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文本阅读实现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本文中,笔者从一线的教学实践出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立足课堂,生根发芽;第二,拓展课外,心灵舒展;第三,超越课堂,促其成长。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立足课堂;拓展课外;超越课堂
当今社会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繁杂的信息也蜂拥而至。现代公民怎样有效提取信息,走出困惑,不断给自己的人生定位?在定位的过程中,阅读能帮助人们正确的认知和判断。最终能在社会中满足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阅读能力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要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应试能力,又学会独立、学会思考、学会发现的未来公民。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多文本阅读以课内阅读为点,课外阅读为面,“点面结合”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给学生充足的营养,让他们在课内阅读中向外发芽,在课外阅读中向内成长。
一、立足课堂,生根发芽
多文本的课内阅读,向学生打开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首先, 立足课堂,把多文本阅读给单篇精读一个及时有效地补充。这个补充不仅是阅读量地增加,还是阅读能力内化的关键。我们在课内精读课文《愚公移山》,然后组织另一篇《明罗移山》放在一起对比阅读,从中发现他们面对移山这个难题的处理方法的不同,学生一起探索背后的原因,并发现、总结阅读寓言故事的方法——怎样揭示寓言的寓意。课后向大家推荐阅读寓言故事,进行寓言故事的编写,并开个故事会,一起讲给大家听。学生在一系列阅读活动中,对寓言阅读方法和对文体知识地把握,得到及时内化。学生的独立能力、思考能力、发现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多文本课内阅读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是阅读指导中的致命环节。现以初中教材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散文为例,进行阅读指导。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先精讲课文,从朗读中培养语感,感受语言大师春的气息;在赏析中梳理写景散文的閱读方法及写作技巧;然后进行朱自清散文语言探微。《绿》、《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组合四个文本,让学生去深入探究语言大师的语言魅力。他们在发现探究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里流露出来的美的讯息,还是内心与生活一次关于美的沉思。从朱自清文字里,学习他怎样表达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并且在生活中发现美,渐渐感受美,学习表达美。课内单篇阅读和多文本阅读相结合的尝试,学生多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阅读欲望日益高涨,一股冲破黑暗无知的力量,在内心生根发芽,向外寻找光明的世界。
二、拓展课外,心灵舒展
课外阅读,为孩子们推开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我们带领学生阅读主要向课外拓展,去了解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在不断的思考中,构建多维思维空间,思维向深度、广度延伸。在相关课外经典著作的阅读中,不仅是对课内习得的阅读能力的再运用,关键还能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照亮自己,照亮他人。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应试能力的问题,而且保持对周遭世界的一种好奇,积极去探索自己未知的领域。
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例,一篇带多篇的散文阅读后,顺势推荐《朱自清散文集》做学生的课外读物,学生在阅读中把喜欢的一句、一段或整篇,关乎着自己和作者的一段美的沉思,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做到阅读留痕。每周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每个人先在小组分享阅读心得,然后一组推荐两名同学参加班级读书交流活动。大家共读一本书,分享自己体会到的作者在生活中发现的无处不在的美,大家一起碰撞,相互学习用心感悟生活,用语言表达其中的美,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得以运用,提高了美学品味。
《雨的四季》、《济南的冬天》、《听雨》接着又用一组散文阅读材料,来推进学生对散文文体的深入学习,并把学习的重点放到探究散文的阅读方法,以及区别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表现手法的不同,从而学会怎样表情达意。在课后,及时推荐《林清玄散文集——少年版》,学生拿起这本书,简直就是欲罢不能。我们同样做起了阅读笔记,并分版块充分地进行读书共享活动。这样深入阅读探究,在课外阅读中更大地享受生活中美好瞬间。这样的活动逐步开展,阅读能力不断提高,享受阅读的快乐,学生的心灵也会慢慢地舒展开来。
三、超越课堂,促其成长
多文本阅读中通过深入开展一系列活动创建展示交流的平台,营造爱读书的良好的氛围,实现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成功对接。利用超越课堂,运用时间来有效粘合,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也随之从量变发生质变,不断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
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是家校结合,开学初,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沟通阅读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家长每天和孩子一起共读半小时,并建立“我们一起走过这段美好”家长群,及时沟通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每周班级阅读活动,还特意安排部分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图书推荐会,读书交流活动等。家长每天雷打不动的坚持陪学生阅读,让阅读走进的生活,给学生在每周一次心灵交流的机会。把一周的阅读、发现、生活等方面的反思写在心灵交流本上。让家长、老师陪孩子一起扎根在图书的海洋,丰富人生,茁壮成长。
在阅读世界里,每一个阅读者都是一粒种子,课内阅读是肥沃的土壤,通过阅读活动的开展,不断发芽,冲破无知的黑暗,去沐浴明媚的阳光;课外阅读就是叶子,尽情地吸收阳光,幸福地进行着光合作用。多文本阅读实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让学生深深扎下人生的根基,枝繁叶茂,快乐成长。
作者简介:穆春玲(1975—),女,河南西华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多文本阅读。
注: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多文本阅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的策略研究》(qwyd16011621)研究成果。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立足课堂;拓展课外;超越课堂
当今社会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繁杂的信息也蜂拥而至。现代公民怎样有效提取信息,走出困惑,不断给自己的人生定位?在定位的过程中,阅读能帮助人们正确的认知和判断。最终能在社会中满足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阅读能力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要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应试能力,又学会独立、学会思考、学会发现的未来公民。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多文本阅读以课内阅读为点,课外阅读为面,“点面结合”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给学生充足的营养,让他们在课内阅读中向外发芽,在课外阅读中向内成长。
一、立足课堂,生根发芽
多文本的课内阅读,向学生打开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首先, 立足课堂,把多文本阅读给单篇精读一个及时有效地补充。这个补充不仅是阅读量地增加,还是阅读能力内化的关键。我们在课内精读课文《愚公移山》,然后组织另一篇《明罗移山》放在一起对比阅读,从中发现他们面对移山这个难题的处理方法的不同,学生一起探索背后的原因,并发现、总结阅读寓言故事的方法——怎样揭示寓言的寓意。课后向大家推荐阅读寓言故事,进行寓言故事的编写,并开个故事会,一起讲给大家听。学生在一系列阅读活动中,对寓言阅读方法和对文体知识地把握,得到及时内化。学生的独立能力、思考能力、发现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多文本课内阅读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是阅读指导中的致命环节。现以初中教材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散文为例,进行阅读指导。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先精讲课文,从朗读中培养语感,感受语言大师春的气息;在赏析中梳理写景散文的閱读方法及写作技巧;然后进行朱自清散文语言探微。《绿》、《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组合四个文本,让学生去深入探究语言大师的语言魅力。他们在发现探究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里流露出来的美的讯息,还是内心与生活一次关于美的沉思。从朱自清文字里,学习他怎样表达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并且在生活中发现美,渐渐感受美,学习表达美。课内单篇阅读和多文本阅读相结合的尝试,学生多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阅读欲望日益高涨,一股冲破黑暗无知的力量,在内心生根发芽,向外寻找光明的世界。
二、拓展课外,心灵舒展
课外阅读,为孩子们推开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我们带领学生阅读主要向课外拓展,去了解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在不断的思考中,构建多维思维空间,思维向深度、广度延伸。在相关课外经典著作的阅读中,不仅是对课内习得的阅读能力的再运用,关键还能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照亮自己,照亮他人。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应试能力的问题,而且保持对周遭世界的一种好奇,积极去探索自己未知的领域。
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例,一篇带多篇的散文阅读后,顺势推荐《朱自清散文集》做学生的课外读物,学生在阅读中把喜欢的一句、一段或整篇,关乎着自己和作者的一段美的沉思,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做到阅读留痕。每周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每个人先在小组分享阅读心得,然后一组推荐两名同学参加班级读书交流活动。大家共读一本书,分享自己体会到的作者在生活中发现的无处不在的美,大家一起碰撞,相互学习用心感悟生活,用语言表达其中的美,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得以运用,提高了美学品味。
《雨的四季》、《济南的冬天》、《听雨》接着又用一组散文阅读材料,来推进学生对散文文体的深入学习,并把学习的重点放到探究散文的阅读方法,以及区别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表现手法的不同,从而学会怎样表情达意。在课后,及时推荐《林清玄散文集——少年版》,学生拿起这本书,简直就是欲罢不能。我们同样做起了阅读笔记,并分版块充分地进行读书共享活动。这样深入阅读探究,在课外阅读中更大地享受生活中美好瞬间。这样的活动逐步开展,阅读能力不断提高,享受阅读的快乐,学生的心灵也会慢慢地舒展开来。
三、超越课堂,促其成长
多文本阅读中通过深入开展一系列活动创建展示交流的平台,营造爱读书的良好的氛围,实现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成功对接。利用超越课堂,运用时间来有效粘合,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也随之从量变发生质变,不断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
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是家校结合,开学初,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沟通阅读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家长每天和孩子一起共读半小时,并建立“我们一起走过这段美好”家长群,及时沟通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每周班级阅读活动,还特意安排部分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图书推荐会,读书交流活动等。家长每天雷打不动的坚持陪学生阅读,让阅读走进的生活,给学生在每周一次心灵交流的机会。把一周的阅读、发现、生活等方面的反思写在心灵交流本上。让家长、老师陪孩子一起扎根在图书的海洋,丰富人生,茁壮成长。
在阅读世界里,每一个阅读者都是一粒种子,课内阅读是肥沃的土壤,通过阅读活动的开展,不断发芽,冲破无知的黑暗,去沐浴明媚的阳光;课外阅读就是叶子,尽情地吸收阳光,幸福地进行着光合作用。多文本阅读实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让学生深深扎下人生的根基,枝繁叶茂,快乐成长。
作者简介:穆春玲(1975—),女,河南西华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多文本阅读。
注: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多文本阅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的策略研究》(qwyd1601162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