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课程实验是一场从理念到实践层面的深层次变革,其核心在于以崭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变革人才培养模式,顺应大众教育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在近两年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一出重头戏,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和终身幸福的一项奠基工程,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内在要求
  学校以育人为本,而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育人的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和关键。构建富有活力、富于选择,有利于学生全面、自主、个性发展的高中新课程体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不仅是推动课程改革走向深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必须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设置选修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1.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每个高中生都应学习的基本课程,是为学生终身发展能力奠基的基础学科。设置必修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学到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保证高中教育达到一定的水准,为学生将来的专业发展和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利益,为的是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因此,必须开齐开足开好必修课程,确保每个高中生的基础学力达标。所谓“开齐”,就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必修科目、必修模块要全部开出。所谓“开足”,就是对所规定的必修科目、必修模块的课时要有充分的保证。开齐开足必修课程,既包括与高考相关的九大文化科目的必修课,也包括非高考科目的必修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的课程和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是“做中学”,学生在实践中,亲历、体验、感悟、积累,扩大视野,锻炼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此类课程的关键是开辟实践基地。因此,高中学校要积极开辟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基地、校内公益劳动实践基地以及社区服务基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坚定学习成才的信念,感受到“服务他人,快乐自己”的愉悦。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必修课。规范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建设,是开好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保障。各级政府和高中学校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切实加大投入,装备高规格的通用技术专用教室,确保通用技术必修课教学需要。同时,要大力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企业、社区、农村、部队的合作,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传统等状况,充分挖掘现有资源,为开展通用技术课程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推动通用技术课程进企业、进中职、进农家、进社区、进学校。
  2.合理设置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设置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高中课程结构的重要举措。《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选修课分选修I和选修II两部分,选修I: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选修II: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学校开设选修课程一是要认真研究,制订选课方案。根据新课程的特点,结合学校的教师资源和场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制订排课、选课方案和《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二是要确定开设选修模块。高中新课程中,选修I约有100个模块(以一个专题一个模块计),高中学校要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把握各模块的主要内容,提前一个学段确定拟开设的选修模块和开课老师,并至少提前一个学段通知学生。三是要做好选课指导。对学生进行详细、具体的选课指导是整个选修课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学生在选课中常有如下表现:没有注意长远规划,只考虑眼前的兴趣;一窝蜂,人选亦选,从众心理;没有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和能力,过分求多求难;没有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只求修满学分;对学科的内容了解不够,导致盲目选修。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和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细致的指导,以免影响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四是要加强选课管理。选修课也是国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的要求参照必修课的管理要求,无论是实行走班制的还是固定选修课,任课老师都必须认真进行考勤,做好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考核,并进行学分认定。
  3.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是通过分析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科学评估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后,利用学校、社区、地区所特有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它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加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一所学校,本身就是一笔校本课程的资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是教育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挖掘校园文化资源,可以营造生机盎然的课程生态环境,实现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的培养目标。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核心环节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内容。推进高中课改向纵深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改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着力创建符合课改精神的新的教学模式,为实现教学创新开辟新的途径,找到新的突破口。
  1.优化教学实施过程,努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当前普通高中学校 “加时之风”“题海之术”盛行,其结果是学生叫苦、教师喊累、教学成本(代价)高效率低,走入了“低效率——重负担——低效率”的恶性循环怪圈。解决这一顽症的有效药方是:优化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实施过程,就是要着力改革传统落后的“简单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低耗高效”为原则,落实课改“课堂教学标准”,遵循学习心理学原理,做到“六增六减”,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搭配:即减不必要的机械记忆、被动接受的负担,增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的时空;减硬性统一的课业负担,增自主弹性作业量;减“灌输”性学习负担,增“合作、探究”性学习机会;减苦学负担(尤其要禁止惩罚性学习负担),增乐学情感;减(甚至消除)无效教学和负效教学时间,增有效教学时间;减学生的心理负担(简单灌输式教学,尤其是惩罚性作业,使学生极易产生心理疲劳,感到学习负担沉重,甚至厌恶学习),增学生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心理素质培养。做到了上述“六增六减”,就能使我们的教学实施既符合教学规律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从而切实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
  2.落实教学实施主体,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主体性教学强调教师作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使二者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教学,是一种多维互动教学,是学创结合的教学,是促进教学相长的教学。
  实施主体性教学,其基础是师生互为主体,其关键是要突出“四性”:一是立足主体性。主体性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前提。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不仅依靠教师的民主与宽容,而且依靠学生本人在教学中积极的发挥与展现,依靠学生充分、独立的自我活动,依靠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独立的观察、思考和运用。二是发挥能动性。能动性是主体性发展的基础。因为学生能动性的增强,能使他们走出强迫性学习的困境,求知的欲望在能动性的发挥中能得以绽放与满足,学习的过程将会出现最积极最有意义的变化。三是富于批判性。批判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核心,是能动性的升华。培养批判性的过程就是增强质疑能力的过程;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与源泉。批判性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字当头,做到敢于破除权威,敢于质疑权威,敢于标新立异。四是展现创造性。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态,是能动性与批判性高度结合的结果。展现创造性就是要求把学习的过程表现为一种学创结合的过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与指导下,参与创新、学会创新,在“学”中“创”,在“创”中“学”;要求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变学习为创造”。
   3.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切实增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师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倾向,真正把他们看作具有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并想方设法落实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之中来,切实让他们去感知知识,理解知识,创新知识,这是落实新课程、教好新教材的前提。
  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关键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五重、五先、五让”。“五重”是指在教学实施中要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做到重体验、重过程、重应用、重参与、重合作,逐步实现由以外部灌输性学习为主向自主体验性学习为主转变;“五先”是指在教学顺序上要实现由“教后学”向“学后教”或“学中教”转变,从根本上克服长期以来“教师将结论性知识硬灌给学生,使其毫无主动性,更无创造性”的弊端,通过引导学生“五先”(即先看一看、先想一想、先议一议、先问一问、先试一试),从而自主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五让”是指书本让学生自己读、见解让学生自己讲、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自己议、规律让学生自己找、总结让学生自己作,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实现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目标。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多重功能,克服学科“应试教学”倾向,使各门学科的教学真正做到时时处处着眼于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每位学生的潜能开发,着眼于每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增强,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作者系江西省南昌市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 许雅健
  E-mail: xuyajian@126.com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调节血脂的效果和抗氧化能力,选用雄性健康成年SD大鼠,观察原花青素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脂质的影响. 研究结论: 1、原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复合物具
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linoleicacid,CLA)是亚油酸的一大类同分异构物,其双键位置和空间构型与亚油酸不同,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针对目前国内外对CLA的研究现状,该研究以B(a)P
该次研究在体外再建软骨组织,加入大骨节病的可疑致病因子即T-2毒素和保护因子硒,来观察二者对软骨细胞形态及代谢和软骨细胞表面CD44表达的影响,推测可疑致病因子在KBD发病
【教学案例】  浮力及其测量是九年级物理“浮力”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如何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拓展教材空间,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呢?一位教师由课题引导学生举例说出能感受浮力的生活场景时:有学生介绍自身游泳时的感受,在水中身体受到向上的浮力,踩在池底时脚底感到更舒服了;有学生介绍白天鹅浮在湖面上的现象,通过受力分析可知天鹅也受到向上的浮力。在学生介绍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利用橡皮筋显示出
摘要:传接球是进攻队员在场上相互联系和组织纽带,根据战术的需要,支配进攻队员有目的转移球,从而达到破坏对方防御部署,使防守出现漏洞,创造更多、更好的进攻机会。  关键词:篮球运动,进攻,传、接球  中图分类号:G841  前言  篮球比赛是一种集体性运动项目,传、接球是实现战术组织配合的纽带和桥梁;传接球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战术的质量;成功地传接球,可以把五个队员联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创
内容摘要:体育教学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体育教学中师生所应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方向。可见,体育教学目标在整个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所以在制定中注意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目标应为体育教学评估提供可靠的根据,更要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设计的质量。目标要利于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目标要有利于学生自我检查和评定检查。注意以上因素更好的制定体育教学
在社会日益多元化的年代,加入共产党依然是中国青年人的主流追求“我感到了什么是神圣”,刚刚从西柏坡入党宣誓归来的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专业04级学生钱刚,谈到在党中央的
为探讨城市女孩月经初潮早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并为采取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我们采用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23例月经初潮早发女孩和246例对照女孩进行了调
该项研究目的是将PSA技术应用于国产FCC-7000型及其相似型号Co-60远距离治疗机(以下简称钴机),对其产生的潜在照射进行安全评价.论文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于2002年发生在河南省
摘要:东方插花与中国古典园林同根同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富有诗情画意,融情于景。它们造型手法相通,是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有机结合。本文通过它们共同的审美追求上来从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和分析。  关键词:东方插花;中国古典园林;审美  中图分类号:TU986.1  东方插花采用师法自然并高于自然的手法,利用自然花材的姿、质来体现作品的美,注重花朵及茎、叶的个体美来达到作品的自然韵致, 注重线条,在色彩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