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新课程改革已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最为重要的关键点。新课程改革主要以德育为核心,争取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初中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阶段,而思想道德课程教学是培养初中生品德的途径之一。在思想道德课堂中沟通是课堂中教学方式。本文依据笔者所在的学校为案例,了解当前初中思想道德堂课中教学沟通的现状。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思想道德课堂 沟通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78-02
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学者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尤其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往。初中生正是出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青春期逆反心理,引起各种心理发展上的各种行为方式,思想道德就是以此为基础设置的一门课程。
通过对笔者所在的学校进行问卷调查以及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来分析当前沟通现状。在课堂沟通中,教师想做的行为以及做的行为是不可预测的,因此,笔者在教师、学生、学生之间进行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以教师为导向的沟通
教师为导向的沟通是初中思想道德课堂上最为普遍、最为主要的沟通方式,笔者通过对本校10名思想道德教师进行观察分析,从教师不同类型的问题、学生不同性别的回答次数。从这两方面分析能够对教师为导向的沟通方式做一个深层细致的了解。
1.教师不同类型的问题分析
结合思想道德课堂上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实际把教师
在课堂上的问题可大致分为;一是“读”;二是“为什么“;三是“什么”;四是“选择答案”;五是“自我参与”;六是“深入问题”。可以看出,上述的(一)、(三)、(四)基本上是通过一问一答方式就可以完成,学生基本上都可以轻易的解决,师生之间也不用对问题进一步沟通;其他另三个则是过程、参与、深入问题,是需要通过学生经过分析探讨后才能得出答案。这些问题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此类问题的看法观点,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学生。
2.学生不同性别的回答次数
在这一部分的观察中,学生在“读”的机会上,性别比例基本上是持平的,其他的可以根据下表详细说明。
根据上表我们不难发现,探究性问题的回答上男生占有比较大的优势,教师也倾向男同学来回答这一类问题,而一问一答的方式女声回答的机会就稍微多一点,从男女回答的比例来看,他们的回答机会是不均等的。初中时期的男生开始思想活跃,表现意识强,而女生在发育期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自卑倾向以及锁闭行为,因此,教师应该加以注意地对女生进行交流沟通。
二、以学生为导向的沟通
思想道德课堂主要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教师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这样就不仅能够培养其质疑的态度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得教师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师能够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1.学生提问的次数
在笔者15节思想道德课堂中观察发现,学生提问的次数在每节课上平均3.5次,有6节课学生没有提问。学生在进行提问前几乎都是教师点名后学生才进行提问,很少有学生主动提问。在课堂中,学生没有习惯对这一思想道德课程进行提问,学生向来都是倾听者;教师也没有机会给学生提问,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意识还不高。
2.教师对学生提问的评价
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教师的评价是尤为重要的,按照下表来看,大多数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肯定的表达,但是还是有很大的比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忽略、对象转移、自寻答案。教师对学生提问不会采取否定的表达,教师还是很尊重学生的提出问题,即使这些问题肤浅和稍显幼稚。但从下表也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提问还不够足够的重视,帮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欠缺的。
教师对学生提问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假如教师让学生进行提问后没有采取正确的提问评价,学生就会采取沉默的方式对待,这不仅挫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也难以使教师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意图,这间接地拉开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三、学生之间的沟通
思想道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胡锦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存在着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沟通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更易拉近距离。其中包括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
在10节初中思想道德中学生之间的沟通来分析。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把学生合理分配,其中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沟通共有14次;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有2次,基本上是学生在讲台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次数为1次,以小组间的辩论出现。按照上面的几种学生之间不同类型的次数来分析,学生之间的沟通次数明显少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个体与个体主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沟通,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相较于个体与个体之间少。当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后基本上都是把交流的结果与教师交流汇报,其他的汇报形式少之又少。笔者归其原因认为,思想道德课堂中这以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当前的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太多,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少。其外,学生一直是以倾听者的身份在思想道德课堂中存在,让他们主动与别人交流的参与意识不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沟通现状调查分析认为,当前在此课堂上的沟通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初中思想道德课的教师均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是在沟通上还是欠缺一定的经验;二是教师还是能够较为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沟通的数量与质量就会出现不均;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主要以教师导向为主,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参考文献:
[1] 任慧敏.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1(1):102-103
[2] 王武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沟通的策略[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5): 87-87
[3] 郭萍倩.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沟通现状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D]. 新疆师范大学, 2009061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思想道德课堂 沟通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78-02
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学者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尤其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往。初中生正是出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青春期逆反心理,引起各种心理发展上的各种行为方式,思想道德就是以此为基础设置的一门课程。
通过对笔者所在的学校进行问卷调查以及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来分析当前沟通现状。在课堂沟通中,教师想做的行为以及做的行为是不可预测的,因此,笔者在教师、学生、学生之间进行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以教师为导向的沟通
教师为导向的沟通是初中思想道德课堂上最为普遍、最为主要的沟通方式,笔者通过对本校10名思想道德教师进行观察分析,从教师不同类型的问题、学生不同性别的回答次数。从这两方面分析能够对教师为导向的沟通方式做一个深层细致的了解。
1.教师不同类型的问题分析
结合思想道德课堂上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实际把教师
在课堂上的问题可大致分为;一是“读”;二是“为什么“;三是“什么”;四是“选择答案”;五是“自我参与”;六是“深入问题”。可以看出,上述的(一)、(三)、(四)基本上是通过一问一答方式就可以完成,学生基本上都可以轻易的解决,师生之间也不用对问题进一步沟通;其他另三个则是过程、参与、深入问题,是需要通过学生经过分析探讨后才能得出答案。这些问题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此类问题的看法观点,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学生。
2.学生不同性别的回答次数
在这一部分的观察中,学生在“读”的机会上,性别比例基本上是持平的,其他的可以根据下表详细说明。
根据上表我们不难发现,探究性问题的回答上男生占有比较大的优势,教师也倾向男同学来回答这一类问题,而一问一答的方式女声回答的机会就稍微多一点,从男女回答的比例来看,他们的回答机会是不均等的。初中时期的男生开始思想活跃,表现意识强,而女生在发育期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自卑倾向以及锁闭行为,因此,教师应该加以注意地对女生进行交流沟通。
二、以学生为导向的沟通
思想道德课堂主要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教师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这样就不仅能够培养其质疑的态度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得教师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师能够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1.学生提问的次数
在笔者15节思想道德课堂中观察发现,学生提问的次数在每节课上平均3.5次,有6节课学生没有提问。学生在进行提问前几乎都是教师点名后学生才进行提问,很少有学生主动提问。在课堂中,学生没有习惯对这一思想道德课程进行提问,学生向来都是倾听者;教师也没有机会给学生提问,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意识还不高。
2.教师对学生提问的评价
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教师的评价是尤为重要的,按照下表来看,大多数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肯定的表达,但是还是有很大的比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忽略、对象转移、自寻答案。教师对学生提问不会采取否定的表达,教师还是很尊重学生的提出问题,即使这些问题肤浅和稍显幼稚。但从下表也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提问还不够足够的重视,帮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欠缺的。
教师对学生提问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假如教师让学生进行提问后没有采取正确的提问评价,学生就会采取沉默的方式对待,这不仅挫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也难以使教师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意图,这间接地拉开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三、学生之间的沟通
思想道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胡锦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存在着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沟通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更易拉近距离。其中包括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
在10节初中思想道德中学生之间的沟通来分析。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把学生合理分配,其中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沟通共有14次;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有2次,基本上是学生在讲台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次数为1次,以小组间的辩论出现。按照上面的几种学生之间不同类型的次数来分析,学生之间的沟通次数明显少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个体与个体主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沟通,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相较于个体与个体之间少。当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后基本上都是把交流的结果与教师交流汇报,其他的汇报形式少之又少。笔者归其原因认为,思想道德课堂中这以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当前的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太多,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少。其外,学生一直是以倾听者的身份在思想道德课堂中存在,让他们主动与别人交流的参与意识不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沟通现状调查分析认为,当前在此课堂上的沟通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初中思想道德课的教师均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是在沟通上还是欠缺一定的经验;二是教师还是能够较为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沟通的数量与质量就会出现不均;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主要以教师导向为主,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参考文献:
[1] 任慧敏.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1(1):102-103
[2] 王武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沟通的策略[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5): 87-87
[3] 郭萍倩.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沟通现状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D]. 新疆师范大学, 2009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