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监督者,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是一个优秀辅导员应具备的,也是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教育引导、精神导向、榜样示范作用的重要保证。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感、心理素质和敬业精神等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从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前提”、“氛围”、“基础”三个方面有针对性的加以重塑,希望能切实提高辅导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从而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教育中的教育影响作用。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道德;失范;重塑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9-07-01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发展,师德为魂。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年龄接近,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职业道德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作开展的成效,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德育工作的成败。
一、辅导员职业道德概述
辅导员职业道德是指辅导员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它规定了辅导员在教育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作风去做好工作,反映的是辅导员对自己职业身份、价值追求的一种态度和看法。
辅导员职业道德既有一般教师职业道德的普遍性一面,也有其作为辅导员职业特殊性的一面。主要表现在:政治性、基层性和表率性。一方面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只有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信仰上的坚定,才能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另一方面辅导员承担着日常的学生管理,处在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最基层和最前沿,例如学风建设、学生资助、职业规划、安全稳定等工作,很多需要身体力行,这就要求辅导员做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模范,来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2]
二、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困境
1.事务性工作繁多,价值观念偏差
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学生的一举一动,所经历的成长喜悦与灰心挫折,都需要辅导员去分享、体会、引导。几乎学生的一切都在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之内。再加上学生工作难以用时间来量化,深夜的突发事件,周末、节假日的安全督查,八小时以外与学生的谈心等等,可以说这项工作没有严格的上、下班之分,处于二十四小时待命状态,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工作的事务性、琐碎性、反复性使辅导员产生了职业怠倦感,導致工作疲于应对,往往难以真正投入到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当中。久而久之,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师表意识弱化,忽视了职业道德修养。
2.心理素质亟需提高,专业素质不强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平均年龄较低,特别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缺少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不能通过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思想发展的水平都没有进行过有效研究。年轻化使得辅导员处于事业和人生的起步阶段,职称和职务相对较低,面临着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再加上学生越来越多的思想和实际问题要求辅导员要掌握一些管理学、心理学知识,但由于专业限制他们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因此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急需提高,专业素质亟待加强。
3.工作缺乏稳定性,奉献精神不足
辅导员的本职是从事学生的思想教育,但由于学生事务琐碎,各部门都可以对辅导员发号施令,辅导员拥有教师的头衔却干着“保姆、勤杂工”的活,往往会产生心理落差。长期的思维习惯造成了许多辅导员在学生工作期间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日常事务当中去,难以真正投身到学生管理和教育中,失去服务学生成才、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热情和动力。还有部分院校党政领导对辅导员工作关心不够,导致他们在学校的地位较低,难以发挥他们作为学生健康成才“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长此以往难以形成稳定的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使得辅导员职业成了“中转站”,转岗和离职时有发生;高强度超负荷工作,职称和职务晋升的模糊性使得辅导员处于职业的不稳定状态和夹缝中,工作不稳定状态又导致辅导员出现职业信念的动摇和奉献精神的淡化。
三、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对策建设
1.健全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
(1)注重辅导员职业道德培训。一是在培训机制上,建立多渠道、一体化的辅导员职前、职中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把辅导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发展的全过程,推进辅导员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在培训内容上,在加强辅导员职业技巧、大局视野、人文素质等内容的同时,强化职业素养、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培训,讲好讲活讲深辅导员职业和职业道德。
(2)优化辅导员工作考核机制。一是把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职业道德考评制度,将职业道德表现作为辅导员业绩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先的重要依据,严格实行“辅导员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二是成立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辅导员职业道德监督工作机构,负责辅导员职业道德的系统管理。
2.营造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1)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应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去思考职业道德,升华职业理想。一方面,应继续营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校风、学风、教风,树立良好形象,为辅导员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营造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应继续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上下足功夫,例如在走廊里、道路边的展板上传递正能量的宣传画和励志文字,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具有正能量特质的“符号”有机呈现出来,在悄然无声中形成一种内隐性的“职业道德效应场”,使辅导员在这个“场”的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着影响和熏陶。
(2)营造典型引领氛围。通过专刊、专访、事迹介绍、评选表彰等方式,大力宣传辅导员先进典型,通过先进典型来回答辅导员的迷茫与困惑,直面辅导员的职业懈怠,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典型案例说话,让鲜活事实说话,让辅导员的切身感受说话,使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真正的入情入理,春风化雨,使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大道理亲切而不生硬、深刻而不苍白、生动而不呆板。
3.夯实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基础
(1)关心辅导员的生活。学校要注重关注辅导员的生活状况,尽可能地解决辅导员生活中的困难。例如,在条件许可情况下,积极改善他们的住房、福利待遇,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难题。通过关心辅导员生活来培植学校与辅导员之间的情感之树,使辅导员对学校充满信任,对前途充满希望,从而使他们忠诚于教育事业。
(2)关心辅导员的精神世界。学校要关心辅导员的精神追求,关心、关注、关爱和信任辅导员,帮助辅导员确立合适的个人目标,引导辅导员学会“慎独”和心理调节,在辅导员成功或失败时引导他们正确归因,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做一个阳光型的辅导员。
(3)关心辅导员的工作。对辅导员工作关心的深浅程度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因此学校无论在教育教学工作上,还是在学校事务性工作上,均应尽量合理安排,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和界限,通过各种形式和多种渠道,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学习条件,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卢继团: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新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1)
[2]马凯: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8)
[3]夏晓虹:从英国导师制看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8,(1)
[4]朱诚蕾: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8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道德;失范;重塑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9-07-01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发展,师德为魂。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年龄接近,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职业道德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作开展的成效,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德育工作的成败。
一、辅导员职业道德概述
辅导员职业道德是指辅导员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它规定了辅导员在教育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作风去做好工作,反映的是辅导员对自己职业身份、价值追求的一种态度和看法。
辅导员职业道德既有一般教师职业道德的普遍性一面,也有其作为辅导员职业特殊性的一面。主要表现在:政治性、基层性和表率性。一方面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只有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信仰上的坚定,才能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另一方面辅导员承担着日常的学生管理,处在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最基层和最前沿,例如学风建设、学生资助、职业规划、安全稳定等工作,很多需要身体力行,这就要求辅导员做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模范,来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2]
二、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困境
1.事务性工作繁多,价值观念偏差
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学生的一举一动,所经历的成长喜悦与灰心挫折,都需要辅导员去分享、体会、引导。几乎学生的一切都在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之内。再加上学生工作难以用时间来量化,深夜的突发事件,周末、节假日的安全督查,八小时以外与学生的谈心等等,可以说这项工作没有严格的上、下班之分,处于二十四小时待命状态,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工作的事务性、琐碎性、反复性使辅导员产生了职业怠倦感,導致工作疲于应对,往往难以真正投入到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当中。久而久之,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师表意识弱化,忽视了职业道德修养。
2.心理素质亟需提高,专业素质不强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平均年龄较低,特别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缺少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不能通过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思想发展的水平都没有进行过有效研究。年轻化使得辅导员处于事业和人生的起步阶段,职称和职务相对较低,面临着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再加上学生越来越多的思想和实际问题要求辅导员要掌握一些管理学、心理学知识,但由于专业限制他们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因此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急需提高,专业素质亟待加强。
3.工作缺乏稳定性,奉献精神不足
辅导员的本职是从事学生的思想教育,但由于学生事务琐碎,各部门都可以对辅导员发号施令,辅导员拥有教师的头衔却干着“保姆、勤杂工”的活,往往会产生心理落差。长期的思维习惯造成了许多辅导员在学生工作期间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日常事务当中去,难以真正投身到学生管理和教育中,失去服务学生成才、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热情和动力。还有部分院校党政领导对辅导员工作关心不够,导致他们在学校的地位较低,难以发挥他们作为学生健康成才“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长此以往难以形成稳定的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使得辅导员职业成了“中转站”,转岗和离职时有发生;高强度超负荷工作,职称和职务晋升的模糊性使得辅导员处于职业的不稳定状态和夹缝中,工作不稳定状态又导致辅导员出现职业信念的动摇和奉献精神的淡化。
三、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对策建设
1.健全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
(1)注重辅导员职业道德培训。一是在培训机制上,建立多渠道、一体化的辅导员职前、职中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把辅导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发展的全过程,推进辅导员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在培训内容上,在加强辅导员职业技巧、大局视野、人文素质等内容的同时,强化职业素养、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培训,讲好讲活讲深辅导员职业和职业道德。
(2)优化辅导员工作考核机制。一是把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职业道德考评制度,将职业道德表现作为辅导员业绩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先的重要依据,严格实行“辅导员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二是成立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辅导员职业道德监督工作机构,负责辅导员职业道德的系统管理。
2.营造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1)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应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去思考职业道德,升华职业理想。一方面,应继续营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校风、学风、教风,树立良好形象,为辅导员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营造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应继续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上下足功夫,例如在走廊里、道路边的展板上传递正能量的宣传画和励志文字,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具有正能量特质的“符号”有机呈现出来,在悄然无声中形成一种内隐性的“职业道德效应场”,使辅导员在这个“场”的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着影响和熏陶。
(2)营造典型引领氛围。通过专刊、专访、事迹介绍、评选表彰等方式,大力宣传辅导员先进典型,通过先进典型来回答辅导员的迷茫与困惑,直面辅导员的职业懈怠,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典型案例说话,让鲜活事实说话,让辅导员的切身感受说话,使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真正的入情入理,春风化雨,使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大道理亲切而不生硬、深刻而不苍白、生动而不呆板。
3.夯实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基础
(1)关心辅导员的生活。学校要注重关注辅导员的生活状况,尽可能地解决辅导员生活中的困难。例如,在条件许可情况下,积极改善他们的住房、福利待遇,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难题。通过关心辅导员生活来培植学校与辅导员之间的情感之树,使辅导员对学校充满信任,对前途充满希望,从而使他们忠诚于教育事业。
(2)关心辅导员的精神世界。学校要关心辅导员的精神追求,关心、关注、关爱和信任辅导员,帮助辅导员确立合适的个人目标,引导辅导员学会“慎独”和心理调节,在辅导员成功或失败时引导他们正确归因,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做一个阳光型的辅导员。
(3)关心辅导员的工作。对辅导员工作关心的深浅程度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因此学校无论在教育教学工作上,还是在学校事务性工作上,均应尽量合理安排,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和界限,通过各种形式和多种渠道,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学习条件,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卢继团: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新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1)
[2]马凯: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8)
[3]夏晓虹:从英国导师制看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8,(1)
[4]朱诚蕾: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