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华 孙秀兰 奉献的人生最有尊严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ran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天津市在蓟县建立遗体捐献人的纪念林。而赵永华至今还在为建立遗体捐献组织而奔走,在他的努力下,至今已有43位志愿者自愿签署了角膜捐献协议。很多人都惊讶于医院都做不成的事,让赵永华做成了。在赵永华眼里,这很正常,他们都是百姓,之间没有隔阂,他自己也是志愿者,劝说别人就容易多了。
  2009年8月,天津市公交集团发起“讲文明、树新风”站区志愿者活动,赵永华再次主动加入其中,成为100名公交站站区志愿者中的一员。这个平时连公交车都舍不得坐的志愿者,为了广大乘客的出行方便,风雨无阻地出现在天津火车站站前公交枢纽,维护公交车顺利进出。一年下来,天津市公交志愿者队伍已经发展为1000人,赵永华成了名副其实的志愿者带头人。
  2004年,他作为下岗职工、社区志愿者代表,得到民政部授予的“爱心捐助奖”,同时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天津市文明家庭、天津市最美好家庭金奖。
  赵永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经常被天津各个高校请去做报告,讲述“怎样做一个志愿者”、“怎样敬老、爱老”的心得与体会,或许他没有那些教授、学者一般口若悬河、有着缜密的理论体系,他的饱含深情与充满真挚的话语,却从来不输于那些理论家们。以情动人,在这个信任缺乏的社会中,被这样两位下岗、退休的老人,用自己简朴的行为重新捡拾。
  义务赡养需帮助的老人、死后捐献遗体和坚持向社会捐款,是赵永华这个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的三大承诺。从1993年捐出第一笔钱,18年来,捐款是这个家庭里从来没有间断过的一件事。
  赵永华说: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都有老的那一天,我们俩现在还有能力帮助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我们准备继续走认亲扶养的路,让这些老人能在晚年享受一份亲情、重拾对生命的信心和勇气。时至今日,这种纯朴的情感已经超越了“学雷锋、做好事”的初衷,而是在赵永华、孙秀兰心中形成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他们在奋斗中,享受着奉献带来的快乐,也坦然地收获着内心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满足。
  
  尊严是内心里最踏实的感受
  
  赵永华夫妇俩认养老人,是一种纯粹的爱心之举。
  从认养潘宝性老人开始,赵永华就在社区、老龄部门的关心帮助下,与老人在社区办理“认亲抚养”、在公证处进行了无偿终生赡养的“法律公证”,两位下岗职工夫妇、一位孤寡老人,就这样在一室一厅局促的市政府公租房里,组成了超越血缘关系的“新家庭”。此后认养的每一位老人,都履行了这样的正规程序。
  赵永华认养老人有个原则:一定无财产、无房产、无子女,而且一定办理相关手续。其实,这些老人根本没有财产,而到公证处公证则还要一笔费用。很多人不理解,赵永华却说,这只为表明,他们确实不图老人一分钱。“其实,这样的老人本来就没有什么财产”,赵永华和街道办事处的同志一起去进行公证的时候,公证处的办事员有的都不理解,笑他们多此一举,一向随和的赵永华则显出少有的严肃:“我们就是要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们不图老人一分钱财产,我们不图私利。”
  
  无私是一种立场,更是一种品格。
  
  现在住在赵永华家的邱秀卿老人,也是赵永华发现的流浪老人。
  2006年的一天,赵永华偶然在马路上发现流浪中的邱秀卿老人,“当时我发现老太太一个人衣衫褴褛地坐在墙角,手里拎着一个破包,样子特别可怜”。赵永华询问后得知,邱秀卿还有一个养子,因吸毒变卖家产发展到偷盗,最后将老人唯一一套住房也变卖了。没了家的邱秀卿已经流浪了几个月。“我当时就决定要照顾这位无家老人,妻子得知后也非常同意我的做法。”赵永华说。如今邱秀卿在赵永华的照料下健康生活。每当提起这段往事,老人总是流着泪说:“永华就和我亲儿子一样,嘛也不图地照顾我啊。”有人劝赵永华,这样的老人,赡养后会不会有麻烦,赵永华不怕,“我就照顾老人,谁能说啥?”
  2010年春节,邱秀卿老人的养子出狱后前来探望养母,一下子跪在地上,感谢赵永华夫妇对养母的救命之恩。老人的养子长跪不起,赵永华心里感慨万分,爱心总是可以打动人心的,只要这种爱真挚、纯净。
  在赵永华心里,没有什么让他看到老人们在他们夫妇俩的精心照料下开心地生活,更让他感到欣慰;也没有什么让他说自己“不图名利”奉献爱心的时奉献爱心的时候,更让他感到强烈的自信与自尊。
  赵永华夫妇的付出,日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与回报。天津市河东区一位老太太,打电话来“求”赵永华办一件事,她周末的时候要去参加亲戚的婚礼,可是没有人看家,请赵永华帮忙看半天的家……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老太太心里的感动都久久不能散去。两人素不相识,却因为一根热线,连起了久违的信任,在这个浮躁纷乱的社会里,该是何等的难得!
  不是没有人背后对赵永华夫妇指指点点,这是不理解,但是被说的多了,很多人都说赵永华夫妇这到底是图的啥?赵永华则说,图的是心安,“心态平稳了,耳朵就硬,不在乎别人的说法。我们不攀比外在的物质生活,但是我们内心里始终坚持一个信念——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扛起自己的责任。”
  
  承诺与担当中收获满足
  
  在赵永华家里,有一个详细的账本,里面记录着家里每个月的捐款数目。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赵永华夫妇还是坚持从全家每月420块钱的生活费中预留20块钱捐给更需要帮助的人。18年来,这个只靠退休金过日子的普通退休工人家庭,已经累计捐款7万多元。一种新的坚定的理念,由这个清贫的小家进行了清晰地诠释。赵永华说,在他们家里,每个月开支的第一项就是捐款,否则一点小事就会影响到捐钱。
  为了体现家庭捐款经常化的愿望,他们于2002年向区民政局、慈善协会订出“家庭捐款计划书”,点滴积累、时间流逝,“奉献”精神在赵永华夫妇俩心中逐渐明晰,他们的行为也慢慢超出了简单的学雷锋、做好事,孝敬老人、捐助善款这样的活动,而是向着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奉献大爱的方面,一步步地迈进。
  2001年,赵永华在报上得知发达国家的遗体捐献率已达50%,于是就计划同有关部门联系签订遗体捐献合同。赵永华签完捐献遗体合同后,又构想出建立捐赠遗体的组织,以推动遗体的捐献,他走访了很多部门与有关人士交涉,进一步推进了组织的建立。
  2003年,天津市在蓟县建立遗体捐献人的纪念林。而赵永华至今还在为建立遗体捐献组织而奔走,在他的努力下,至今已有43位志愿者自愿签署了角膜捐献协议。很多人都惊讶于医院都做不成的事,让赵永华做成了。在赵永华眼里,这很正常,他们都是百姓,之间没有隔阂,他自己也是志愿者,劝说别人就容易多了。
  2009年8月,天津市公交集团发起“讲文明、树新风”站区志愿者活动,赵永华再次主动加入其中,成为100名公交站站区志愿者中的一员。这个平时连公交车都舍不得坐的志愿者,为了广大乘客的出行方便,风雨无阻地出现在天津火车站站前公交枢纽,维护公交车顺利进出。一年下来,天津市公交志愿者队伍已经发展为1000人,赵永华成了名副其实的志愿者带头人。
  2004年,他作为下岗职工、社区志愿者代表,得到民政部授予的“爱心捐助奖”,同时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天津市文明家庭、天津市最美好家庭金奖。
  赵永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经常被天津各个高校请去做报告,讲述“怎样做一个志愿者”、“怎样敬老、爱老”的心得与体会,或许他没有那些教授、学者一般口若悬河、有着缜密的理论体系,他的饱含深情与充满真挚的话语,却从来不输于那些理论家们。以情动人,在这个信任缺乏的社会中,被这样两位下岗、退休的老人,用自己简朴的行为重新捡拾。
  义务赡养需帮助的老人、死后捐献遗体和坚持向社会捐款,是赵永华这个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的三大承诺。从1993年捐出第一笔钱,18年来,捐款是这个家庭里从来没有间断过的一件事。
  赵永华说: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都有老的那一天,我们俩现在还有能力帮助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我们准备继续走认亲扶养的路,让这些老人能在晚年享受一份亲情、重拾对生命的信心和勇气。时至今日,这种纯朴的情感已经超越了“学雷锋、做好事”的初衷,而是在赵永华、孙秀兰心中形成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他们在奋斗中,享受着奉献带来的快乐,也坦然地收获着内心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满足。
其他文献
虽然贫困、不幸,甚至渺小、弱势,“低到尘埃里”,刘芳艳却十几年如一日,用行动书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正是在这种看似琐碎、细微、平凡的挣扎、坚守与奋斗中,绽放出当今社会难能可贵的人品之真、人格之高和人性之美。  “第一次看到刘芳艳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她。她穿得太老土了!她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沧桑……”说起刘芳艳,她的同学李志敏怜惜之余,更多感佩:“随着了解的深入,我的心被深深震撼了,不是因为她
期刊
离开青联几个年头了,仍然感到自己是青联人,青联的事总是下意识地关心着,偶尔也去参加一些活动,这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情感,因为我二十几年的青春年华是在青联中度过的,无论作为委员、常委还是副主席都在这段岁月中感受到了一种成长与奉献的快乐。青联的时光,如一杯清醇的茶,清朴,而又回味香醇。  难忘80年代初,由时任全国青联副主席的施光南带队慰问贵州、云南各族青年。一行还有晓光等二十余人。每到一地,都受
期刊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他们曾经是青联这个温暖大家庭的一员,他们对这一段美好的经历有着深深的眷恋。青联委员——一个已经融入生命的圯荣符号一段难以悔去的难忘岁月,这是一生的骄傲,这是心底永远的情结。    我和我的青联朋友 张道诚    自一九八三年起,我曾在全国青联办公室工作过一段时间,参与了六届全国青联的换届工作。在筹备会议和以后的工作中,结识了一些青联朋友。这些朋友在工作和相处的日子里,给我留下了
期刊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引领凝聚青年力量,是青联组织的神圣使命。在各级青联组织的影响带领下,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用坚定的理想、激情的创造,写下中华儿女的辉煌篇章。他们有的是各行各业独领风骚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物,但更多的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忘我工作的无名英雄。青春的火焰燃烧着一腔热血,闪耀出绚烂的风采。
期刊
《团队力量》  作者简介:    李慧波,中国石油化工作家协会成员.中国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组织的团队研究和培训著有《团队精神》、《团队执行》、《高效能团队》.《中国石油领导人员反腐倡廉培训教程》等。    内容简介:  面对越来越小的地球村.面对国外先进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的冲击.我们该如何让员工树立团队意识?增强团队的合作能力?加强员工的执行力?提高企业和公司的整体绩
期刊
郁钧剑 国家一级演员,历任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中国文联演艺中心主任,第七、八、九届全国青联委员、常委  上个月与文艺界不少演员去了趟内蒙,参加一个公益活动。内蒙的领导同志问我们最早一次是什么时候来内蒙的,我说是在1983年左右,宋祖英说她是1987年左右,那时她还在中央民族大学上学,是参加全国青联的慰问团来的。我一下就想起了,那个慰问团我也参加了,在内蒙转了大半个月呢。  我最早参加青联活动的时间
期刊
悠悠岁月,风雨兼程。青联,注定是个新老交替较快的组织。但是,有这么几位委员,他们在任上一干就是20年。20年前,他们风华正茂、朝气蓬勃;20年后,他们依旧激情澎湃、豪情满怀。因为,他们从事的是一项不同寻常的事业,一项不老的事业。    那一年,他们青春年少    1984年,因为山东快书说得牛气,一纸调令将郭秋林从山东青岛“转移”到了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这个帅小伙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将自己“吹”
期刊
十年前,撖建平许了一个愿——用葡萄树把沙漠变成绿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神话。  十年后,神话照进现实,他的愿望实现了——2010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内蒙古汉森酒业集团董事长撖建平登上了2009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颁奖典礼的领奖台。颁奖词是这么说的:撖建平开创了以沙草产业为基础的有机葡萄培育与种植技术,在内蒙古西部的乌兰布和大沙漠中培育出了优质的葡萄,打破了“沙漠里能长出葡萄,恐怕只能是个
期刊
2010年的春天,让亿万中国人民感到格外的温暖。温家宝总理新春团拜会上送给百姓最动听的祝福:“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在随后的全国两会中,百姓的尊严问题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接见全国劳模时强调:要“不断增加劳动者劳动报酬,让群众体面劳动。”  能够体面地劳动及获得相应报酬,才会得到基本尊严;享有尊严,生活才能谈得上幸福。人们从最起码的逻辑关系中
期刊
前不久,意大利裔同事亚历克斯郑重向我推荐意大利都灵电影节的参展影片《米兰的黄色:中国城制造》,他介绍说,这部影片面市不久就在意大利成了热门话题。  米兰是意大利的名城,中国城在这里也历史久远。《米兰的黄色:中国城制造》是部纪录片,讲的就是中国人在米兰的日常生活以及意大利当地人(包括华人自身)对米兰中国城的看法。导演虽是意大利人,但他却以纪实跟踪的手法,“现场直播”了中国人在意大利的故事,直接反映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