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象翻译研究

来源 :周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b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象示意是《周易》的鲜明特色。领会《周易》的内涵必须通过易象,脱离易象则无以解《易》。翻译《周易》时,译者应聚焦于易象,积极运用象思维,创造性地传译易象。易象翻译宜采取“象译”策略,择用移象、存象、释象等手段,换象、添象、删象等手段则不宜使用。这样,译文才能将原文蕴含的中国传统思维样式、认识形态和哲学智慧充分地传达出来。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会议
令各专、市、县、工矿区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财季字第二二七号通令:「查修正华北区农业税暂行税则第五条,对于垦种荒地的奖励办法,已在第一二两款内具体规定:但对
恩格斯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承认“自然界的辩证法”的自然哲学,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的自然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过的阐释自然哲学的方法是“以自然的名义”来表述自然.恩格斯
《周易》译介的语境批评派始于韦利,以孔理霭、茹特、闵福德和夏含夷等为代表。该流派受到古史辨派“疑古辨伪”思想的影响,得到现代学科发展的推动,推崇现代科学精神,发挥现代学术意识,把《周易》置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他们认为《周易》纯粹为占筮之书,其中并不包含微言大义和高深哲理,其反映的不过是文化粗浅的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语境批评派运用文字学分析法及文献比较法,吸收利用现代考古和比较民俗等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打破传统易学的诸多藩篱,使得《周易》的译介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新出版的中小学“国家纲要教材”《中华传统文化》中,《周易》分册为高中二年级下学期课本。本文以编者视角,总结把《周易》编入基础教育教材的体例特色、编撰经验、心路历程和学脉渊源,并解析《周易》分册与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国家文件精神之关系。以往的各类易学书籍虽丰富多彩,但一直缺少一部适用于中学生的易学教材。本书的出版和使用将前沿易学研究成果带入中学课堂,使易学教育迈入了新阶段。这对于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