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趣的营造与追寻—废名小说《桥》的创作特色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h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废名先生的小说《桥》以追求审美意趣为其主要的创作特色,其营造和追寻审美意趣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以一种从容、淡定的笔调来;二是借鉴绘画和绝句的技巧来写;三是通过梦境与想象的方式来写;四是以诗、画本身作为表现手段来写。废名先生追求审美意趣的创作方法,对丰富小说的创作方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关键词】 废名 《桥》 审美意趣
  《桥》是废名先生小说的重要作品,由四十二篇独立成文的山水小品文所组成的,因而可大致称其为一部作品。读他的这部作品,相信许多人一开始都觉得它不是小说,因为你既找不到贯通整部作品的情节,也找不到很鲜明的故事。所以,如果你想像通常读小说那样以一目十行的速度去读它,那么,你就会很快地陷入不知所云的状态中。但如果你静下心来,慢慢地品,细细地读,你又会觉得这作品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为何有如此不同的效果?因为废名先生写小说与常人不同,就像严家炎先生所说的那样,废名的小说少有扑朔迷离的故事,有时连人物也是隐隐约约的,废名的小说写生活的欢乐和苦涩,真正看重的乃是诗情和意趣,废名小说其实是供人鉴赏的小品和诗。而所谓的诗情和意趣实际上就是审美意趣,那么,废名先生又是如何在小说中营造和追寻审美意趣的呢?在此,笔者拟对这一问题作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以从容、淡定的笔调来描写和追寻审美意趣
  
  对于读者来说,审美意趣需要细细地品,慢慢地嚼。才能领会得到;而对于作者来说,营造意趣,也同样需要一种慢功夫。废名先生描写审美意趣,体现的正是这种慢功夫。具体表现在,他看见什么都要爱说上一两句,一草一木,都要唧唧不休,文章的进程推得很慢。对于他的这种创作笔调上的特点,周作人作了非常好的概括,他说,废名先生的文章就“好像是一道流水,大约总是向东去朝宗了海,他流过的地方,凡有什么汉港弯曲,总得灌注潆洄一番,有什么岩石水草,总要披拂抚弄一下子,再往前走去。再往前去,这都不是他的行程的主脑,但除去了这些,也就别无行程”。但也正是这种对所碰到的东西“总得灌注潆洄一番”,“总要披拂抚弄一下子”的写法,使得他的叙述节奏显得非常缓慢,风格因而显得闲适、从容、淡定。下面我们还是来看看他在《金银花》中的一段描写:
  一颗树,不同那密林相连,独立,就在道旁,满树缠的是金银花。他真不知怎样的高兴,他最喜欢金银花。
  树是高高的,但好像一个拐棍,近地的部分盘错着,他爬得上去。他爬,一直到伸手恰够那花藤,而藤子,只要捉住了,牵拢来一大串,一面牵藤子,一面又抹汗。
  树上的花不形得少了,依然黄的,白的,绿叶之中,古干之周,小林的手上却多得不可奈何,沿着颈圈儿挂。忽然他动也不动的坐住一。
  树脚下是那放牛的小姑娘。
  暂时间两双黑眼睛猫一般的相对。
  下得树来,理出一串花,伸到小姑娘面前——
  “给你”。
  这一大段话,分成六小段,每小段都是树、人对着写,即每写树的一个特征,就相应地写人物小林在做什么。而对于树的描写,真的是做到了看到什么就写什么的地步。你看树的数量、树的位置、树身缠的金银花、树高、树形、树上的花、树叶的颜色、树脚下的情况,依次写来,一点不拉,而且层次感也很清楚。这样细细地写,文本的故事时间自然也就被拖得很慢,但也就在这一慢节奏的叙述中,小林那憨厚的情态,未成年孩童间两小无猜的情趣,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可见,从容、淡定的笔调是非常适合用来表现诗情与意趣的。由于废名先生写小说看重的就是诗情与意趣,所以,这样的笔调在《桥》的各篇章中是随处可见的。
  
  二、借鉴绘画和绝句的技法来描绘客观意象,以表现和追寻审美意趣
  
  审美的诗情与意趣自然离不开意象。对此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废名先生是十分稔熟的。所以,在《桥》中,出于表现诗情与意趣的需要,他也非常注重对审美意象的描绘,而且在描绘的时候,借鉴了绘画和绝句的写作技法,以至所写出来的一些意象,就像是一幅幅静物写生,而有的又极像一首诗。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看一看他是如何通过意象描写来表现意趣的。
  《落日》篇这样来描写小林在坝上看到的情景:
  下得牛来,他一跑跑到坝上去了,平素习见得几乎没有看见的城圈儿,展在眼前异样的新鲜,树林满披金光,不比来时像是垂着耳朵打瞌睡,蝉也更叫得热闹,疑心那叫的就是树叶子。一轮落日,挂在城头,祠堂,庙,南门,北门,最高的典当铺的凉亭,一一看得清楚。
  这一段描写,就像是一幅城镇山水写意画。景物错落有致,而且被描写得新鲜、明亮、美丽。你看连那树叶也没有了小林来时的那种垂着耳朵打瞌睡的委靡状态了,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有生气,连蝉的叫声也显得分外的热闹起来了。而这样一种美妙生动的景致与意象,也很好地把小林到史家庄出游回来时的愉快心情给衬托了出来。
  而《史家庄》对史家庄本身的描写,也同样让人觉得是一幅美妙的图画:“白垛青墙,三面是大树包围,树叶子那么一层一层的绿”。还有一片大芋田,芋田里“好白的水光”,团团的小叶好像“许许多多的孩子赤脚站在水里”。这样的几处勾勒,就把史家庄的外部与外围的景象,非常形象地给描绘出来了。而把芋叶比作“许许多多的孩子赤脚站在水里”,既风趣而又形象。整个画面,显得多么的平和恬静,充满了温馨的人间气息和生活情趣,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史家庄啊!
  而在《钥匙》中,他对落日的描绘,也让人看起来像是一幅精妙的落日图:“这一个记忆刚刚袭来,对面原野一轮红日恰好挂在一棵树林之上,牵引他了,简直是一个大果子,出脱得好看,不射人以光芒,只是自身好色彩,他欢喜着想到‘承露盘’三个字,仿佛可以有一个器皿摘取这个美丽之物了”。把太阳描绘得如此的诱人和富有风致,真是让人佩服。其美的意象让人不得不想起王维所写的“长河落日园”的雄壮而又不乏优美的景致。而这样的诱人的景致。又很好地映衬了小林、琴子与细竹在坟地游乐时的愉快心情和所感受到的美好时光。景趣与人的愉快的意趣相谐相洽,给人一种美乐融融的感觉。
  而《树》篇对于人景交融的景象的描绘也同样的出色生动:“琴子细竹两人坝上树下站着玩,细竹手上还拿了她的箫,树上丁丁响,啄木鸟儿啄树,琴子抬头望,好大一会儿才望见了彩色的羽毛,那个交枝的当儿,那嘴还是藏着看不见……她们的一只花猫伏在圆墙上不动。琴子招它下来,姑娘的素手招得绿树晴空,甚是好看。”这一段描写,色彩鲜明生动,笔触清丽细致,人景交融互衬,犹如一幅优美的写生画,而景的优美、人的曼妙以及画者对那佳人美景的无限赞叹、无比倾慕都在这一画之间。
  如此这般的意象描写,在废名先生的《桥》中还有许多。废名先生这样热衷地写,就是希望能从中挖掘出一些诗情与意趣来,就像他在《牵牛花》中以叙述人的口吻所说的那样: “是的,我们看天上的星、看石头、看镜子、看清秋月、看花,看草,看古树,这一件一件的启人生之宁静,宁静岂非一个担荷?岂非一个思索?”这种力求从树木花草、日月星辰等自然景物中看出“启人生之宁静”之意趣来,不正是废名先生描写意象的一个主导思想与思维吗?
  总之,以绘画和绝句的技法来描绘客观意象,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无限诗意和不尽的风情,是废名先生营造和追寻审美意趣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三、以对梦中与想象中的意象的描写,来营造和追寻审美意趣
  
  除了注重对外在的客观性意象进行描写之外。废名先生还比较重视对梦与想象中的意象进行描绘。这样写,能更直接地揭示人物在特定场合下的思想意趣和情感状态。
  就写梦中的意象看,《瞳人》篇应该是写得最详细的一篇,写的是小林梦见活无常的梦。活无常本是城隍庙里的一个神,传说中他是穿白衣的,面孔也涂得粉白,眉毛则较之我们平常人格外黑。倘若在夜里碰见他,可以抱着他要他把路上的石子秤作金子。活无常是小林与同学们经常的谈资。小林梦见活无常是因瞥见送路灯的白衣。他所梦见的活无常,与一般传说中的无异,依然是那么白,眉毛也几乎愈是漆黑,但唯独缺了世人比较关心的秤石作金的细节。而对于小林而言,秤石作金的细节是要在“意识出来了,他并没有碰见活无常,才记起。”故这样的梦,也让琴子觉得有些惘然。梦见活无常却没有秤石作金的细节,这表明小林所追求的不是金钱之类世俗的东西,而是一个超越世俗功利的空旷自由的境界,就像他在《树》中所表露的:“昨夜我做了一个很世俗的梦,醒转来很白哀。——世事一点也不能解脱”,“世俗的事扰了我,我自己告诉自己也好像很不美,而我这样的灵魂居然就是为它所苦过”。世俗的事扰人,自然也就不会写到梦里去了。
  有的时候,废名先生则强调,梦境的美,如《“送牛”》篇写小林得到牛儿这礼物之后的梦:“石榴树做了一个大翅膀,牛儿掩护下去了,花花叶叶终于也隐隐于模糊之中,——一定又都到小林的梦里去出现罢,正如一颗颗的星出现在天上”。这里写的梦景,以天上的星星来作比,真的让人觉得很美,而这样的美的意象正是为了映衬小林得到牛儿后的愉快与幸福的心情。
  有时候,废名先生则借梦本身来阐发某种人生意趣和道理,如《塔》篇小林就针对梦发表了这样的看法:“我常常观察我的思想,可以说同画几何差不多,一点也不能含糊,我感不到人生如梦的真实,但感到梦的真实与美”;“她的意思好像说,梦乃在我们安眠之上随喜绘了一个图”;“有了梦才有轮廓,画到那里就以那里为止,我们也不防以梦为大,——要不然,请你闭了眼睛看一看!”而细竹则说:“这样看起来。人生如梦倒是一句实在话,是你自己讲的”。综合起来看,废名先生写这两个人物谈梦,确实不重在说梦中的意象,而重在说梦本身所含的人生哲理,使梦看起来很有趣。
  除了写梦及梦中的意象外,废名先生还喜欢写想象中的意象,《窗》对鸡鸣寺的梅树的描写,就杂了很多想象性的内容:“梅树倚墙甚高,现得这个院子十分静默,古人说桃李无言,但这句话好像是来帮这株梅树说话似的,人倒觉得桃李偏是最爱饶舌的神情。碧天之下,此梅确是见孤高,因其古老而格外沉着,记得有人以一言来描写草与树,前者依地求群,后者仰空求独,鸡鸣寺之梅真个不知不觉的叫人望到枝上的穹苍了,见过它开花的人,与没有见过它开花的人,对于它的依依之情又不同,当它群枝画空,万点黄金,所谓生香真色,就同看夜间的繁星一样,星星是那么的空灵,星星看得人的意思,繁华而多指点之妙了。”这一段描写,虽然着眼的是寺中真实的梅树,但在写的过程中,作者却赋予了它许多想象的特点,如说它“无言”、“孤高”、“沉着”,说它的花如“万点黄金”,非常的“空灵”。这些想像性的内容的添加,不仅使得梅树被赋予了生命,而且还表现了鸡呜寺静趣的美,以及主人公们追寻空灵的情怀。
  不过,废名先生更多的是以一种简明的方式来描写想象中的意象。比如,关于雨的想象性意象,废名先生就在多个篇章中提到,而且大多是以言简意赅的方式写:“我以前的想像里实在缺少了一件东西,雨声。——声音,到了想像,恐怕也就成了颜色。这话很对,你看,我们做梦,梦里可以见雨——无声”,“我告诉你们,我常常喜欢想像雨,想像雨中的女人的美——雨是一件袈裟”(《今天下雨》)“想象的雨不湿人”(《清明》),“这样的雨实在下得有意思,不湿人”(《塔》)。这几句话,都是由小林说的,分别表现了他在特定情境下的意趣与情感,而且还特别的耐人寻味,如说雨无声,不湿人,就特别的令人回味。
  关于死、坟的想象性意象,也写得很富有诗的意味:“‘死’是人生最好的装饰。不但此也,地面没有坟,我儿时的生活简直成了一大块空白,我记得我非常喜欢上到坟头上玩。我没有登过几多的高山,坟对于我确同山一样是大地的景致。”(《清明》“那个佛之国大概没有坟的风景,但我所怀的这一个坟的意思,到底可以吊唁人类的一切人物,我觉得是一个很美的诗情。”(《钥匙》肥死想像成了“人生最好的装饰”,把坟想像成了“大地的景致”,并包含着“很美的诗情”。这样的想像性意象真的很特别,也很有个性,自然也很特耐人寻味。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废名先生真的是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努力地挖掘和表现梦中的意象与想象中的意象的独特意味与情趣的。
  
  四、以诗、画本身为手段来以营造和追寻审美意趣
  
  废名先生表现美的意象与美的诗情,还常用一个手段,那就是诗与画。诗与画本身就是美的东西,以它们来比喻、描绘意象。表现情趣,真的会起到增色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使用的。
  《钥匙》篇,可以说是废名先生以诗、画作为表现手段的代表。其中写到:“一抹淡阳也真是可爱了,好比就是画家的光线”。在这一句话里。“一抹淡阳”因了画家光线的比喻,而变得更美了;又说:“世上自身完全之物,可以说是灵魂的画题之一笔画罢”。这一句把“自身完全之物”比作“灵魂的画题之一笔画”,这“完全之物”也因之而显得更美了。而对于那个守寡的母亲与她聋哑儿子之间的艰苦生活,废名先生以诗喻之写道:“虽然填着悲哀的光线,却最是一个美的世界,是诗的国度,人世的‘罪孽’至此得到净化。”这一句,以“诗的国度”来形容和描绘他们母子的生活,是为了赞美她们母子之间充满着温情与关爱的生活。而对于人物之间的某种打趣情调,废名先生也以诗来加以表达,比如作品写到,在船上,小林看到,细竹发觉丢了钥匙,马上一声惊叫:“我的钥匙丢了!”,寻找一番不见后,就不再管这事,而与琴子絮絮叨叨地谈起别的事来了,好像压根就没有丢失钥匙这回事似的,小林看了之后,便觉得很有趣,于是,就想写一首题为《一枚钥匙》的诗,但终没写成。到了第二天,琴子细竹跑到了一 个村户人家里玩,借村女子窗前镜子梳妆,小林去找她们,登堂即是入室,瞥见细竹正在那里纤手捻红,于是,原先构想的一首诗便大功告成了:“我看见姑娘的胭脂,\我打开一个箱子\世上没有钥匙,\镜子藏着一个女子。”这自然是一首游戏打趣的诗,是讽笑细竹不管钥匙而只管打扮的天真烂漫的女性心理。也正因为如此,小林才会打算待会儿笑着念给她听呢。这一首游戏之诗,很好地烘托了小林与细竹之间在特定的时空里所形成的某种带有喜剧性的风趣情调。
  在《水上》篇中,废名先生则用画来比喻人景交融的美丽:“琴子细竹,初次到了水上,于不自由之下真真有一个自由之态,两人交头接耳,说话的声音也格外小,水阔天空也格外听见人的声音似的,令人有海燕双双茫茫秋水的印象,而临风独立,绝岸倩影,催人生有此美图画。”这是以“美图画”来喻琴子细竹两人坐于船上,交头接耳,融洽而自由的情态所形成的“令人有海燕双双茫茫秋水的印象”,非常美妙而贴切。
  ‘而《塔》则是直接将画中的画与现实中的景和想象中的景一起比照着写。这样,画中的画和画外的景之间,就形成了相互映衬的关系。如作品一面写细竹依据琴子讲的一个动听的佛教故事画了一个塔,一面就接着写小林看了这画之后,马上就想起曾经游历过的湖边礼拜堂高耸入云,非常伟大的塔。这时画中的塔就与曾游历过的湖边的塔,形成了互衬。还有,作品一面写细竹画了一幅有几根雨线,一个女子打一把伞的画,一面接着就写小林由此想起的一幅与此类似的日本的颜色画,然后又想像这画中的“这把伞”自己完全好像一个宇宙,自然而然地看这底下的一个人,就觉得大地山河都消失了。再接着,写细竹由这幅画,想到的美景:“下雨的天,邀即个人湖里泛舟,打起伞来一定好看,望之若水上莲花叶。”受此启发,小林又进一步联想到了“细雨梦回鸡塞远”诗句,以及其中的美人,还说,这细竹画中的雨,“实在下得有意思,不湿人。”由细竹的一幅画竟引出这么多美妙的想象性景致与意趣来,真是好景好意,一个连着一个,纷然呈现,颇为耐人寻味。
  这一手法在《梨花白》中也同样运用。文章一面写细竹向小林说,她与琴子两人画了一幅画,画上有一只蜻蜓、一支桃花和一个佛手,接着,就写小林听到“有一支桃花”的话时,猛地忆起了两句诗:“黄莺弄不足/含入未央宫”。觉得一座大建筑,写这么一个花瓣,很合他的心意,但又一想,这个诗题是咏梨花的,梨花白。这一段描写,由画面美的内容,引出一连串想象性的意象和诗句来,而且每一样都是美的,真的很让人陶醉与回味。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诗、画的确是废名先生用来描写意象,传达意趣与诗情的一种手段,而且用起来还比较圆融、有效,起到了丰富文章内涵,增强文章审美意趣的作用。
  
  五、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废名先生写小说的确不重在情节与故事,而只是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通过建构审美意象与意境,来表现审美意趣。这使他的小说,意趣浓于故事。对于这样一种写小说的方法,有人认为好,有人认为不好。认为好的,是觉得这样的小说耐人咀嚼说不好的,是认为这样的小说,不像小说,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各方说法看来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笔者认为,作为写作方法。就其本身看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还得看你怎样用。而从深受废名先生的这一写作方法影响的京派作家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小说故事性并不差的情况来看,审美意趣的追求与故事性的追求在小说创作中并不是完全矛盾和对立的,关键是看作者怎么融合,或者有没有融合的能力。从这点来看,废名先生的融合功夫,还不是做得很完美,因为他还没有做到审美意趣与故事两胜的地步。而在他之后的沈从文和汪曾祺,则做的比较好。这说明,以追求审美意趣的方式去写小说,不是不能,而是看你怎么用以及用得如何。从这个角度看,废名先生的小说创作方式,还是可以起到丰富小说创作方法的作用的。
其他文献
摘要:素质教育是国内各级各类教育秉持的最终方针,是教师、学生追求的共同目标。本文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认知、个性、知识结构等特点,从素质教育的层面出发,浅析素质教育在市场营销这门课程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 市场营销教学 技工院校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其本质
你想想,连大学出版社都不搞学术了,都市场化了,甚至都低俗化了,中国的出版还有什么前途!
摘 要:在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改革中,要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心,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目标,按照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合理调整课程设置,突出基本理论、方法在工业实际中的应用;以学校现有资源(设备、工具)为依托,自编适用实训教材;利用机床操作、模拟仿真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使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就能达到模拟生产实训的目的。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机械加工技术 课程体系改革  中职学校
直喷柴油机排放气体的臭味一般由人的感官进行评价 ,用化学分析仪很难评价臭味水准。文中主要考察排放气体浓缩成分水溶液的PH值检测法、具有还原FID系统的甲醛检测法和眼鼻
<正> 一、成组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机械产品零件的相似性 成组技术是适应产品多样化的时代要求,50年代起源于苏联,名曰“成组加工”,后经英、德、日、美等国加以研究和应用,成为
摘 要:体育课作为职业院校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作用,但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体育知识,体育活动较少。本文重点论述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提出职业院校强调以技能为主,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重视体育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有利于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提高的观点。  关键词:职业院校 体育课 作用  体育课是学校素质教育不可或
判断C语言源程序是否正确,源程序是否能满足设计的要求。只有通过编译调试后才能了解。而源程序是否能正常地通过编译.与c语言的开发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C语言、C
针对桥梁结构施工中容易产生的裂缝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研究了信息与能量同传中继信道传输速率的优化与实现。系统模型为三节点两跳中继模型,中继采用解码转发协议进行转发。一个完整的传输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源到中继的传输,为信息与能量同时传输,中继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功率分裂,一部分信号用于信息译码,另一部分信号转换为电能用作第二阶段的信息转发;第二阶段为中继采用译码转发方式转发信息。采用两跳不等时长,在传输信息量一定的条件下,以最小化两跳传输总时间为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