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阿尔卑斯山景区的导引牌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中学语文教师在教授古典诗词时,更要把这句话刻在自己和学生的心上。如何让今天的中学生有“闲心”和热情细细玩味古典诗词,提高鉴赏能力,提升文化素养呢?
一、结合作者生平特别是写作背景来理解诗歌内容
由于时代的差异,生活境遇的悬殊,文化素养的欠缺,今天的中学生阅读古典诗词本来就容易产生隔膜;再加上诗贵深曲,往往语近意远,诗人的创作意旨经常隐藏在诗句表面意义之下,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鉴赏就更显困难。要想理解诗歌的内在含义,除了认真分析作品外,还需要去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联系写作背景,常常是理解诗歌内容的捷径。众所周知,杜甫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但杜甫也不乏轻快明丽的作品,就是其沉郁雄浑的诗作,思想内容也有较大的差异。要准确领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切感受作品或轻快明丽或沉郁雄浑的意境,不能不结合当时的时局背景。
二、通过分析意象来揣摩、把握诗人思想情感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意境总是先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诗词的阅读鉴赏可以以解读诗词的意象为突破口。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危樯、独舟、低垂的星空、阔大的原野、奔流的大江、飘零的沙鸥等意象非常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沉郁的心境,表现出诗人的孤单凄凉。把握了这些意象,进入诗歌意境,准确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就不再是难事。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同样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就必须先把握意象。
三、通过吟哦涵咏领悟诗作的丰富内涵。
学习诗歌,首先要有情感,情感不仅体现在对诗歌情境的理解和贯通上,更应体现在对诗歌的吟哦之上。在我国古代传统教学当中也一贯注重诗歌的涵咏、体悟,但在急功近利的今天,却丢失了这一贯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即使背诵,也是带着任务去背,而不是带着乐趣去背。这样,原本富有美感的诗词变得枯燥乏味。事实上,我们并不难发现,诗歌的感性形式主要在于声音的组合,适当的吟诵不仅使得学生把注意力倾注在音乐效果和意义之上,而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会获得对诗歌深层次的理解。吟诵,这是古已有之并被历史确证为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古典诗词的方法。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明的就是吟诵的价值。宋代理学家朱熹,非常强调熟读、吟咏。他曾经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古典诗词言近旨远,韵味无穷,潜心诵读才可以结合自身的文化积淀细细体悟、层层深入。
吟诵古典诗词,从本真意义上而言,是读者与文本直接对话的过程。尽管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作为中国文化的一脉相承,古典诗词中所包含的人生意趣和哲理沉思却具有不可转移的恒定性。从文学地位角度而言,古诗词作者是我们高山仰止的学习典范,但如从文学接受角度而言,一切都是平等的。“对话理论认为,对话的双方都处于平等地位,即使作为主人公的创造者,与主人公,与读者都处于平等地位。”[5]由此,我们在吟诵古诗词的时候,就是与古人在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从而在古人高尚情操的感染下,把自我引领进具有渗透性的文化时空之中。古典诗词教学加强吟诵的指导很有必要,课堂上也应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涵咏吟哦。
四、抓住诗眼巧引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掣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又如教学崔灏的《黄鹤楼》时,教师可以说:“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以上抓诗眼的过程是教师有意为之。
五、适时地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摹写
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意蕴深远,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特性决定着我们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常常应采取“得意而忘言”的接受模式。摹写是一种直接意会并把自身的情感体验参与其中的过程,具有鲜明化的时代性和个人性。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对作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之后,教师可以适时地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摹写。在这里,教师应提一些可行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摹写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应深刻体会作品的深层意蕴,并把自我的即时性情感体验融汇其中。学生完成摹写后,教师应让学生畅所欲言,谈他们对作品的认知和自我情感的表达,同时也应作适当的评点,从而促进学生对原有作品的深度把握。摹写古诗词只是一种提高白话文写作水平、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的手段,而不是终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摹写的手段也应是多样化的,既可仿古诗词体例,按韵摹写,也可按作品主题意旨进行不定格式摹写。在摹写练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用白话文写作来检测摹写效果,并根据学生的优缺点和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下一阶段练习。只要持之以恒并且方法得当,古诗词摹写定能提高学生的白话文写作水平,并对学生健全的文化人格形成和文化素养提升有所裨益。对古代优秀诗词作品的摹写,可以有效地改变现行古诗词教学的僵化格局,从而把学生引进自由驰骋的文化时空和广阔的思维天地。
一、结合作者生平特别是写作背景来理解诗歌内容
由于时代的差异,生活境遇的悬殊,文化素养的欠缺,今天的中学生阅读古典诗词本来就容易产生隔膜;再加上诗贵深曲,往往语近意远,诗人的创作意旨经常隐藏在诗句表面意义之下,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鉴赏就更显困难。要想理解诗歌的内在含义,除了认真分析作品外,还需要去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联系写作背景,常常是理解诗歌内容的捷径。众所周知,杜甫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但杜甫也不乏轻快明丽的作品,就是其沉郁雄浑的诗作,思想内容也有较大的差异。要准确领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切感受作品或轻快明丽或沉郁雄浑的意境,不能不结合当时的时局背景。
二、通过分析意象来揣摩、把握诗人思想情感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意境总是先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诗词的阅读鉴赏可以以解读诗词的意象为突破口。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危樯、独舟、低垂的星空、阔大的原野、奔流的大江、飘零的沙鸥等意象非常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沉郁的心境,表现出诗人的孤单凄凉。把握了这些意象,进入诗歌意境,准确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就不再是难事。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同样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就必须先把握意象。
三、通过吟哦涵咏领悟诗作的丰富内涵。
学习诗歌,首先要有情感,情感不仅体现在对诗歌情境的理解和贯通上,更应体现在对诗歌的吟哦之上。在我国古代传统教学当中也一贯注重诗歌的涵咏、体悟,但在急功近利的今天,却丢失了这一贯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即使背诵,也是带着任务去背,而不是带着乐趣去背。这样,原本富有美感的诗词变得枯燥乏味。事实上,我们并不难发现,诗歌的感性形式主要在于声音的组合,适当的吟诵不仅使得学生把注意力倾注在音乐效果和意义之上,而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会获得对诗歌深层次的理解。吟诵,这是古已有之并被历史确证为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古典诗词的方法。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明的就是吟诵的价值。宋代理学家朱熹,非常强调熟读、吟咏。他曾经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古典诗词言近旨远,韵味无穷,潜心诵读才可以结合自身的文化积淀细细体悟、层层深入。
吟诵古典诗词,从本真意义上而言,是读者与文本直接对话的过程。尽管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作为中国文化的一脉相承,古典诗词中所包含的人生意趣和哲理沉思却具有不可转移的恒定性。从文学地位角度而言,古诗词作者是我们高山仰止的学习典范,但如从文学接受角度而言,一切都是平等的。“对话理论认为,对话的双方都处于平等地位,即使作为主人公的创造者,与主人公,与读者都处于平等地位。”[5]由此,我们在吟诵古诗词的时候,就是与古人在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从而在古人高尚情操的感染下,把自我引领进具有渗透性的文化时空之中。古典诗词教学加强吟诵的指导很有必要,课堂上也应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涵咏吟哦。
四、抓住诗眼巧引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掣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又如教学崔灏的《黄鹤楼》时,教师可以说:“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以上抓诗眼的过程是教师有意为之。
五、适时地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摹写
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意蕴深远,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特性决定着我们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常常应采取“得意而忘言”的接受模式。摹写是一种直接意会并把自身的情感体验参与其中的过程,具有鲜明化的时代性和个人性。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对作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之后,教师可以适时地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摹写。在这里,教师应提一些可行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摹写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应深刻体会作品的深层意蕴,并把自我的即时性情感体验融汇其中。学生完成摹写后,教师应让学生畅所欲言,谈他们对作品的认知和自我情感的表达,同时也应作适当的评点,从而促进学生对原有作品的深度把握。摹写古诗词只是一种提高白话文写作水平、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的手段,而不是终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摹写的手段也应是多样化的,既可仿古诗词体例,按韵摹写,也可按作品主题意旨进行不定格式摹写。在摹写练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用白话文写作来检测摹写效果,并根据学生的优缺点和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下一阶段练习。只要持之以恒并且方法得当,古诗词摹写定能提高学生的白话文写作水平,并对学生健全的文化人格形成和文化素养提升有所裨益。对古代优秀诗词作品的摹写,可以有效地改变现行古诗词教学的僵化格局,从而把学生引进自由驰骋的文化时空和广阔的思维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