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渴望》开始,中国家庭伦理剧从无类型意识,到有类型意识,再到类型成熟,是产业化、艺术化等多重因素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类型剧要处理好资本诉求与艺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商业价值的同时追求类型突破,避免模式化、同质化和庸俗化。另一方面,对类型剧的审美疲劳已成事实,观众已经厌烦不断重复的故事结构、叙事技巧和人物配置等,向内寻求类型突破势在必行①。回顾近年热播的家庭伦理剧,如《孝子》、《咱爸咱妈》、《牵手》、《金婚》、《王贵与安娜》、等,都是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百姓日常的家庭生活、情感世界和伦理道德等展开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