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中的“勤俭”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456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传统家训,是指古代家长为调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规范子弟言行,确保家庭(家族)兴旺发达而确立的训导,也称家诫、家规、家范、家法、遗训、座右铭等。它大致产生于先秦,成型于两汉,成熟于两晋至隋唐,繁荣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清末衰落。其中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朱柏庐的《朱子家训》以及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书》等最具代表性。传统家训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勉学修身、敬宗睦祖、和睦亲邻、兄友弟恭、勤俭持家、从政理财等方面。
  家训最初只是封建家族的内部教育,后来由于家训著作的广泛刊行及士大夫自身的社会影响,才使得传统家训突破了“一家一族”的狭隘格局,逐渐具备了适合全社会的教育价值,其中的劝诫条目和禁戒事项,也成了全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共同的行为准则。因此,家训思想对古代家庭教育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也仍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传统家训勤俭思想的内涵
  传统家训中的勤俭思想,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勤”即勤奋、勤劳、勤快之义,反映出对待劳动和事业的良好态度与积极行为,它包含传统文化的勤学修身、立志乐道等思想。“俭”即俭朴、节俭、节用之义,体现了尊重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态度与意识,包含传统文化的勤俭持家、节用惜物等思想。
  修身立德是家族子弟安身立命的应有之义。
  我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个人要勤学修身、立志乐道,并且认为修身立德要先于知识学习,这种思想在我国传统典籍中比比皆是,如“惟曰孜孜,无敢逸豫 ”(《尚书·君陈》)、“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等,侧重在“勤劳”;孔子的表述则侧重在“勤学”:“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意思是爱好仁德却不学礼法,它的弊病是会变得愚蠢;聪明却不学礼法,其弊是放荡不羁;诚信却不学礼法,其弊是容易被人利用,害己害人;直率却不学礼法,其弊是说话尖刻伤人;勇敢却不学礼法,其弊是捣乱闯祸;刚强却不学礼法,其弊是胆大妄为。所以孔子认为,人只有勤奋好学,勇于实践,才能达到崇仁尚礼的精神境界。
  传统家训正是在继承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将修身立德确立为家族子弟矢志不渝的人生目标,而实现这一人生目标的唯一途徑就是勤奋学习。如诸葛亮的《诫子书》,从立志、勤学与成才三者的关系立意,深刻论述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强调:“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两人都强调勤学,诸葛亮更是将勤学与修德紧密关联起来。清代朱柏庐也多次论及要勤做家务,重视祭祖和读书,其《朱子家训》开篇即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又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宋代及其后流传的蒙学读物和传统家训中,修身立德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读书学习被更多地赋予了入仕做官、扬名显亲的世俗功利色彩。
  《神童诗》相传为北宋进士汪洙所作。书中的励学诗句充满了“学而优则仕”的功利色彩: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三字经》世传为宋代王应麟所作。书中充分强调了教与学的重要性: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将教育子弟看作“第一紧要事”,强调子弟要做“安贫守分”的贤人君子,其文云:
  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紧要事。……从古贤人君子,多非生而富贵之人,但能安贫守分,便是贤人君子一流人。不安贫守分,毕世经营,舍易而图难,究竟富贵不可以求得,徒自丧其生平耳。
  勤俭节用是传统家族绵延不绝的制胜法宝。
  我国传统文化向来倡导勤俭节用,并将勤俭节用视为个人修身治家的传统美德。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在个人的生活享受上,要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孔子还对高徒颜回的贤能与俭朴赞赏有加:“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老子主张“去奢”“去俭”,认为过分沉溺于物质享受,会使人迷失心志,“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辨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老子主张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平,不浪费财物。墨子是纯粹的实用主义者,从生死存亡的高度强调“节俭”的重要意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法家也力主节俭。
  我国历代家训不仅将勤俭节用看作是个人的传统美德,更将其视为家族子弟安身立命、扬名显亲,进而确保家族繁荣兴旺的制胜法宝。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宋朝司马光《训俭示康》云:“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存?”“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司马光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子弟的教导可谓极尽巧妙之能事,避免纯粹“高大上”的道德说教,而是从“俭”与“奢”的关系入手,极言奢侈对于个人安身立命的实际危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受教育者更易接受。   颜之推提出了“量入为出”和“丰俭适度”的治家原则。他说:“然则可俭而不可吝也,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颜氏家训·治家》)意思是生活中应该节俭,不能奢侈,同时反对过于吝啬,主张“丰俭适度”,要做到持家有道。曾国藩告诫家人要厉行节俭,认为“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他法。”(曾国藩《曾国藩文集》)在曾国藩看来,勤俭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成材,更关系到家族的振兴与延续。
  传统家训勤俭思想的当代价值
  我国传统家训勤俭思想,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经家教得以记录、定型、传播和发展,最终能够化民成俗,传承至今。今天,在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们重温勤俭家训,弘扬传统勤俭思想,其实是既关系到家庭的兴旺和谐、个体的安身立命,也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化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大事,而且,对我国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温勤俭家训,弘扬传统勤俭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1.弘扬传统勤俭思想,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动经济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毋庸置疑,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的大量消耗,同时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的巨大代价,而环境污染的直接后果,则是近年来雾霾、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因此,根据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除了依靠科技进步,还应提倡勤俭精神,合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无度开采,切实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尊重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经济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2.弘扬传统勤俭思想,有利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继承和发扬党的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富裕。弘扬勤俭节约精神,辅之以法律和制度保障,有助于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试想一下,如果领导干部贪污腐化,作风败坏,不仅不能领导国家走向富强,甚至还有亡国的风险;相反,如果领导干部能够清廉自守,勤政爱民,既可以提高自身的威望和政府的办事效率,也有助于国富民强,社会稳定,家庭和谐。
  所以,勤俭节约,不仅是传统美德,更应该作为面向全社会的价值观予以推广。将传统家训勤俭思想融入和渗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去,用传统勤俭家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当代优良家风建设,最终实现“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国风清;国风清,则家国兴”(李存山《家风十章》)的理想目标。
  重温勤俭家训,弘扬传统勤俭思想,有利于推动当代优良家风建设。
  1.继承与弘扬古代“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促进当代优良家风建设落地落实。我国传统家训有两项重要内容:修身和治家。修身方面,传统家训一贯重视勤学修身,认为个人的德行修养事关家族的繁荣兴旺。而在治家方面,古人秉承“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提出了“勤俭持家”的两条基本原则:“量入为出”和“适当储备”。量入为出指的是要根据家庭的实际收入制定合理的家庭开支预算,杜绝不合理、不必要的消费开支,做到收支平衡。适当储备指的是要适当储备物资和钱财,以备不时之需(如婚丧嫁娶、灾荒病疫等)。传统家训还认为节俭应适度,走向极端就会变成吝啬,反而是不可取的。这些都是极为宝贵的思想资源,对当代优良家风建设具有现实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充分研究当代优良家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继承和弘扬古代优良的治家传统,并将它渗透到当代优良家风建设的方方面面,如子女教育、读书修身、治家理财、人际交往等,真正推动当代优良家风建设落地落实。
  2.充分发挥勤俭家风建设榜样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注重榜样精神的传承与内化。如宋代名臣范仲淹,虽身居高位,仍清廉节俭,始终保持清廉自守的传统家风,并以此训诫子弟。由于受到范仲淹的教育与影响,优良家风家训使得范氏一族传承千年,绵延不绝。这样的模范案例,应该作为传统勤俭家风建设的榜样予以大力宣传推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长期受到榜样精神的浸润与熏陶,有助于家庭成员深刻领会榜样精神的内涵意蕴和价值实质,自觉将榜样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去,并与日常家庭生活实践相结合,力争使家庭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努力培育孝老爱亲、夫妻和睦、和谐互助、诚信友善、勤劳节儉的新时代优良家风。
  重温勤俭思家训,弘扬传统勤俭思想,有助于青少年养成勤劳节俭的意识和习惯,培育青少年勤劳节俭的道德品质,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1.勤劳节俭是当代青少年应有的道德品质。有人质疑,勤俭节约是物质匮乏、经济落后年代的事,目前我国经济发达,物质富裕,还需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尽管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历史欠账,我国经济基础还很薄弱,科技文化还不够发达,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当前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青少年具备勤俭节约的道德品质,能够分清是非,明辨善恶,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害,净化美化社会环境,推动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2.勤劳节俭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和价值观。重温勤俭家训,弘扬传统勤俭思想,有利于将勤俭节用思想融入和渗透到青少年的文化血脉,使青少年从小养成崇俭抑奢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和价值观。“量入为出”的家训思想可以教育青少年将个人的消费水平要与家庭的收入水平相协调,“勤学”思想对于青少年坚持文化娱乐活动健康高雅的价值取向,广泛阅读,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进而杜绝低级庸俗等价值观,使勤劳节俭成为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方式。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等。)
其他文献
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作了题为《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讲话,他指出: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但近代以后历经血与火的磨难。中国人民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奋起抗争、自强不息,经过长期奋斗,而今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 
保存千余年、价值连城的珍稀宋版古籍,有些国内各大图书馆已荡然无存。一百多年前,这些最具文献价值之书,于清王朝衰败之时,令人扼腕地从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皕宋楼漂泊到了异国他乡。八年前樱花盛开之时,我在东京西郊的静嘉堂内,读了那些如今成了孤本的宋版书。在一卷卷已绝版的古籍中,千年的历史已蕴含其中,而这样的历史,正是我们理解今天与未来的一把钥匙。  王维(701 — 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因
巍巍秦东,山河形胜,史圣故里,司马遗风。渭南师范学院作为司马迁故乡的最高学府,历来是司马迁及《史记》研究的重镇。近年来,渭南师范学院的一支学术团队在院长丁德科教授的指导下,以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凌朝栋博士为带头人,进行着《史记》研究领域中的一项艰巨而厚重的工作——《史记》选本的调研与整理,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支持。迄今为止,该项目已经出版了八部著作,而由凌朝栋教授编选整理的清代储欣选评本《
库罗的《中国站起来》今年初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以来,很快引发了激烈争论。一方面,是宋鸿兵、刘震云、孔庆东、刘仰等人的交口称赞,另一方面是徐晋如等人的绝交,以及萧瀚等人的严厉批评。从一个咀嚼“耻辱”的批判者,到一个国家主义的呐喊者,摩罗的思想来了一个几乎是180度的大转弯。为此,本期特刊一组文章,对这本书及摩罗进行解析,让读者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这场争论。  早知道摩罗这几年来思想转变较大,可是,在阅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与本土文化相互影响涵化,儒教的性善论、道家的本真论等社会主流思想,无形中影响了中国佛教思想的走向。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人(大恶人)亦能成佛”等说法不胫而走,即有儒家的影子在。  隋朝天台宗兴起,忽然提出来了一个“性具善恶”的说法,认为佛性中也可以包含恶的成分。在佛性至善说如风偃草的环境下,凭空冒出这么一个命题,不得不让人觉得有些突兀。在天台宗诸僧的那套义学
2019年4月是我们1975级毕业四十周年,在各种纪念品中,母校赠送给每个人的校徽章成为大家的最爱。抚看着上书“清华大学”的白地红字校徽章,回忆起当年毕业时,按学校规定上缴校徽章的依依不舍,脑海里不由地萌发出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清华学子都十分珍视这一枚小小的徽章?在清华百年历史中校徽占有什么地位?清华最早的校徽是什么样?清华的校徽与哪些人物有关?  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在有关清华校史的书海中四处寻
1936年,老舍已经结婚五年,有了两个小孩,一家人移居青岛两年。同年,他发表了名作《骆驼祥子》,并因学校管理问题决心辞去国立山东大学的教授职位,专心做个“职业写家”。自这时起,老舍的书房便不再为“粉笔”(教职)服务,成了“钢笔”(写作)的专属阵地:尽管他感叹“钢笔”“不单喝墨水,也喝脑汁与血。供给它血的得先造血,而血是钱变的”,“行市是三块钱一千字,得写得好,快,应时当令,而且不激烈,恰好立于革命
孫福万教授新著《论语易解》首先所努力的就是跳出单一文本的自我循环的限制,试图以经解经,经经互释。在这部著作里,作者以《易》解读《论语》,当然也可以说是以《论语》对质于《易》。《易》历来被视为诸经之首,百家之源。而孔子与《论语》无疑是《易》通向儒家的关键环节。以《易》解《论语》既可呈现《易》的儒家面相,也可见证儒家思想的源头性与突破性。所以,作者在书中表达了诸多新见、新解与新识。  虽然作者只是在两
所谓乡愁,不仅仅缘于对故乡的思念,更多的是欲回故乡却终究回不去的悲伤和无奈,这故乡不只是一个具象的地理空间,还可能是与土地、与自然的和谐,可能是对于传统的亲近与依恋。阿来的中篇小说《蘑菇圈》中萦绕着这种乡愁,满满的,却又淡淡的。  《蘑菇圈》讲述了一位名叫斯炯姑娘和她的蘑菇圈的故事。斯炯经历了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农村整风整社、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四清运动、“文革”、改革开放,在一次次时代变革中,少
西方入最初看中国山水画时非常惊讶,因为他们几乎分不清楚那些最杰出的作品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同样波斯、印度的宫廷绘画也是长时间内保持一种“雷同”的风格,这让他们觉得东方绘画就和东方文明一样处于一种似乎永恒的停滞之中。  相比于此,从达芬奇到安格尔,到德拉克罗瓦,到库尔贝,到莫奈,到毕加索,风格上的变化更替就像老人额头上的皱纹一样明晰。  何以有这种差别呢?  西方绘画与西方文明的深层关系在此难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