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称“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仍不容乐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工作安排》没有提及更为具体的土壤污染现状,要求到2015年,全面摸清中国土壤环境状况,建立严格的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初步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势头。到2020年,建成国家土壤环境保护体系,使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但此前,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曾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的正式报告中公开表示,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
污染场地等待搬迁
此次《工作安排》要求,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定期调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基本建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对全国60%的耕地和服务人口50万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开展例行监测。在2014年年底前,各省要明确其“优先区域”的范围和面积,并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和污染源排查的基础上,划分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建立相关数据库。在优先区域内,禁止新建有色金属、皮革制品、石油煤炭、化工医药、铅蓄电池制造等项目。
在“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的门户网站“中国环境修复网”上,从“中国土壤污染形势图”可以看到,在北京的六环以内,待搬迁场地首钢就在永定河边上。在东六环外不远处的东方化工厂,一样紧临温榆河,它也是待搬迁场地。与此同时,六环内还存在着北京化工实验厂、北京化工厂(广渠路15号地)、北京化工二厂、北京木材防腐厂、红狮涂料厂、北京化工三厂、北京染料厂、北京焦化厂等风险场地。从全国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风险场地和待搬迁场地尤为集中。
“中国环境修复网”公布的信息称,“十二五”期间,中国将以目前受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内蒙、江苏、浙江、江西等14个省区市为试点,全面启动砷、铅、铬、汞等重点污染物的源头减量和土壤修复治理。在全国,土壤修复将集中向受污染的农田、城市、工矿区污染场地推进。“十二五”期间,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的中央财政资金将达300亿元。
真实数据还不清楚
“但是我们不掌握实际的数据,但据我了解,中国的土地污染是比较厉害的。比如,原来的工厂搬迁了,或者使用过农药、化肥的农田。”北京大学资源与环境地理系教授李双成告诉记者,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往往是大面积的,属于“面源污染”;这一类污染不仅对土壤产生了影响,还会污染水体。因为降雨以后,流经土壤的径流会进入湖泊、河流。
另一种“点源污染”则大多是因为工厂排放废水、废弃物,或者在城郊用污水灌溉,从而造成了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等对土地的污染;在南方的一些地方甚至存在核的放射性污染。此外,大气中的污染物,也会随着酸雨降到地面,对土壤、对水体会都造成污染。
在可能造成“毒地”的众多有毒有害物中,最让研究人员头疼的就是重金属。因为它们很难离开土壤。因此,土地一旦受到重金属污染便很难治理。虽然也有一些植物可以吸附重金属,但它们在植物体内也仍然存在隐患,并不能被降解。如果在被污染过的农田上再种植农作物,有毒有害物质就会通过粮食,富集到人体内。
近年来,一直被不断提及的“含镉大米”,就是“毒地”惹的祸。稻米中的重金属“镉”,最早的来源是工厂排放的废水,它们进入环境、通过灌溉,在水稻中富集了起来。米饭中的镉被长期小剂量地摄取,会对肾脏和骨骼造成危害。
小范围治理可以,大规模治理不现实
在中国,重金属带来的“毒地”远远不局限于镉,砷、汞等一样污染着土壤。
根据公开的报道,一些“毒地”在中国被用来进行房地产开发。如果不是放射性的核素污染,在这一类的用途中,土壤中的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对居民的危害并不直接。因为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在土地中很稳定,但是,有可能污染地下水。如果居民用当地的地下水或者是小区直接采地下水,就会对健康造成直接的威胁。
“不管是哪一类的毒地,治理的难度都很大。通过在土壤中的自身降解,需要的时间会比较漫长。”李双成说。
在环境专家看来,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一个是资源问题,一个就是环境问题。中国过去几十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就是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作为代价的。环境问题可能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始终是当务之急。
“中国马上要经过大规模的土壤修复,但成本太大了。小范围治理是可以的,大规模治理并不太现实。”李双成告诉记者,特别是通过工程手段,投入非常大,一些治理效果也不见得好;只能是依靠“自净”,也就是依靠土壤去慢慢地降解、消化。
在国外,“毒地”的修复工程大多还是在小范围进行。李双成认为,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面源污染比较少。它们发展有机农业,尽量减少对农药、化肥的使用,而选择一些容易降解的肥料。不管是对土地的使用,还是对“棕地”的治理,从国家到社区都有环保上的要求和约束。但是中国的国情有所不同,为了保证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必须依赖于化肥农药去提高粮食的单产。与此同时,制度、人口也都在制约着中国的“毒地”治理。
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1995年颁布的,从1996年3月1日开始实施以来,已经过了近17年。它被认为是滞后了。如今,在这个被视为中国第一个土壤污染治理国家方案的《工作安排》中,“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已经被纳入了主要任务。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试点示范,将以大中城市周边、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周边、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废弃物堆存场地等为重点开展。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南、中南、辽中南等地区,在被污染地块集中分布的典型区域,也将实施土壤污染综合治理。
《工作安排》没有提及更为具体的土壤污染现状,要求到2015年,全面摸清中国土壤环境状况,建立严格的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初步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势头。到2020年,建成国家土壤环境保护体系,使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但此前,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曾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的正式报告中公开表示,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
污染场地等待搬迁
此次《工作安排》要求,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定期调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基本建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对全国60%的耕地和服务人口50万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开展例行监测。在2014年年底前,各省要明确其“优先区域”的范围和面积,并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和污染源排查的基础上,划分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建立相关数据库。在优先区域内,禁止新建有色金属、皮革制品、石油煤炭、化工医药、铅蓄电池制造等项目。
在“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的门户网站“中国环境修复网”上,从“中国土壤污染形势图”可以看到,在北京的六环以内,待搬迁场地首钢就在永定河边上。在东六环外不远处的东方化工厂,一样紧临温榆河,它也是待搬迁场地。与此同时,六环内还存在着北京化工实验厂、北京化工厂(广渠路15号地)、北京化工二厂、北京木材防腐厂、红狮涂料厂、北京化工三厂、北京染料厂、北京焦化厂等风险场地。从全国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风险场地和待搬迁场地尤为集中。
“中国环境修复网”公布的信息称,“十二五”期间,中国将以目前受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内蒙、江苏、浙江、江西等14个省区市为试点,全面启动砷、铅、铬、汞等重点污染物的源头减量和土壤修复治理。在全国,土壤修复将集中向受污染的农田、城市、工矿区污染场地推进。“十二五”期间,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的中央财政资金将达300亿元。
真实数据还不清楚
“但是我们不掌握实际的数据,但据我了解,中国的土地污染是比较厉害的。比如,原来的工厂搬迁了,或者使用过农药、化肥的农田。”北京大学资源与环境地理系教授李双成告诉记者,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往往是大面积的,属于“面源污染”;这一类污染不仅对土壤产生了影响,还会污染水体。因为降雨以后,流经土壤的径流会进入湖泊、河流。
另一种“点源污染”则大多是因为工厂排放废水、废弃物,或者在城郊用污水灌溉,从而造成了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等对土地的污染;在南方的一些地方甚至存在核的放射性污染。此外,大气中的污染物,也会随着酸雨降到地面,对土壤、对水体会都造成污染。
在可能造成“毒地”的众多有毒有害物中,最让研究人员头疼的就是重金属。因为它们很难离开土壤。因此,土地一旦受到重金属污染便很难治理。虽然也有一些植物可以吸附重金属,但它们在植物体内也仍然存在隐患,并不能被降解。如果在被污染过的农田上再种植农作物,有毒有害物质就会通过粮食,富集到人体内。
近年来,一直被不断提及的“含镉大米”,就是“毒地”惹的祸。稻米中的重金属“镉”,最早的来源是工厂排放的废水,它们进入环境、通过灌溉,在水稻中富集了起来。米饭中的镉被长期小剂量地摄取,会对肾脏和骨骼造成危害。
小范围治理可以,大规模治理不现实
在中国,重金属带来的“毒地”远远不局限于镉,砷、汞等一样污染着土壤。
根据公开的报道,一些“毒地”在中国被用来进行房地产开发。如果不是放射性的核素污染,在这一类的用途中,土壤中的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对居民的危害并不直接。因为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在土地中很稳定,但是,有可能污染地下水。如果居民用当地的地下水或者是小区直接采地下水,就会对健康造成直接的威胁。
“不管是哪一类的毒地,治理的难度都很大。通过在土壤中的自身降解,需要的时间会比较漫长。”李双成说。
在环境专家看来,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一个是资源问题,一个就是环境问题。中国过去几十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就是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作为代价的。环境问题可能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始终是当务之急。
“中国马上要经过大规模的土壤修复,但成本太大了。小范围治理是可以的,大规模治理并不太现实。”李双成告诉记者,特别是通过工程手段,投入非常大,一些治理效果也不见得好;只能是依靠“自净”,也就是依靠土壤去慢慢地降解、消化。
在国外,“毒地”的修复工程大多还是在小范围进行。李双成认为,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面源污染比较少。它们发展有机农业,尽量减少对农药、化肥的使用,而选择一些容易降解的肥料。不管是对土地的使用,还是对“棕地”的治理,从国家到社区都有环保上的要求和约束。但是中国的国情有所不同,为了保证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必须依赖于化肥农药去提高粮食的单产。与此同时,制度、人口也都在制约着中国的“毒地”治理。
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1995年颁布的,从1996年3月1日开始实施以来,已经过了近17年。它被认为是滞后了。如今,在这个被视为中国第一个土壤污染治理国家方案的《工作安排》中,“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已经被纳入了主要任务。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试点示范,将以大中城市周边、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周边、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废弃物堆存场地等为重点开展。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南、中南、辽中南等地区,在被污染地块集中分布的典型区域,也将实施土壤污染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