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话“火锅”(一)

来源 :烹调知识·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er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锅”,顾名思义,只要是底部有火,上有锅就是火锅了。在繁多的饮食词汇中,“火锅”属于一词多义的词类。它既是食品名称,又是炊具、餐具的名称,还是传统饮食方法,可谓身兼数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食品名称,古代的“拨霞供”、“暖锅”、“仆僧”指的就是它;现在的“毛肚火锅”、“清汤火锅”、“涮羊肉火锅”、“菊花火锅”、“白肉火锅”等等指的还是它。作为一种炊具,火锅兼有炊、餐二具的职能。食物原料能在火锅中烫、涮、煮成熟,它是炊具,火锅可以直接端上餐桌,它又是餐具。通常,火锅可以用铁、铜、钢、铝、陶等材料制成。有的有耳,有的锅与炉相连,大小均有,式样繁多。火锅作为一种饮食方法,北方称之为“吃涮锅”;广东则名之日“打边炉”:江南一带叫做“吃暖锅”;四川人更是直截了当称之为“吃火锅”。不管如何称谓,这种传统的饮食方法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将锅置于炉上,内放依法配制而成的卤汁或鲜汤烧沸后,再将荤素食材入锅,烫或涮或煮而后食之。
  至于人们是从何时开始吃火锅的呢?火锅有多少类别和名目呢?用什么样的锅?何种燃料?自古以来的演变,可谓是食趣盎然。
  
  一、火锅的历史演变
  
  大约一万年以前,陶制的鼎就被当时的人们作为锅使用。把以肉类为主的食物通通丢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将食物煮熟,成为一锅烩,是当时叫做“骨董羹”之类名称的杂煮锅。但那时候没有现在所谓的食盐、味精等调味品,更没有蘸酱,只是把一堆肉和其他食物煮熟而已。这也许是最早的火锅。体积庞大的鼎,不能移动,只能固定在一个地方,不方便随时享用。据《中国陶瓷史》介绍,今陕西西安市东郊半坡遗址出土的先民们使用过的炊具、陶盆、陶罐,很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最原始的火锅器具。再据《中文大辞典》引《魏书·獠传》载:铜爨这种炊器很有可能就类似火锅。《獠传》言“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日铜爨。既薄且轻,易于熟食。”如果这种“铜爨”可以认为是火锅的炊器的话,那么,《魏书》所说的“獠”,当时指湖北与四川交界一带,即是说,这一带居民在南北朝时已吃火锅了。
  以上所言,只是人们通过史书推测而已。我们知道,推测是不能代替历史的。铜爨都是没有材料可以证明它系烫涮而食之具。相比较而言,能证明古代火锅确系烫、涮、煮而食的有以下文献。
  首先在《中国烹饪》杂志上(1984年第11期)所载董治的《火锅古今谈》一文,言辽代初期已有涮肉火锅。文中说:“不久前,于内蒙古昭乌达蒙敖汉旗出土壁画墓中的壁画,据考证,为辽代初期的涮肉火锅。壁画中三个契丹人于穷庐之中,围着火锅,席地而坐,有的用箸在锅中涮食羊肉。火锅的前面放着一张方桌,上面陈放着盛配料的两个簋(盘子),还有两盏酒杯,桌的右侧备有大酒瓶,左侧用特制的铁筒,盛以满满的羊肉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极为珍贵的历史佐证,为研究火锅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形象依据。”这就说明辽代初期才出现了火锅。
  另外,还有一个史料就是据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所记载的“拨霞供”了。林洪说:“向游武夷六曲,访止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意各以汁供。因用其法,不独易行,且有团栾热暖之乐。越五六年,来京师,乃复于杨咏斋(伯岩)席上见此,恍然去武夷如隔一世。杨勋家嗜古学而清苦者,宣此山家之趣。因诗之‘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末云‘醉忆山中味,都忘贵客来’。猪、羊皆可。《本草》云:兔肉补中益气,不可同鸡食。”
  据此,我们可知林洪最早是在游福建武夷山时,访问法号称止止师的道士,从道士那里学到当时道家火锅——拨霞供的烹饪方法,并吃到涮兔肉火锅的。
  从文中可见,林洪说这种拨霞供是用风炉作炉具,用铫作炊器兼餐具。铫,通常解释为一种有柄有环的小烹器。唐代贞观末大慈恩寺翻经法师玄应所著的《一切经音义》说过:“铫似鬲,上有环。”铫既能与鬲相似,就类似今天的砂铫(或称吊)子了。我们现在也有用陶质的砂锅来做火锅炊具的。林洪所记拨霞供的炊具,不正是和现在的火锅所用的一种炊具大体相似吗。
  还值得留心的是,林洪说他访止止师道士之后,过了五六年又在杨伯岩家吃到了火锅,并说除了兔肉外,猪肉、羊肉均可作为火锅的原料。这至少表明南宋官员家庭也吃火锅了,不仅有涮兔肉,也有涮羊肉,涮猪肉。杨伯岩是淳佑中以上部郎守衢州的官员,字彦思,号泳斋,著过《九经补韵》、《六帖补》等书。淳佑是南宋的年号,时间为公元1241年至1252年。据此,我们大致可以确定林洪所记载的宋代“拨霞供”出现的年代,不会晚于13世纪40年代。
  在没有发现新的史料和出土文物以前,我们暂时认定辽代初期的涮肉火锅和南宋的拨霞供为火锅之祖宗。
  火锅随着时代的发展亦如同餐饮史一样渐进地发展。西周时代虽说没有史料记载火锅涮食方法,可在当时发明了铜与铁,且各种陶器品的改良形成了器皿的革新,同时也与近代的锅非常相近,铜制的锅与陶制的砂锅,至今还是最实用、最普遍的火锅器皿。在三国时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和现如今的“鸳鸯锅”相比,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是当今“鸳鸯锅”的始祖了。演变至唐朝火锅又称之为“暖锅”,到了南北朝“铜鼎”成了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现如今人们使用的火锅。而从前的大鼎则延伸为封建王朝权力的象征了。
  再延续至元、明、清,特别是清朝火锅可谓鼎盛时期,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清乾隆皇帝享用的宫廷火锅了。无论从规模、设备、场面、气派哪个方面都是一流的。据《清代档案史料丛书编》记载,即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日辰正二刻,乾隆皇帝在乾清宫筵宴宗室,一次就开办了530桌宫廷火锅,堪称世界之最了。从那个时期至现在在火锅器皿上的变化并不太大,新容器锅采用耐高温透明玻璃,煮的时候可见食物的翻腾,吃的时候也不会有漏网之鱼。铜锅、铁锅、砂锅等锅具,在制作上亦更为精致一些。现在最普遍的也是最广为使用的锅为“不锈钢锅”,也就是俗称的“白铁锅”。
  吃火锅使用的燃料和调味品可谓多种多样,从柴火到木炭,从电炉、酒精到瓦斯、电磁炉。其中,木炭的使用历史最久,也最有风味,可是最污染空气。相比较电磁炉最干净也最方便,但风味较差。瓦斯最好控制火候的大小、方便、好用,却较危险。相对于燃料上的多变,调味蘸料的演变却趋于保守、保密。汕头沙头酱以独门配方为傲,其它豆腐乳、豆瓣酱也都是以老牌子为号召。另外,一些基本搭配的蘸料还有酱油、葱、蒜、蛋、醋、麻油、麻酱、辣椒等等,样式不少,如何同中求异,都依赖各家的独门配方调味料。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纤维对纤维加砂压裂的影响,设计了大型可视裂缝模拟系统及相应的实验方案,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纤维加入方式、纤维浓度、温度等对纤维携砂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烟花三月,桃红柳绿,在这醉人的季节,我有幸参加了系统工会在扬州召开的工会工作研讨会。烟雨蒙蒙,江南水乡,瘦西湖上泛起一叶小舟,赏美景,品淮扬菜,好不惬意。会议结束的前一天晚上,在扬州“亚星”汽车制造集团工作的战友老张闻讯赶到我的住处,叙旧之后晚上又召集了几位同在扬州工作的战友,大家在“润扬”大酒店招待了我。这次宴请,不但让我品尝了正宗的淮扬风味菜肴,而且还让我见识了久已闻名的扬州美食“三头”。所谓
从现阶段发展而言,建筑工程变得越发复杂,同时也具有分布面广、施工人员多以及容易受天气影响的特点,所以经常会有安全事故发生。通常而言,造成事故的原因主要分成两种,分别
这里所说的圈子是指学术范围,不是指拉关系。做科研需要交流,需要一个同行的圈子。不与任何人交流、不参加任何学术活动,很难得到同行的认可。除了年轻的学者外,一般从事10年
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作为一个半封闭的海湾,国家的战略定位是将其建设成为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目前,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正积极推进多区域合作,以加速形成大开放格局为
辣,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味道",生理上是口腔中感觉神经元受到辣味物质的刺激,在中枢神经中产生的灼热感和痛感。从化学的角度综述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辣味成分,并
葱姜炒文蛤    原料:文蛤500g,彩椒半个,香葱2根,姜1块,料酒1/2茶匙,盐1/4茶匙,水淀粉1茶匙,香醋1/2茶匙。  做法:1 文蛤用清水洗净,放入淡盐水中,浸泡半小时让文蛤吐沙,然后沥干水备用。  2 文蛤放入沸水中焯烫,约1分钟后,所有文蛤就会张开口。捞出放入盘中。紧闭的是死的或是坏的,不要食用。  3 将焯烫后的文蛤去壳,肉留用。香葱切4cm长的段,姜去皮切4cm长的细丝,彩椒切
文章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为例,探索了图书馆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利用阅读推广服务辅助高校扶智育人的实践,论述了以扶智育人为切入点的工作模式,探讨了图
学龄前儿童的阅读行为受其心理因素影响,在阅读行为方式上呈现出许多特点。文章基于学龄前儿童的阅读行为特点,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阅读推广工作,并提出
1纳米二氧化硅(白碳黑)的制备方法  目前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白碳黑)的方法主要有下述几种:  (1)沉淀法.它是由可溶性硅酸盐用酸分解,制得不溶性的二氧化硅.最常用的硅酸盐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