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下高校毕业生职业精神培养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s12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强化了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其中职业精神培养更是直接关系到高校毕业生市场竞争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予以充分重视和践行。文章以就业需求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职业精神现状以及职业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强化我国高校毕业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具体实现途径。
  [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校毕业生 职业精神
  [作者简介]张婕(1982- ),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及教师教育。(河南 新乡 453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6-0122-02
  一、职业精神的概念界定
  1.职业精神的含义。职业是劳动者为获取主要经济来源以及满足精神需求所从事的稳定和专门的工作,在从事该份工作中既需要承担相应义务,也享有对应权利。精神是一个心理层面的概念,指的是思维活动、意识观念以及心理状态等思想产物,哲学意义上的精神则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综合以上对“职业”和“精神”的诠释,可以得出职业精神的具体含义,即劳动者在履行工作义务和享受工作权利时所展现出的同职业特征相契合的精神状态,是以爱岗敬业为基础核心,以沟通、协作、创新、奉献为内涵延展,以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职业价值取向,是劳动者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提高劳动效率、完成工作绩效、实现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和必备条件。
  2.职业精神同就业的关系。职业精神表现为劳动者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高的人通常都被视作劳动力市场的优势资源,职业精神本质上就是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具备崇高职业精神的劳动者显然更加会受到企业雇主的欢迎和重视,也即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企业雇主在对高校毕业生的人才选拔过程中也同样注重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在考虑其具备足够知识储备的同时,也一定会要求其具备必要的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敬业奉献精神以及责任意识、创新精神、自律精神、职业理想和服务意识等职业精神层面的素养,这已经是当今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备必要的职业精神和综合素养是优势人力资源的重要特征,是增加劳动者就业机率、提升就业质量、获取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3.高校毕业生职业精神构成。职业精神表征着高校毕业生的价值追求和职业发展,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性因素。尤其在我国传统相对滞后的教育模式之下,以及现代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的需求,智力因素往往不再作为雇主甄选人才的唯一评判标准,甚至也非第一标准,非智力因素的职业精神更能凸显其在求职就业中的重要地位。针对高校毕业生而言,因尚未接触实质性工作,因而其职业精神构成也通常是更为基础的素质要素,包括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态度、诚信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等具有积极导向性的精神层面因素。现代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并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升级意识以保持时代契合性,因此知识层面的职业技能自我发展意识也同样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与精神层面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促成高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二、就业导向下高校毕业生职业精神缺失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当代高校毕业生求职困境。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扩招,以及后经济危机时代经济萎靡不振的影响,加之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深化改革、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致使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就业压力持续升级。同时,在高校毕业生陷入求职困境的同时,市场经济面临着另一种人力供求的反向关系,即企业用工荒,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大量企业急需的一线劳工匮乏,致使企业缩减生产规模,被迫放弃企业利益,提高生产成本。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无法准确定位自身的职业价值;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职业竞争力缺失,尤其核心竞争力不足是导致高校毕业生求职困境的重要影响因素。
  2.当代高校毕业生职业精神缺失的表现。在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矛盾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双重困境之下,凸显出来的一大问题就是高校学生职业精神的缺失,具体表现在:(1)缺乏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雇主遴选人才极为看重的因素。而我国高校学生却在敬业精神上表现出明显的匮乏:首先是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高校相对松散和自由的管理方式,学生出现思想散漫、不思进取、玩物丧志、荒废学业的现象,导致专业技能学习不足,无法胜任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同时缺少危机意识和自我升级意识,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其次是工作稳定性差。学生缺乏勤恳踏实的职业态度,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能力水平,心态浮躁,频繁跳槽,敬业精神也就更加无从谈起。(2)缺乏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现代高校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这些人更注重个性化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社会沟通交往的意愿和能力,适应性差;同时个别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缺乏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缺乏人际交往的正确价值取向。(3)诚信意识淡薄。“人无信不立”,诚信意识多被看作是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表现。然而市场经济的急遽变革同样带给整个社会思想观念上的剧烈冲击,频频见诸报端的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丑闻闹剧在拷问社会良心的同时,也凸显了社会诚信观念的缺失,这势必会影响到高校学生诚信观念养成,使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如很多学生都有履历造假、随意违约等经历。
  3.当代高校毕业生职业精神缺失的原因。造成高校毕业生职业精神缺失的原因有很多,既源于我国传统教育体制和高等教育模式“重知识轻德育”的弊端,也有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就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有学生自身观念认识的不足。具体分析如下:(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就业政策调整是根本原因。20世纪七八十年代,高校学生作为“天之骄子”有着非凡的身份优势,考上大学即意味着有了光鲜的就业岗位,有着灿烂的职业前程。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施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很多学生无法适应,未能及时转变观念,认清形势,从而变得自我怀疑,丧失自信。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也使得一些学生无法承受压力、无力面对挫折而自暴自弃。(2)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于现代经济发展需求。传统意义上高校毕业生“天之骄子”的身份定位对其就业心理持续产生严重的曲解性暗示,使得很多学生盲目追求高薪高福利,追求优越的办公环境和高端的职业岗位,而无法面对从基层做起、从一线做起的市场需求定位。“双向选择”强调的是市场经济下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而很多高校学生仍停留在传统“以出身论英雄”的思维模式之下,拒绝市场竞争,有业不就,就业不安。(3)高校毕业生职业精神培养缺失。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之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强调的都是应试教育、知识技能教育,极少重视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忽略了心理引导和精神塑造。教育管理者和实施者对德育教育,尤其对职业精神教育认识不足,使得高校毕业学生表现出“高智商低情商”“高技能低素质”的职业状态,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4)高校毕业生对社会需求和发展认识不足,缺乏择业能力。学生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不能透彻了解社会发展形势、掌握时代发展脉搏,导致在择业过程中对就业岗位认识不清,对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岗位要求等未能具体分析,或者没有辨别和定位的能力,在择业上单向看重“我想做什么”,而忽视“我能做什么”,更是易于罔顾“社会和企业需要我做什么”。   三、就业导向下高校毕业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策略思考
  1.转换高校教育理念,强化德育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精神,首先要从学校基础教育入手,强化德育教育,促进人才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即是改变传统“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模式,强调智育与德育并重、知识技能与思想道德并重,为职业精神培养提供坚实的思想和道德基础。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1)在德育教育课程中融入职业精神内容。改变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课程中融入更加具有实践意义的职业精神教育,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自信、乐观的择业精神,以及增强学生创新和创业的意愿和能力。(2)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能充分了解专业相关的产业经济发展形势和人才需求现状,由此有的放矢,使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同时,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岗位实践平台,增加学生接触社会实践、了解企业工作状态的机会。
  2.加强人际关系底线教育。人际关系底线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低限度和原则标准,是人际关系得以健康发展的保障。高校职业精神培养需要强化人际关系底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和社会秩序观,具体如下:(1)强化互相尊重,增强换位思考意识。互相尊重是人际关系的核心要求。在人际交往中,互相尊重对方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求同存异,由此换取别人的尊重,这是良性人际关系形成的前提。而换位思考则是培养互相尊重意识的有效途径。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严于律己;另一方面也要急人所急,想人所想,帮人所难,以尊重别人的方式换取对方的尊重和赞赏。(2)培养稳定心态,宽以待人。以良好的心态、宽宏的品质去处理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盲目攀比、不见异思迁、不好高骛远,始终以平和包容的心态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以长远的视角实现个人的稳步发展、持续发展。对待各种冲突矛盾应以宽广和包容的心胸予以应对。一个心胸狭隘的人无法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也就无法获取他人的尊重和在社会上的发展。
  3.加强高校学生职业行为规范养成。职场不同于学校生活在于,前者强调规则、责任、合作、创新,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应对学生施以必要的责任意识和职业行为规范教育,这对学生迅速适应职业需求、高效融入社会大有裨益。具体如下:(1)强化职业行为规范教育。考虑学校教育在职业规范教育上的先天不足,可以采取聘请教育专家、人力资源专家、企业家和优秀企业人才开设专门课程培训和讲座的方式强化这一教育职能,用更为直观和真切的职业经历和职业感触凸显职业精神的重要性,使高校毕业生更直接地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了解企业需求和用人标准,了解一个优秀职场人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自身综合能力,塑造职业精神和践行职业行为规范。(2)培养积极、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生活状态之下,积极、乐观和自信的生活态度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技能。高校学生在由学校步入社会的角色变化中,在现代严峻的就业压力之下,难免会面临挫折、面临失败,如果没有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没有积极进取的生活信念,就不会有收获成功的喜悦。因此,学校应加强挫折教育、压力教育,增强学生抗压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自我调整、自我修正、自我适应的社会生存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春花.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及其培养探析[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3).
  [2]马琪山.职业精神: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内助器”[J].陇东学院学报,2010(4).
  [3]于珊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就业导向与高校弹性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2).
其他文献
2011年11月10~13日,WIN—WeidmfillerInNet魏德米勒工业以太网新产品发布暨技术研讨会在三亚召开,本次会议由魏德米勒电联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主办、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
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中,连接体是指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弹簧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在连接体内物体的加速度有相同和不相同两种情况,加速度相同
2010年,光伏逆变器产业的颠覆性技术的使用率涨势迅猛,微型逆变器以及电源优化器的出货量增长超过500%。但它们仍只占光伏逆变器总收入的不到1%。而出货量大部分集中在一少部分供
笔者阐述了加强工程预结算编制的重要性,详谈了要提高工程预结算的编制质量,最后谈概预算人员再从几个方面进行认真编制,从而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变得愈加激烈。单纯的产品和价格竞争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使致各大企业纷纷转入到品牌竞争之中。品牌价值对于企业实现经营和战略目标
一个高考成绩在青海省理科前5名的学生,上北大是众望所归。然而,不是每一个人都对北大有兴趣,周浩最想考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然,他的想法遭遇了家人和老师的一致反对。结果是他上了北大,却真切地感受到了北大不适合他,从最初的努力到后来的自暴自弃,不难想象,他不抛弃北大,北大也会抛弃他。幸运的是,他后来选择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也最终得到了父母的理解,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考北大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是高中物理教材中一个重要的学生实验,围绕这个实验的考题在高考中频频出现.这类考题经常本着“源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
新闻出版总署日前公布的《印刷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木,印机行业拟实现总产值400亿元,目产印刷机械的市场占柯率达到70%以上;印刷机械出口额达20亿美元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也越来越重视。甲醛是室内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本文从此方面人手,主要介绍了甲醛的特性、危害、污染与防治等。
中学阶段的有机化学,主要学习官能团的知识。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全国大部分省、市采用了“3+理综”的模式,在高考化学学科题量减少的情况下,利用多官能团的有机物作载体,全面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