正在孙悟空大战比克大魔王的关键时刻,妈妈因为烧汤需要小葱就叫我去地里拔几株,我口里虽然答应着但是屁股却一直没有离开板凳。妈妈连催了几遍我都没有行动,她急了,过来就给我一巴掌。
我顿时哭了出来,哥哥立刻跑到妈妈身边,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别生气,我去帮你拔吧。”妈妈看着哥哥,甜甜地笑了,然后对我说:“你看你,就是不如你哥哥懂事。”那一刻,我是千般委屈万般不解,为什么平常做事的都是我,我就这么一次动作慢了就被批评为不懂事,而哥哥什么都不做,却那么讨人喜欢?
晚上起来上厕所,经过父母的房间,听见妈妈说:“哎,老二嘴那么笨,长得也寒碜,还不勤快点,今后可怎么办啊?”爸爸说:“没事,老大不是挺好的吗?”妈妈说:“是啊,还好有老大在。”
“还好有老大在。”这句话深深地刺伤了我,一样的血缘,为什么却是不一样的亲情?难道就因为我不会说话,长得不够好看,所以就该碗翰见?
自此,原本就不爱和人说话的我更加沉默了,不得不和人说话时我都埋着头完全不敢和人正视。
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没有和任何人商量,一个人填好了所有志愿—全部是离家很远的学校。报道那天,父母送我去火车站,一路上似乎是想说什么但终究什么都没有说。
火车启动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感觉心里一阵前所未有的轻松,我终于可以摆脱长久以来的不公平待遇,重拾生活的自信。身后的父母越来越远,远得来逐渐看不见,我相信,他们对我的影响,有朝一日也会这样消失于无形的。
我是一件打湿了水的小棉袄
文/李姝
都说女儿是母亲的贴心小棉袄,我觉得我就是一件打湿了水的小棉袄——脱,了吧,冷;不脱吧,湿漉漉的又不舒服。
目前,我和我娘亲的关系就是这样的拧巴。
她不是居委会大妈,胜似居委会大妈,那种事无巨细的关心,让我不寒而栗,大到我的高考志愿,小到今天有没有吃三种水果,都要一一审核。
她是央视那几个著名养生类节目的忠实观众,久而久之,便把自己定位为全家人的饮食标准首席鉴定师。肥肠胆固醇太高,不能吃:油炸食品热量太高,不能吃;卤莱亚硝酸盐超标,不能吃;“晚上吃姜,如吃砒霜”,所以晚上就连姜汁可乐都不能喝…照这个标准下来,我基本上就没有自己爱吃的东西了,还好我住校,平常想吃什么都可以在学校后门的堕落街解决。每个周末回家,与其说是给我改善伙食,不如说是去熟悉老年人的饮食结构。
其实,饮食这一块我还能理解,我自己也知道麻辣油腻的吃太多容易对肠胃造成负担,但是,在情感上、思想上,甚至行为意志上她也要干涉,那就委实让人难以接受。
我真心地觉得,她不去FBI任职都可惜了,不仅善于发现蛛丝马迹,还善于诱供。我只要在言谈之间稍微流露出对某个男同学的欣赏,她便会非常曲线救国的来打听“那个谁”,而且,必定会在数日之后摆出一副漫不经心的姿态佯装在不经意间提起“那个谁”。彼时,我早已忘却“那个谁”到底是谁。
高中那会儿,我其实是文科好理科差,但是数学系毕业的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坚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我选择了理科。后来,每次学期末面对那惨不忍睹的排名她都会说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她并没有强迫我。
诚然,她是没有强迫我,她只是每天都在我身边转悠,采用同一音频同一句式不断地重复同样的话语,总之就一个宗旨——学理科好。在这样润物细无声的心理攻势之下,我除了顺从还能干嘛?
这是她一贯的做派,明明知道我心不甘情不愿,却还得要我伪装出一幅欢天喜地接受的模样,只差高呼“谢主隆恩”。
最受不了的是她悄无声息的出现,突如其来的检查。比如我晚上在卧室里学习,她也不敲门就直接闯进来,端着一个果盘,借着未给我送水果的名义检查我有没有在看闲书——在她心目中,任何对高考没有帮助的书都是闲书。
从理智上我能理解她的动机,从情感上不能接受她的行为。一个人要想对另一个人好,那须得是采用对方喜欢的方式才行,否则,你自以为是的好于对方而言就是烦恼、累赘与打扰。
这就像是一件旧衣服,你觉得合身而熨帖,恰似皮肤一般,换了别人很可能就捉襟见肘。 我在成长,你一直都在麻将桌上
文/林格
几乎每个小孩都被世界上阴险的大人们问过同一个问题——“爸爸好还是妈妈好”,遇上机灵的小孩,眼珠一转便会甜甜地回答:“各有各的好”而我则会一脸严肃地告诉他们:“爸爸好。”问这个问题的人只能尴尬地瞅瞅我妈那张早就无所谓的脸。
我从小就不给我妈面子,倒不是因为她待我多像后妈,而是跟我爸相比她真的是一个太普通的家长了。她像所有父母一样希望我成为一个成功的普通人:好好学习,考一所差不多的学校,努力工作挣差不多够用的工资,安分守己嫁个差不多的人家。每当我有一些惊世骇俗的奇思妙想,我妈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恐惧,一边戳我的脑袋一边说“为哈你就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
我妈总希望我能成为她的金字招牌,力捧她成为麻将妇女八卦会上灿烂夺目的主角。“我女儿又不小心考了一个第一名呢。”话音刚落,羡慕的眼光和啧啧的称赞像春雨—样撒在我妈身上,让她心底的虚荣心又窜高了一寸。“我女儿现在在北京实习呢,那可是天天跟名人打交道。”此话一出,身边的妇女们都恨不得为我妈起身鼓掌,大肆褒奖她教导有方。
我妈日以继夜地做着望女成凤的美梦,但却忽略了最基础的一点,当我平时最需要家长帮助的时候,她都献身在麻将的事业上。小时候,爸爸风雨无阻地骑自行车带我去市区里的新华书店看书,而我妈则风雨无阻地去打麻将:初中时,爸爸为了辅导我每况愈下的物理不惜下班后独自苦心钻研,而我妈则埋头研究新的麻将打法:高中时,爸爸像超级奶爸一样穿梭在农贸市场,为我精心烹制营养餐,而我妈依旧穿梭在各个麻将室里醉生梦死。
就连说到“龙生龙,凤生凤”这个严肃的基因遗传问题。我妈也总爱强词夺理,我考得好便是“遗传了我的聪明劲儿”,考砸的时候便全归功于“你爸那反应慢半拍的基因”。淡定的老爸为我全心全意地付出,低调地做^,并且觉得“养儿防老”是最自私的观点,既然造就了一个生命,就应该全心全力地负责到底,功利性太强的目的总是适得其反。
经过将近二十年的生活经历,我养成了“凡事必先汇报老爸”的传统,因为我总能从他那里得到支持和理解。而我妈则让我碰壁碰得伤痕累累,要么是观念不合地大吵大嚷,要么是无精打采地敷衍,跟她交流简直是自寻负能量。渐渐地,我妈离我的核心生活越来越远:我身上穿的衣服是她从未见过的,我谈论的话题是她更加难以理解的,我规划的未来是缺少她的身影的。
终于有一天,我妈一反常态地坐在我身旁,一本正经地说:“以后多跟妈妈聊聊天,我想多了解点你的事情。”原来是我妈亲眼目睹一个“麻友”不舍昼夜地奋斗在麻将桌上,女儿来缠着她回家,她却反手甩了女儿一个响亮的巴掌。那个巴掌让整个嘈杂的麻将室都安静了下来,也让我妈的心凉了半截。
从那以后,虽然我妈依旧搞不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母亲,但是她十分明白自己不能成为那样的母亲。我妈自信满满地说,再过十年当别人再问起我“爸爸好还是妈妈好”时,我的答案一定会变成“两个人一样好”。
你是我年轻时代的梦
文/单飞
“小飞,又在偷吃什么?”“我饿。”“别给你的贪婪找借口,马上给我去看书!”这样的对话几乎每一天都能在我家听见,在咆哮的是我爸,也是我在这个世界唯一的亲人,但是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像你这样胖下去,全天下没人要你。”
老爸跟我吹嘘,说他年轻时是个风度偏偏的白衣少年,360°无死角地符合高白瘦的标准,即使披块破抹布那也是好看的。可如今,他的体重已经是我的两倍,他却从不介意,只盯着我身上少数负隅顽抗的脂肪,因为我有责任延续他年轻时代的风光,高白瘦是他的终生梦想却要我替他完成。每当这个时候,成不了白衣少年的我只能瞬间变身翻着白眼的少年。
减肥和梦想,是我们爷俩最永恒却也最伤感情的话题。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用他的梦想削减自己的身材,也真诚地认为我一点不胖,只是感觉教室座椅有点挤而已。但是我爸不这样想,走在大街上,有人多看了我一眼,他便会加快脚步,感觉街上的每一个瘦子都是一道锋利的闪电,劈得我们爷俩外焦里嫩。
即使在我考上大学以后,老爸也还是丝毫不放松对我的管控,他直接把房子租到了学校附近,美其名曰“离得近,有个照应”,其实真实目的是监督我减肥。出租屋的冰箱里,没有薯片没有冰激凌没有任何零食,每天早晨还得有晨跑计划,老爸口中的早晨6点对我来说是凌晨6点——恶魔般的起床时间。然后,我就得裹着保鲜膜绕着本来就不大的学校操场跑圈圈,每次遇到食堂的工作人员去上班,都仿佛能感到他们默默地骂我神经病。
在老爸的食谱里,肉食是永远的奢侈品,我偶尔也会埋怨:“老单,你儿子在长身体,这样吃下去会营养不良的!”每当这时候,我的下一顿餐点就会在香蕉和苹果的身旁,躺着一只孤独的虾,老爸还会补充一句说:“我对你多好,吃吧,高蛋白。”
黑线从我身后纵身而起,欲哭无泪的我实在是无能为力了。可就是这样,老爸不仅没能把我减成白衣少年,而且我的体重一直固执地一斤都不曾减少。老爸强烈怀疑我在作弊,正准备下个月对我进行更加魔鬼的减肥计划的时候,我万分不应景地在课堂上晕倒了,据同桌说我晕倒的前一刻就说了一个字——“饿”。
恢复知觉的时候,我是躺在校医室里的,一个胖子在旁边哭得死去活来,热气一股股袭来,隐隐约约听到“其实老爸并不是想要你减肥,只是你从小一直都没离开过我身边,我无法习惯你离我那么远,却又不能死皮赖脸非跟你住一起,才找了个借口。”我一下子感动得说不出话,正想睁开眼的时候,突然又听见一句,“但是像你这样胖下去,全天下真的没人要你啊”,就再也不想睁开眼了。
好在,在那以后老爸再也不提“减肥”二字了,甚至中饭晚饭都让我自己找地儿解决,随意发挥。有一次,老爸真的给我看过他年轻时候的黑白照片,健壮的身材穿着衬衣,仿佛背后散发着光芒一般的英俊。这一次,他夸耀自己的时候,我认真地看着他,嘴角上扬着,感到幸福重重包围。我要的很少,自由、尊重、平等就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