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磷中毒患者呼吸机治疗的气道护理及通气效果观察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D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中毒 气道护理 通气效果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46
  
  急性有机磷中毒病人多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呼吸衰竭是其主要死亡原因,而机械通气则是抢救此类病人的重要措施。所以尽早建立合理人工气道,选择正确通气方式,随时调节呼吸机参数,处理脑水肿,加强呼吸道管理,加强机械通气效果的监测,保证能量供应等综合护理方法至关重要。我科2005年1月~2008年6月抢救急性有机磷病人31例,除1例外其余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31例患者中男6例,女25例;年龄21~36岁;均为口服中毒。其中敌敌畏24例,乐果5例,甲基2例,服毒量20~200ml,就诊时间为服毒后20分钟~4小时,所有病例全血胆碱酯酶活力(实验室测定)<30%,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均符合急性呼吸衰竭标准[1]
  救治方法:常规洗胃、导泻、灌肠、大量补液利尿、清洁皮肤毛发,使用特殊解毒剂,糾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一旦出现呼吸衰竭,立即行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保证有效氧供给。我科采用EPrit型呼吸机,机械通气模式及呼吸机各参数根据病人情况随时调节。
  
  救治效果
  
  全部经口气管插管,其中8例改为气管切开,除1例敌敌畏中毒者由当地卫生院转入我科因服药量大时间过长,虽全力抢救,仍死于多功能脏器衰竭外,其余均痊愈出院。
  
  气道护理
  
  一般观察及护理:对所有病人均采用监护仪进行24小时连续监测BP、HR、R、SP0、ECG变化、定时测量体温,严密观察病人神志、口唇、皮肤、呼吸、尿量情况。自主呼吸频率的变化及有无人机对抗等,同时加强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正常呼吸的生理性保护功能,加之危重病人抵抗力下降,无疑增加了感染的几率,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认真执行“8步洗手法”,戴口罩,一次性吸痰管每次更换,吸痰盘每日更换2次,定时进行空气消毒,限制探视,防止医源性肺部感染。
  经口气管插管的固定:昏迷程度轻或意识清楚的病人,经口气管插管的耐受性差,不配合治疗。若导管固定不好,既会因导管的上下移动而滑出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又会因导管的活动导致与气管黏膜的摩擦增加而损伤黏膜。我们用一条35cm×2cm的胶布,从一端剪开32cm,未剪开的一端固定在一侧颊部,将气管插管靠向口腔的一侧,剪开的一端胶布以气管插管外露部分为中心,交叉固定在另一个颊部,同时要放置牙垫,防防止病人双齿咬合时夹闭气管插管,如病人耐受性差,可适当约束病人。
  气道充分湿化:充分进行气道湿化是气道护理中的重要环节。因阿托品的应用抑制了气管、支气管黏膜腺体的分泌,以及气管插管(切开)后吸入的气体失去了呼吸道的加湿作用,均导致了呼吸道干燥而形成痰痂。但呼吸道的湿化必须以全身不失水为前提,如果机体液体入量不足,即使呼吸道进行湿化,失水的组织而仍处于失水状态,因此,机械通气液入量保持在2500~3000ml[2]。我科所用的呼吸机为全自动化,本身带有加湿湿化器,可用蒸馏水100~200ml定时注入湿化器中,湿化器的温度控制在32~35度。同时选用生理盐水或灭菌注射用水气管内滴入5~10ml/小时。
  及时排痰:完成气道湿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痰液排出。在患者排痰功能健全时,应用气道湿化、祛痰药物的基础上,根据病情每2小时翻身、叩背1次。目的是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氧合功能,同时也可以改善皮肤血运,防止褥疮发生。当排痰功能丧失时,可通过听痰鸣音和观察呼吸机气道压的升高,用人工吸引的方式来清除,因为当病人出现气道压升高或咳嗽时,痰液往往积蓄较多,所以要及时吸引,以免影响通气弥散功能。对于大量分泌物积聚不易排出者也可考虑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来吸引。
  定时放松气囊:注意气囊充气要合适,一般充气量5~10ml,过多可引起气道损伤,过少则易引起误吸。气囊应每隔6~8小时放气5~10分钟,以解除局部黏膜压力,避免气管黏膜长时间受压引起溃疡或坏死。
  
  机械通气效果观察
  
  病人每分通气量的观察:调节通气量是保证有效机械通气的根本条件。一般成人[3]可用相对大的潮气量(8~10ml/kg体重)和较慢频率,以便使病人对呼吸困难的敏感性降低,微弱的自发呼吸消失,病人感觉舒适。同时呼吸频率变慢,吸:呼比的呼气时间延长,有利于CO2排出和静脉回流。护理上应仔细观察病人的反应,一般通气情况良好时,病人表现较为安静,自发呼吸抑制或与呼吸机同步较好,两侧肺呼吸音清晰、对称,BP、P频率平稳。反之,若通气不足,病人则表现烦躁、皮肤青紫或出汗、气促,与呼吸机不合拍,呼吸音减弱或不对称,或表现为血压上升和心率加快,严重者甚至发生心律失常。
  管道堵塞与气道压力 气道压力的高低决定于胸肺顺应性、气道通畅度及潮气量多少三个因素。当胸肺顺应性未受影响,潮气量正常时,气道压力过高常常预示管道不通畅或气道有痰堵塞。该组病人中2例出现次气道压力过高现象,1例因病人呕吐后有误吸现象,气管部分堵塞所致,经过清理呼吸道后,气道压恢复正常。1例病人为人机对抗,报告医生后给予病人肌注安定10mg,气道压恢复正常。良好的呼吸机治疗是以最低通气压力获得适当潮气量,同时以不影响循环功能为原则。气道压力一般维持在15~20cmH2O(成人)[4]。当体位改变或肺受压(机械性或血气胸)、而咳嗽或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时气道压力也明显增高,应根据情况迅速处理和调节,或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湿化过度:本组病人中有5例病人,在使用呼吸机初期出现湿化过度情况,通过减少气管滴入量,并调低湿化器的温度(从35℃调至27℃),4~6小时后病人痰量逐渐减少。一般情况下若病人无明显肺部及呼吸道感染情况,每2~3小时吸痰1次;但若频繁吸痰,间隔<1小时,且痰液稀薄,则湿化过度,需适当调节湿化量。根据气温情况24小时湿化量保证在400~600ml为宜。痰液的黏稠程度和引流通畅与否是衡量湿化情况的可靠指标,如果分泌物稀薄,能顺利通过吸引管,无结痂或黏液块咳出,说明湿化量正常;如果痰液过分稀薄,而且咳嗽频繁,需要经常吸引排痰,提示湿化过度,应酌情减少湿化量,晚间为保证病人有充分的睡眠休息,一般应减少湿化量。分泌物稠厚易积滞者,可在次晨加强湿化后而清除之。
  血气分析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监护:护理人员在监护机械呼吸效果时必须随时注意血气分析的结果,特别是注意PaCO2值可反映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情况。一般动脉血正常pH值为7.35~7.45,PaCO2为4.6~6.0kPa(35~45mmHg),PaO2为10.6~13.3kPa(80~100mmHg),当PaCO2>6kPa(45mmHg)常有通气不足,可发生高碳酸血症致呼吸性酸中毒;PaCO2<4.6kPa(35mmHg)则常有过度换气,尤其当<3.3kPa(25mmHg)时可产生严重的低碳酸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低碳酸血症可使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脑压降低,严重时可产生脑缺血,以及因呼吸性碱中毒而使血中游离钙离子减少而出现手足抽搐。
  其他问题:本组病人共发生报警装置失灵2例,1例病人是通气良好时,报警器发出假报警,另1例是病人通气不足时未报警,所以使用呼吸机时也不能完全依靠报警装置。此时对病人体征的观察很重要,包括SPO2、胸腹的起伏、末梢部位有无紫绀及心率、血压、尿量等,以判断病人的通气情况。
  作为急诊科护士,平常多熟悉呼吸机性能和工作原理,学会气道管理和常用参数的调节与观察,呼吸机使用效果观察以及各种故障的处理,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能。由于呼吸机是近年来在临床中应用的新型现代化仪器,如何正确使用呼吸机,加强气道护理,观察使用效果和防止并发症,提高呼吸机对挽救病人生命的作用,还需广大医护人员不断进行临床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2.
  2 王志红,周兰妹,主编.危重病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5:166-178.
  3 应明英,罗传兴.危重疾病的监测与治疗.成都:华西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31-45.
  4 孟凡民,张国生,许金生.心肺脑复苏.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242-279.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奎屯垦区居民口腔保健知识认知及行为情况,为今后开展社区口腔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奎屯垦区居民35—74岁,常住人口共933人,其中男465人,女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