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介入治疗后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和内皮素的变化及意义

来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76680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予以经皮介入治疗(PCI)能明显降低病死率,但PCI后6个月内血管再狭窄率约20%~30%左右[1]。因此,及早发现预测冠状动脉(冠脉)再狭窄,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则可改善其预后。冠脉再狭窄的形成与血小板聚集、活性增高和内皮下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有关。我们旨在探讨AMI患者急诊PCI后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内皮素(ET1)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