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半路返航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iaocang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挣扎着从床上坐起,揉了揉哭了大半夜的眼睛,阳光斜射进来,入目一片刺眼的光亮。室友们都去上课了,而我心中“做什么都沒有意义”的观念始终挥之不去,早上无论如何都没有动力起身。
  手机振动,一条来自闺密的短信:你不是。让我本就昏沉的大脑陷入思考:什么叫“我不是”?而后,终于在头痛欲裂中摸清缘由,原来是在答复我凌晨时更新的签名。
  “人人生而不同,而我就是最底层的一类。资质如此,无能为力。”昨晚,在知晓成绩后我大受打击,以至于万念俱灰,认定自己是一个什么都做不好的窝囊废,于是将这种“发现”变成文字告知众人。
  有知情人回复:“不就是一个教师资格证吗?至于吗?”我不知如何作答,回答“是嘛”,好似真的是在别人眼中芝麻绿豆大点儿的事,在我这里就上升到了人生的高度;别人一笑而过的一点挫折,我都会有排山倒海的难过,也免不了被他们似讽非讽地说一句“矫情”。
  是誰说做任何事情最怕认真,没有得到想要的,就说自己没有足够用心,还未开始就已经找好了台阶。可是,我为了不给自己留有余地,用上了我全部的脑力,同时也身体力行,在考前的一个月里没日没夜,白天在图书馆翻过一页页书,晚上拿着手机在微弱的光亮中刷着题库,一直坚持到进考场的前一秒。我深知我足够认真,也足够努力,然而事实却是我没有一次通过,而两个和我一起参加考试、我认为没有我复习得好的室友却通过了。
  这种情况不知道是第几次了,我都是在以为能够成功的情况下遭遇晴天霹雳,这让我不得不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是智力,有时甚至觉得低人一等。一个月前的第二学位考试,我小心翼翼地解答每一道题,把背诵的知识在试卷上写得密密麻麻,自认为考70分是没有问题的。可结果是四科只过了一科,而平时看起来并不怎么努力学习的室友却全部通过了。
  后来,我接到一堆又一堆的安慰,“你不是考试型的人才”“你可能思想观念不太主流,分析题得分太少”“可能恰巧考到你不擅长的题型了”……我知道她们是不想让我就此失去信心,不想让我消极情绪持续太久。可我本就心思敏感,偏爱分析和推测,有时甚至会无中生有,这种铁定的事情,我又如何能不联想到自身问题。
  又一次在踏着星光回寝室的途中,我看着面前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生出一种绝望,我是有多差劲儿,以至于连考研的想法都不敢有。“有时候想,也许我不该把目标定得那么高,如果真的能力有限,就不该去追求太美好的人生,也不用遭受一次次的打击。”室友睁大眼睛看着我,像是疑惑一向正能量从不懈怠的我竟会说出这种话,“如果把目标放低一点,那么将来能得到的只会更差。”是啊,纵使我一向自诩思想觉悟高人一度,看书写文将意识剖析,但对这句话是不容置辩。
  我和室友相对无言地走回寝室,彼此都心照不宣地想着各自的未来。我又重新看了看这个教师资格证高分通过的人,我和她,是不是真的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曾经浩瀚的梦想,在一次次未能达到的目标面前变得越来越渺小,不得已一次次退而求其次,把姿态放得越来越低,以为一直努力就可以所向披靡的坚定信念,在现实面前溃不成军,慢慢认清自己的平凡,也慢慢接受所处的位置。有人说,人的一生会经历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有些事情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到的时候;三是知道有些事情无论如何都做不到,却还是一直坚持的时候。我想,我即使还未经历过人生的大风大浪,感悟何为成长,却已不知何时被一双手推到了人生的第三阶段:知道有些事情做不到,却还在一直坚持。
  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标题为《不是努力没有用,而是你把努力看得太重》。让我仿佛一下豁然开朗,也许一开始就不该把“我好好复习就能通过”的观念灌输在自己脑中,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意外与巧合,怎么可能事事都按常理来。仔细想来,我也确实有些疏漏,有些题目,是确实没记得太熟。
  来年正值毕业,所以室友试探性地问我:“明年还打不打算再考教师资格证?”我很坚定地点点头,同时把签名换成了一句很俗的话: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一定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还有很多愿望没有实现,还有很多喜悦没有品尝,这一生,纵使真的资质有限,也有天道酬勤可以去信奉。
  最想要到达的地方,即使永远无法抵达,也不该半路返航。
  (作者系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2014级学生)
其他文献
车一路向南疾驰,坐在最前排的姐姐好奇地问:“江西美吗?江西人是不是如电视上所描述的那样矮小健壮,笑起来两只眼睛俨然眯成一条细缝?”  对那片即将涉足的赣北之地,我们深寄一片好奇。雅然天韵的瓷都王国  烟雨蒙蒙的景德镇,颇有几分江南韵调。春意浓浓的四月里,步入这块并不算大的华东小城,穷尽眼眸的是遍布四方的瓷器,水池里平躺着一顶莲花陶瓷灯,路旁葱郁树荫中掩映着一排排陶瓷状的路灯,亭台楼阁皆被陶瓷,这独
天气难得的好,天空是湛蓝湛蓝的,云一抹一抹的白,比夜里的星辰还美。我站在露天的阳台上,仿佛被吸引到了另一个世界。12岁的我背上书包走出校园,然后在路过的第一个路口转个弯,来到红桥书店的门前。  灵叔坐在店门口,招呼我进去。  我看着他笑出皱纹的眼睛,喉咙梗塞着卡出“灵叔”两个字。  他却没有像往常一样应我:“哎,丫头!”  1  红桥书店的店主在找一个万里挑一的灵魂,没人知道店主的来历,也没人相信
一天清晨,纽约街头出现了一块小黑板,有人在上面写下了4个单词:“Write your biggest regret.”——写下你最遗憾的事,然后悄悄离去。  这是一个名叫札斯洛的女士策划的一次实验。她相信,纽约汇聚了全世界的人,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职业、种族和阶层,却一定有一样东西是相同的。  札斯洛在黑板的左下角放了一个粉笔盒,每一个路过的人都可以在黑板上留下他们人生的痕迹。短短一句话,窥见了人生
开学第一天,老师让我们自我介绍,认识一下自己还不认识的人。我站起身四下打量,一只手温柔地从后面搭在我的肩上,转身一看,是个脸上布满皱纹,身材矮小的老太太正一脸灿烂地冲着我微笑。“你好啊,靓女,我叫罗斯,87岁,能拥抱你一下吗?”  我禁不住笑出声来了,很热情地回应:“当然没问题啦!”她立刻紧紧地拥抱了我一下。“你这么小、天真无邪的年龄就来上大学了?”我调侃道。她也开着玩笑回答:“我来这里还想找个丈
1965年,我住在澳大利亚达尔文港,我的丈夫在那里的澳洲空军服役。我们有六个孩子,最大的孩子不到九岁,最小的孩子才六个月,体重只有2.2千克。我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没时间出门与人交往,但是我订阅了一本《读者文摘》杂志,每一期都从封面看到封底。我从杂志上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鲜事,看杂志成了我生活唯一的消遣。  1965年的一期杂志上说,纽约正在召开世界博览会,读者能借此机会通过杂志结识笔友,我看到这个消息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长大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工程师安如德·沙曼,从小就对家乡污浊的空气深有体会。在印度,每年有62万人死于空气污染相关的疾病,这一数字在过去10年里增长了6倍。目前,新德里的机动车数量已经达到740万辆,且每天还在以1700辆的速度增长。这样污浊的空气,让安如德从小就对留在身上的“黑印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安如德工作后,在一次回到印度的旅行中,这个兴趣变成了一个点子:他发现
TOMS是美国一家著名的鞋履品牌公司,创立仅11年,他们生产的帆布鞋年销售量便达到700万双。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和TOMS总能令人耳目一新的营销方式密不可分。  美国设计师布雷克·麦考斯在一次前往阿根廷的旅程中,发现当地小朋友为了寻找清洁水源或上学,需要步行数千米,可是却没有鞋子保护双脚,于是他决定为当地人做点儿事。他从阿根廷当地传统布鞋中获得灵感,成立了TOMS公司。不过,如何打开产品
作为毕业典礼的演讲者,我本打算给你们讲一些大道理,比如“追寻你的梦想”“做你自己”。但我放弃了,因为我不知道你们的梦想是什么。所以,我还是给你们讲讲我自己学到的五个人生经验。二十几岁要敢于拼搏  在你没有生活负担时,在你收入微薄时,在你仍然“啃老”时,你就应该出去寻找机会了。  大学毕业后,我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麦迪逊市当一名电视新闻播音员。但是到了晚上,我看着墙上的大屏幕,心想:我是否能写出一些自
说到现代战争,你头脑中可能马上会浮现炮火连天、满眼瓦砾的战场画面。告诉你,这种画面OUT了,未来战争中,这样的画面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兵不血刃、一招制敌的精准“斩首”。水泥弹就是具有这样功能的未来战场撒手锏。  水泥弹是什么东西?难道是用水泥做的吗?它能爆炸吗?能用于作战吗?  水泥弹就是用水泥做的,不能爆炸,至于能不能用于作战,那还用说吗?  单看外形,水泥弹和普通炮弹几乎没有区别。常规钢铁
花13万美元。为在2012存活下来  如果你实在找不到诺亚方舟船票的贩售点,或许可以像比利时人帕特里克·杰利那样,花13万美元储备物资。修建碉堡。  帕特里克·杰利 深信2012世界末日必将到来,甚至还精确到会以火山爆发的形式到来。于是,为了躲过这一场灭绝人类的浩劫。帕特里克·杰利在南非购买了一个能够经受核弹爆炸的碉堡,同时在里面储备物资。  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准备快一年了,里面储备了食物、枪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