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向教育,能化腐朽为神奇,美丽着师生的美丽!因为,正向教育“始终把学生当作成功者对待”,在欣赏学生中激励学生,在期待中让学生获得成功,在学生成长中教师与他们一起成长。皮格马利翁与罗森塔尔两位先贤功不可没。让我们走近他们:
古希腊神话说,一位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疯狂地爱上了一个少女雕塑,并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他持续的爱情追求和坚定不移的痴心终于感动了爱神。爱神给雕塑注入了生命,石头变成了活生生的美女,皮格马利翁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在不断的正面期望下、在坚定不移的信心中,石头也可以朝着希望的结果转化。
人们从这个神话故事中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感效应”,但对这一效应作出认真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因此又叫“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先生和他的助手做了一项实验:他们随机抽取了一所小学,在这所小学随机抽取了一些学生,然后把这些学生的名单交给校长和老师,并对他们说我们在作一项重要研究,通过我们的测试发现这些学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要求学校领导和老师严格保密,确保研究课题不受影响。罗森塔尔作为著名心理学家,深受校长和老师的尊重,对他的说法他们深信不疑。
仅仅是一个权威性的“谎言”,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并且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人们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老师对这个具有“权威性”的判断深信不疑,这个判断左右了老师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自觉不自觉地通过自己的语言、情感和行为传染给学生,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信任、鼓励、关注和期待,因此变的更加自信、自尊、自强,从而在各个方面得到快速进步。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信任他、期望他、教育他。
实际上,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又何尝不曾发生过,并且正在继续着这样的动人传奇呢?
当然,正向教育是需要教育智慧的,需要教师的艰辛付出,同样也是能够分享到成功的喜悦,收获后的甘甜。
班上的王姓同学,他父亲已经七十多岁,并且残疾,他却刚上初中二年级,父子年龄差距如此之大,令人诧异。原来,他父亲以前因家境贫寒,加上残疾,一直未能娶妻生子,十几年前,党的富民政策使他的家境逐渐殷实起来,就娶了一个小他40岁的智障女人结婚并生了他,可惜的是,他母亲在生他时,因难产,为保全他的生命而命归黄泉。
就是这样一个家境的学生,他对学习仍不思进取,把他年迈父亲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乱买玩具,上网吧,买零食吃,在学习上不愿花一分钱(午餐是学校免费提供的)。针对这种迷途的学生,我多次找他交流,其中的一次我是这样说的:“王同学,你的父亲之所以60多岁还要生你,是他对生命延续的执著,你的智障母亲为了你能安然降临人世而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是她牺牲了自己才保全了你,这该是多么崇高的生命绝唱,如果你母亲九泉有知,她的心也会滴血的。希望你从今以后能端正学习态度,珍爱自己来之不易的生命,发奋图强,尽最大努力,以优异的成绩铺就通往成功的道路,来报答父亲的深恩,告慰九泉之下母亲的亡灵,让母亲的生命真正地在你的身上得以延续!只要你能够改过自新,你一定是好样的……”
我的话尚未说完,该生已泣不成声,泪眼滂沱了。见此情景,我不失时机地说:“王同学,从你此时此刻的表现就说明你已认识到以前所作所为的错误,希望你能和以前的不好行为告别,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取得好的成绩,老师相信你,期待着你!”
之后,在他的父亲与教师的共同教育与期待中,王同学真的体悟到自己生命的来之不易,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进步很大,让人欣喜。
正如《如果早些懂得……》所说:“如果早些懂得,就不会消极低沉,不去积极向上;如果早些懂得,进取心源于远大的志向,就不会动力不足,迷失方向;如果早些懂得,学习是快乐而不是痛苦,就不会痛苦迷茫,看不清前行的方向”。
可见,教师如果能够在学生“迷途”之时给予及时而必要的搀扶与指点,运用正向教育的策略,就会成就一名学生的人生。
刘同学的智力很好,但因自尊心、自信心不足,而导致他思想波动很大,学习成绩不稳定。
一次,我选他代表班级参加校级古诗文大赛,他说:“老师,凭我的成绩,在班里还算可以,如果要与别的班级同学相比,可能就不一定算好的了,你还是让别的同学参加吧。”显然,他走向了自尊自信的反面,自轻自贱。我接过话茬,给他分析了形式,说出了他一系列的优势,帮助他树立了自信心、自尊心:“你的参赛并不仅仅代表个人,而是代表全班同学,相信你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努力,加上你古诗文很好的功底,你一定会为班级争得荣誉的。”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多次与他当语文教师的母亲提及此事,请她协助老师共同搞好这次比赛,他母亲不仅做到了,而且,专为他买了古文字典和辅导书。果然不出所料,通过他的刻苦努力,有了向目标奋进的自信和动力,他过关斩将,最终以全年级第二名的好成绩胜出,并代表学校参加了市里的比赛。
一位哲学家说过,自尊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心灵深处的伟大杠杆,如果有了它们,一个人就会无往而不胜。多么精辟的论断啊!刘同学的成功再次证明了这一真理。
张同学是班上乃至全年级的学习尖子,几乎每次考试都是前一、二名。有一次,即将期终考试了,偏偏在这时她的母亲生病住进了医院,而她的父亲又在外地打工,她只好请假到医院照料母亲,并担负起照顾上小学三年级的弟弟的任务。因此,在这次考试中,她的名次有所下降,得了年级第四名。此时,她内心很失落,面对此种情况,我对她说:张同学,这次的失利是因家庭特殊原因造成的,如果不是这一缘故,你一定会考得很好的,相信自己的实力,希望你在心里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通过以后的努力,把落后的名次提上去。
“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都是鲜花和掌声,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要笑对挫折,充满自信,并以此为动力,书写绚丽的人生风景。”这是我回复她写给我的邮件的赠言。令人高兴的是,张同学勇敢地走出了这次失利的阴影,在随后的考试中一举夺魁。
别林斯基说:“教育者多么伟大,多么重要,多么神圣,因为人的一生幸福都操纵在他的手中”。是啊!一次爱心的鼓励,可能让某一个学生迷途知返;一次心灵的伤害,也可能把某个学生推向痛苦的深渊!
一次,在默写古诗时,有一位平时不肯背书的顾同学,他自然写不出,进而坐在那偷抄书,我看见后,并没有马上把他的书收过来,而是等他写完后把他的书拿了过来,我说:“抄后你会默写了吗?”课后再到办公室来默写。他道:“现在会默写了。”课后,我让他到办公室重新默写。果然,他一字不错地写了出来,我表扬了他:其实,你是非常聪明的,如果把你的优势都发挥出来,不要说是短短的一首五言诗歌,就是再长的文章,又怎么能够难住你呢?
第二天,又要默写一则古文了,在默写前我让同学们再看一遍书,然后再默写,因昨天收来的顾同学的书我还没有还他,此刻他坐不住了,便和同桌的合看一本书,并且十分专注,面对此情此景,我把书递给了顾同学,他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最后,他破天荒地把全文写了出来。我惊诧不已,原来,顾同学学习还有如此巨大的潜力,以前只是没有激发出来啊。在随后的一次家长会上,我特地在各位家面前“狠狠”地表扬了他,请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
鼓励中长大的学生,自信而好学;赞许中长大的学生,爱人爱己;呵护中长大的学生,学会了关爱;认可中长大的学生,学会了自信;分享中长大的学生,学会了慷慨;赏识中长大的学生,学会了生活。批评中长大的学生,学会了谴责;敌意中长大的学生,学会了争斗;恐惧中长大的学生,学会了忧虑;惩罚中长大的学生,学会了攻击;嘲弄中长大的学生,学会了自卑。
我们要理所当然地选择前者,远离后者!
一位印度诗人在《播种》中写道: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人生。我们说,引导学生朝着成功者的方向前进,学生就能够书写一个铿锵有力的人生!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
古希腊神话说,一位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疯狂地爱上了一个少女雕塑,并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他持续的爱情追求和坚定不移的痴心终于感动了爱神。爱神给雕塑注入了生命,石头变成了活生生的美女,皮格马利翁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在不断的正面期望下、在坚定不移的信心中,石头也可以朝着希望的结果转化。
人们从这个神话故事中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感效应”,但对这一效应作出认真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因此又叫“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先生和他的助手做了一项实验:他们随机抽取了一所小学,在这所小学随机抽取了一些学生,然后把这些学生的名单交给校长和老师,并对他们说我们在作一项重要研究,通过我们的测试发现这些学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要求学校领导和老师严格保密,确保研究课题不受影响。罗森塔尔作为著名心理学家,深受校长和老师的尊重,对他的说法他们深信不疑。
仅仅是一个权威性的“谎言”,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并且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人们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老师对这个具有“权威性”的判断深信不疑,这个判断左右了老师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自觉不自觉地通过自己的语言、情感和行为传染给学生,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信任、鼓励、关注和期待,因此变的更加自信、自尊、自强,从而在各个方面得到快速进步。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信任他、期望他、教育他。
实际上,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又何尝不曾发生过,并且正在继续着这样的动人传奇呢?
当然,正向教育是需要教育智慧的,需要教师的艰辛付出,同样也是能够分享到成功的喜悦,收获后的甘甜。
班上的王姓同学,他父亲已经七十多岁,并且残疾,他却刚上初中二年级,父子年龄差距如此之大,令人诧异。原来,他父亲以前因家境贫寒,加上残疾,一直未能娶妻生子,十几年前,党的富民政策使他的家境逐渐殷实起来,就娶了一个小他40岁的智障女人结婚并生了他,可惜的是,他母亲在生他时,因难产,为保全他的生命而命归黄泉。
就是这样一个家境的学生,他对学习仍不思进取,把他年迈父亲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乱买玩具,上网吧,买零食吃,在学习上不愿花一分钱(午餐是学校免费提供的)。针对这种迷途的学生,我多次找他交流,其中的一次我是这样说的:“王同学,你的父亲之所以60多岁还要生你,是他对生命延续的执著,你的智障母亲为了你能安然降临人世而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是她牺牲了自己才保全了你,这该是多么崇高的生命绝唱,如果你母亲九泉有知,她的心也会滴血的。希望你从今以后能端正学习态度,珍爱自己来之不易的生命,发奋图强,尽最大努力,以优异的成绩铺就通往成功的道路,来报答父亲的深恩,告慰九泉之下母亲的亡灵,让母亲的生命真正地在你的身上得以延续!只要你能够改过自新,你一定是好样的……”
我的话尚未说完,该生已泣不成声,泪眼滂沱了。见此情景,我不失时机地说:“王同学,从你此时此刻的表现就说明你已认识到以前所作所为的错误,希望你能和以前的不好行为告别,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取得好的成绩,老师相信你,期待着你!”
之后,在他的父亲与教师的共同教育与期待中,王同学真的体悟到自己生命的来之不易,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进步很大,让人欣喜。
正如《如果早些懂得……》所说:“如果早些懂得,就不会消极低沉,不去积极向上;如果早些懂得,进取心源于远大的志向,就不会动力不足,迷失方向;如果早些懂得,学习是快乐而不是痛苦,就不会痛苦迷茫,看不清前行的方向”。
可见,教师如果能够在学生“迷途”之时给予及时而必要的搀扶与指点,运用正向教育的策略,就会成就一名学生的人生。
刘同学的智力很好,但因自尊心、自信心不足,而导致他思想波动很大,学习成绩不稳定。
一次,我选他代表班级参加校级古诗文大赛,他说:“老师,凭我的成绩,在班里还算可以,如果要与别的班级同学相比,可能就不一定算好的了,你还是让别的同学参加吧。”显然,他走向了自尊自信的反面,自轻自贱。我接过话茬,给他分析了形式,说出了他一系列的优势,帮助他树立了自信心、自尊心:“你的参赛并不仅仅代表个人,而是代表全班同学,相信你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努力,加上你古诗文很好的功底,你一定会为班级争得荣誉的。”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多次与他当语文教师的母亲提及此事,请她协助老师共同搞好这次比赛,他母亲不仅做到了,而且,专为他买了古文字典和辅导书。果然不出所料,通过他的刻苦努力,有了向目标奋进的自信和动力,他过关斩将,最终以全年级第二名的好成绩胜出,并代表学校参加了市里的比赛。
一位哲学家说过,自尊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心灵深处的伟大杠杆,如果有了它们,一个人就会无往而不胜。多么精辟的论断啊!刘同学的成功再次证明了这一真理。
张同学是班上乃至全年级的学习尖子,几乎每次考试都是前一、二名。有一次,即将期终考试了,偏偏在这时她的母亲生病住进了医院,而她的父亲又在外地打工,她只好请假到医院照料母亲,并担负起照顾上小学三年级的弟弟的任务。因此,在这次考试中,她的名次有所下降,得了年级第四名。此时,她内心很失落,面对此种情况,我对她说:张同学,这次的失利是因家庭特殊原因造成的,如果不是这一缘故,你一定会考得很好的,相信自己的实力,希望你在心里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通过以后的努力,把落后的名次提上去。
“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都是鲜花和掌声,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要笑对挫折,充满自信,并以此为动力,书写绚丽的人生风景。”这是我回复她写给我的邮件的赠言。令人高兴的是,张同学勇敢地走出了这次失利的阴影,在随后的考试中一举夺魁。
别林斯基说:“教育者多么伟大,多么重要,多么神圣,因为人的一生幸福都操纵在他的手中”。是啊!一次爱心的鼓励,可能让某一个学生迷途知返;一次心灵的伤害,也可能把某个学生推向痛苦的深渊!
一次,在默写古诗时,有一位平时不肯背书的顾同学,他自然写不出,进而坐在那偷抄书,我看见后,并没有马上把他的书收过来,而是等他写完后把他的书拿了过来,我说:“抄后你会默写了吗?”课后再到办公室来默写。他道:“现在会默写了。”课后,我让他到办公室重新默写。果然,他一字不错地写了出来,我表扬了他:其实,你是非常聪明的,如果把你的优势都发挥出来,不要说是短短的一首五言诗歌,就是再长的文章,又怎么能够难住你呢?
第二天,又要默写一则古文了,在默写前我让同学们再看一遍书,然后再默写,因昨天收来的顾同学的书我还没有还他,此刻他坐不住了,便和同桌的合看一本书,并且十分专注,面对此情此景,我把书递给了顾同学,他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最后,他破天荒地把全文写了出来。我惊诧不已,原来,顾同学学习还有如此巨大的潜力,以前只是没有激发出来啊。在随后的一次家长会上,我特地在各位家面前“狠狠”地表扬了他,请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
鼓励中长大的学生,自信而好学;赞许中长大的学生,爱人爱己;呵护中长大的学生,学会了关爱;认可中长大的学生,学会了自信;分享中长大的学生,学会了慷慨;赏识中长大的学生,学会了生活。批评中长大的学生,学会了谴责;敌意中长大的学生,学会了争斗;恐惧中长大的学生,学会了忧虑;惩罚中长大的学生,学会了攻击;嘲弄中长大的学生,学会了自卑。
我们要理所当然地选择前者,远离后者!
一位印度诗人在《播种》中写道: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人生。我们说,引导学生朝着成功者的方向前进,学生就能够书写一个铿锵有力的人生!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