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治疗疾病的给药途径有很多种,静脉用药(输液)常见而重要,由于药物直接被注入血管,并随血液运送到相应的组织与器官而发挥治疗作用,因此,静脉用药的疗效通常快而强。但是,静脉制剂在产生治疗作用的同时。一旦用错药或制剂不纯,产生的副作用和后果也远较口服和外用药严重,有时甚至能直接造成残废与死亡。因此,谨慎或慎重静脉用药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目前在各级医院的门诊、急诊中,静脉用药太多、太随意的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难道真有这么多患者一定需要静脉用药吗?在我的记忆中,我小时候生过几次病,也住过医院,但几乎没有静脉用过药。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就读安徽医学院的第一年,由于持续高热(39~40℃),入住安徽合肥解放军105医院,医生没有给我任何治疗,包括口服药,更没有打针或静脉输液,只是让我休息和一日3-5餐半流汁饮食。凭借我当时知道的一点医学知识,我和医生都怀疑患的是疟疾,但不符合的是发热的类型,既不是间日疟的间断高热,也不是三日疟的间断三日高热,而基本上是稽留热(持续39~40℃)。一连3~4天的持续高热,让我浑身不适,更焦急万分,曾不止一次地要求用药或静脉输液,但分管我的医生就是不同意,甚至还批评我。我在心里埋怨她太没有人情味,别人这么难受,她像是没事一样,轻描淡写地说上几句,就离我而去了。我至少住了4天医院,直到在血液里找到疟原虫,疟疾诊断确立后,她才开始给我用药(口服),后来症状很快得到控制,并痊愈出院。试想,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现在,医生还会这样处理吗?如果医生仍然像三十年前那样处理,患者与家属能接受吗?
我从事危重病医学已经18年了,抢救过的危重病患者数以千计,其中就有一些是由于静脉用药造成的疾病。记得1995年我在长征医院急救科工作期间,收治过1例40多岁的患者,平素健康,只因持续高热(39~40℃)一周,先后在多家医院就诊,静脉用了很多高档抗生素(包括三代头孢和泰能),高热仍不退。通过熟人住进我分管的急诊ICU后,由于主诉、体检均未发现任何异常,我没有给他用任何药,只是口服一些维生素。第二天一早我来上班时,他欣喜若狂地告诉我,一周来就昨晚没有发热,并赞扬我医术高明,立即要求出院。我不太放心,但再三挽留也没用。后来通过随访,知道他出院后一切正常。想想我为他做了什么?就是停了静脉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事后分析,患者初期的发热,可能与上、下呼吸道感染有关;以后的持续高热,就可能与药物有关。由于经济条件好,平素也健康,但凡有点头痛脑热就非常焦急:医生用药也根本不考虑经费,只希望早点缓解病情。乱用高级抗生素的后果是高热不退,最后停止了静脉用药,反倒解决了花钱、用药不能缓解的痛苦。这件事情回过头来分析,看似简单,有巧合,其实偶然性中隐藏着事物的必然性。它告诫我们,不要乱用抗生素,因为药物本身就能引起发热。一旦药物引起的发热与疾病混淆很难鉴别时,无疑会给诊断与治疗带来困难,最后吃苦的还是患者。
静脉用药导致发热的主要原因,是制剂中所含的致热原,通常与制剂的生产过程有关。静脉制剂的生产与制作,对灭菌、消毒等技术要求高,单纯引起发热还是小事,严重时可以导致菌血症或败血症。红花注射液是前几年用得比较多的中药制剂。我就曾遇见过两起连续静脉输注红花注射液后,发生寒战、高热的心律失常患者,其中一位年仅14岁,人院前后无感染迹象,寒战、高热后血培养找到革兰阴性杆菌,幸亏及时停药并应用相应抗生素后得到控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任何一种静脉制剂,引起这些不良反应的概率还是很低的,否则就不可能获得生产许可。但是,这类事件也防不胜防,一旦造成后果,患者与家属痛苦,医生们也很懊恼和委屈。虽然静脉用药引起过敏或休克导致死亡的病例并不多,但一旦发生,落在谁身上都是灾难。最近,还在一家医院遇见1例患者,年龄50余岁,脊椎骨折钢板固定痊愈后来医院取钉,术后当日,护士查房时发现患者尿少,报告医生,值班医生就随便开了两瓶液体静脉滴注,分别是右旋糖酐和葡萄糖盐水。护士先将右旋糖酐给患者输上,没几分钟,患者就感到胸闷、气急,紧接着出现心搏、呼吸停止。紧急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后,发现患者气道压力高,简易呼吸器人工呼吸很难将气体压入,后经过一系列抢救措施,心肺复苏成功,但脑功能障碍呈脑死亡状态,数日后死亡。分析这例患者可能是右旋糖酐诱发危重哮喘,取钉手术当日可以进食,若发现尿少后嘱咐患者多饮水后再酌情处理,这样的意外就可能避免。值班医生之所以选择静脉补液,可能还是出于对病情的重视。怀疑容量不足,没有血液有形成分的丢失,为什么一定要补充右旋糖酐?这是因对静脉补液的太随意性,酿成的不可挽回的后果。
目前,在各级医院门诊、急诊中,成人与儿童静脉用药种类最多的还是抗生素,真有这么多患者需要静脉应用抗生素吗?其实,在门诊、急诊静脉应用抗生素的患者中,还是以呼吸道感染者居多。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已经证实,在获得性上、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中,除了病毒,确实是以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敏感的病原菌多,如衣原体、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军团菌等,优先选择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是十分合理的。况且在这类药物中,口服制剂多,已经为减少静脉用药奠定了基础。但是,仍有很多医生和患者,对此并不了解,盲目应用一代、二代、三代头孢菌素现象十分普遍。我有亲身经历,很早就尝到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的甜头。1998年,我因持续咳嗽近3个月,曾经静脉用过先锋6号5天。没有任何效果。由于胸片无特殊情况,我曾经怀疑自己患了支气管肺癌,差点要去做纤维支气管镜。后来从呼吸科专家处得到了10片正在临床试用的克拉霉素,试服用后效果显著。从此我才知道,下呼吸道感染中,尤其是以干咳为主的下呼吸道感染中,多为大环内脂类敏感的病原菌,它们对头孢类抗生素是不敏感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按照这个原则,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患者。
要做到谨慎静脉用药,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广大市民不要轻易要求医生静脉用药。随着药业的发展,口服制剂物层出不穷,很多药都有了口服制剂,生物利用度也很高,难道我们还一定需要静脉用药吗?
许多人认为,静脉用药疗效好而快,这是有误区的。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是需要时间(外伤与意外事件除外),疾病的恢复也同样需要时间,不造成后果的症状与体征都可以通过用药而逐渐减轻,希望静脉用药马上将疾病控制是不现实的。举生活中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高热,老百姓普遍对高热敏感,一有发热,尤其是高热,就要求医生给予静脉补液。有的医生也很随便,患者要求就依从,随意开上一些液体与药物,以后的疗效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去随访,因为患者太多了,顾不过来,殊不知遇上一例事故就会让您终身难忘。况且,即便是高热,也完全可以通过物理降温的方法使之得到控制,如大量饮水、温水或酒精擦浴、冰袋外敷等,其中口服液体对大部分患者来说完全可以起到静脉补液的作用,而并发症和费用却能减少很多。相信发生在全国各地静脉用药不良反应的病例一定很多,只是没有统计。静脉用药直接进入血液,对各个环节的要求都很高,避免意外、力争万无一失的唯一途径,就是各级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都来共同关注静脉用药,谨慎静脉用药。
然而,目前在各级医院的门诊、急诊中,静脉用药太多、太随意的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难道真有这么多患者一定需要静脉用药吗?在我的记忆中,我小时候生过几次病,也住过医院,但几乎没有静脉用过药。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就读安徽医学院的第一年,由于持续高热(39~40℃),入住安徽合肥解放军105医院,医生没有给我任何治疗,包括口服药,更没有打针或静脉输液,只是让我休息和一日3-5餐半流汁饮食。凭借我当时知道的一点医学知识,我和医生都怀疑患的是疟疾,但不符合的是发热的类型,既不是间日疟的间断高热,也不是三日疟的间断三日高热,而基本上是稽留热(持续39~40℃)。一连3~4天的持续高热,让我浑身不适,更焦急万分,曾不止一次地要求用药或静脉输液,但分管我的医生就是不同意,甚至还批评我。我在心里埋怨她太没有人情味,别人这么难受,她像是没事一样,轻描淡写地说上几句,就离我而去了。我至少住了4天医院,直到在血液里找到疟原虫,疟疾诊断确立后,她才开始给我用药(口服),后来症状很快得到控制,并痊愈出院。试想,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现在,医生还会这样处理吗?如果医生仍然像三十年前那样处理,患者与家属能接受吗?
我从事危重病医学已经18年了,抢救过的危重病患者数以千计,其中就有一些是由于静脉用药造成的疾病。记得1995年我在长征医院急救科工作期间,收治过1例40多岁的患者,平素健康,只因持续高热(39~40℃)一周,先后在多家医院就诊,静脉用了很多高档抗生素(包括三代头孢和泰能),高热仍不退。通过熟人住进我分管的急诊ICU后,由于主诉、体检均未发现任何异常,我没有给他用任何药,只是口服一些维生素。第二天一早我来上班时,他欣喜若狂地告诉我,一周来就昨晚没有发热,并赞扬我医术高明,立即要求出院。我不太放心,但再三挽留也没用。后来通过随访,知道他出院后一切正常。想想我为他做了什么?就是停了静脉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事后分析,患者初期的发热,可能与上、下呼吸道感染有关;以后的持续高热,就可能与药物有关。由于经济条件好,平素也健康,但凡有点头痛脑热就非常焦急:医生用药也根本不考虑经费,只希望早点缓解病情。乱用高级抗生素的后果是高热不退,最后停止了静脉用药,反倒解决了花钱、用药不能缓解的痛苦。这件事情回过头来分析,看似简单,有巧合,其实偶然性中隐藏着事物的必然性。它告诫我们,不要乱用抗生素,因为药物本身就能引起发热。一旦药物引起的发热与疾病混淆很难鉴别时,无疑会给诊断与治疗带来困难,最后吃苦的还是患者。
静脉用药导致发热的主要原因,是制剂中所含的致热原,通常与制剂的生产过程有关。静脉制剂的生产与制作,对灭菌、消毒等技术要求高,单纯引起发热还是小事,严重时可以导致菌血症或败血症。红花注射液是前几年用得比较多的中药制剂。我就曾遇见过两起连续静脉输注红花注射液后,发生寒战、高热的心律失常患者,其中一位年仅14岁,人院前后无感染迹象,寒战、高热后血培养找到革兰阴性杆菌,幸亏及时停药并应用相应抗生素后得到控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任何一种静脉制剂,引起这些不良反应的概率还是很低的,否则就不可能获得生产许可。但是,这类事件也防不胜防,一旦造成后果,患者与家属痛苦,医生们也很懊恼和委屈。虽然静脉用药引起过敏或休克导致死亡的病例并不多,但一旦发生,落在谁身上都是灾难。最近,还在一家医院遇见1例患者,年龄50余岁,脊椎骨折钢板固定痊愈后来医院取钉,术后当日,护士查房时发现患者尿少,报告医生,值班医生就随便开了两瓶液体静脉滴注,分别是右旋糖酐和葡萄糖盐水。护士先将右旋糖酐给患者输上,没几分钟,患者就感到胸闷、气急,紧接着出现心搏、呼吸停止。紧急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后,发现患者气道压力高,简易呼吸器人工呼吸很难将气体压入,后经过一系列抢救措施,心肺复苏成功,但脑功能障碍呈脑死亡状态,数日后死亡。分析这例患者可能是右旋糖酐诱发危重哮喘,取钉手术当日可以进食,若发现尿少后嘱咐患者多饮水后再酌情处理,这样的意外就可能避免。值班医生之所以选择静脉补液,可能还是出于对病情的重视。怀疑容量不足,没有血液有形成分的丢失,为什么一定要补充右旋糖酐?这是因对静脉补液的太随意性,酿成的不可挽回的后果。
目前,在各级医院门诊、急诊中,成人与儿童静脉用药种类最多的还是抗生素,真有这么多患者需要静脉应用抗生素吗?其实,在门诊、急诊静脉应用抗生素的患者中,还是以呼吸道感染者居多。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已经证实,在获得性上、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中,除了病毒,确实是以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敏感的病原菌多,如衣原体、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军团菌等,优先选择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是十分合理的。况且在这类药物中,口服制剂多,已经为减少静脉用药奠定了基础。但是,仍有很多医生和患者,对此并不了解,盲目应用一代、二代、三代头孢菌素现象十分普遍。我有亲身经历,很早就尝到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的甜头。1998年,我因持续咳嗽近3个月,曾经静脉用过先锋6号5天。没有任何效果。由于胸片无特殊情况,我曾经怀疑自己患了支气管肺癌,差点要去做纤维支气管镜。后来从呼吸科专家处得到了10片正在临床试用的克拉霉素,试服用后效果显著。从此我才知道,下呼吸道感染中,尤其是以干咳为主的下呼吸道感染中,多为大环内脂类敏感的病原菌,它们对头孢类抗生素是不敏感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按照这个原则,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患者。
要做到谨慎静脉用药,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广大市民不要轻易要求医生静脉用药。随着药业的发展,口服制剂物层出不穷,很多药都有了口服制剂,生物利用度也很高,难道我们还一定需要静脉用药吗?
许多人认为,静脉用药疗效好而快,这是有误区的。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是需要时间(外伤与意外事件除外),疾病的恢复也同样需要时间,不造成后果的症状与体征都可以通过用药而逐渐减轻,希望静脉用药马上将疾病控制是不现实的。举生活中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高热,老百姓普遍对高热敏感,一有发热,尤其是高热,就要求医生给予静脉补液。有的医生也很随便,患者要求就依从,随意开上一些液体与药物,以后的疗效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去随访,因为患者太多了,顾不过来,殊不知遇上一例事故就会让您终身难忘。况且,即便是高热,也完全可以通过物理降温的方法使之得到控制,如大量饮水、温水或酒精擦浴、冰袋外敷等,其中口服液体对大部分患者来说完全可以起到静脉补液的作用,而并发症和费用却能减少很多。相信发生在全国各地静脉用药不良反应的病例一定很多,只是没有统计。静脉用药直接进入血液,对各个环节的要求都很高,避免意外、力争万无一失的唯一途径,就是各级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都来共同关注静脉用药,谨慎静脉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