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民间与历史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oba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的散文创作越来越具有文体上的开放性,已不是简单通过写人、写景来抒情,而是变得越来越开阔,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思考逐渐成为作家所用力的地方。谈雅丽、宋长征和余志刚的几篇散文作品,或抒发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或含咏体味人间情爱,或着意再现历史人物,虽然内容和风格各异,各有千秋,但无疑都深得散文之味。它们无论是在写法上,还是在思想表达上,都摆脱了以往让人诟病的散文写作的轻飘和贫乏,呈现深刻而厚重的品格,书写了中国的人间风物和历史传奇。
  风物一直是散文创作的重要对象,风物描写当然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写,更重要的是人情世态、人文历史。谈雅丽的散文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书写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把自然、风物背后的人文、历史、传统的深远与厚重呈现出来。《与“塔巴”相遇在海岛》等几篇散文中,不乏对自然风物的直接书写,但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对日常生活和民间精神、历史文化的张扬。《与“塔巴”相遇在海岛》不是进行灾难化的书写,而是把台风给渔民生活的影响展现出来,平淡的描写透露着渔民的性情。《水马船声出洞庭》以作为自然形态的沅水为基础,深入历史勾勒出了作为交通要道的沅水,让我们看到了一度繁荣的水上运输与深厚的湘黔古文化,還有驿站与码头带来的生意交往,小镇的泪水和笑声。在《郎木寺看流水和天葬》驻足于嘉陵江支流白龙江,写了藏族的天葬习俗以及宗教生活的神秘和博大。《九曲黄河第一弯》和《黄河谣的多声部合唱》融合历史与文化,呈现了黄河带给人类的福泽,再现边疆的生活与历史。
  “也许,史诗中所传唱的并非一个美丽的藏族姑娘,而是玛曲草原汇入黄河的最小、最清澈的某一条支流。”谈雅丽的散文是诗化的,平和、自然,有抒情的韵致,继承了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就像作家袁鹰讲的,散文写作“最重要的还是散文作者是不是掏出了自己赤诚的心,抒发了自己真挚的情。如果有‘灵魂’的话,恰恰正在作者的心灵深处。这里,着重在‘自己’二字,既不是外来的,不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强加到自己笔下的,也不是摭拾别人的,而是来自作者本人主体的意识和感情。”谈雅丽的散文显然有“我”的存在,是来自内心的抒情。
  当下散文创作也越来越重视叙事性,在风物之外写人与事,也拓展散文在经验、事实层面的维度。宋长征的《乡间大戏》文体名义上虽为散文,但有很多叙述的成分,叙事性很强,我更倾向于视它为小说,而且在语言、节奏、情绪等方面依稀可以看到笔记小说的影子。《花枪缘:老安和他的女人》和《夜奔:风雪拉魂腔》将古典民间戏曲、故事和具有现代意味的爱情故事以互文的方式充分融合,以跨越时空的方式,勾连起民间小人物与历史大人物对情感、命运的共同选择与态度。
  汪曾祺说,“我写短小说,一是中国本有用极简的笔墨摹写人事的传统,《世说新语》是突出的代表。其后不绝如缕。我爱读宋人笔记甚于唐人传奇。《梦溪笔记》《容斋笔记》记人事部分我都很喜欢。归有光的《寒花葬志》、龚定庵的《记王隐君》,我觉得都可以当作小说看。”可见,散文和小说本来就有交叉重合之处。《乡间大戏》有传奇色彩,在写法上这部散文也有古代笔记小说的韵味,其中的几位民间小人物,既普通但又不寻常,身世、经历都有不平凡之处,不但有自我的悲欢,而且凝结了民间的伦理、文化,再现了《对花枪》《水浒传》等传统说书、戏剧里的民间传统和伦理。
  《乡间大戏》的语言简洁明了,意味深远,颇有汪曾祺一些作品的味道,融传奇故事于平淡、简约之中。作品结尾处写到,“谷雨那天递给甘宝的小纸团上写:救我;甘宝后来交给谷雨的小纸团上写:今天就走。”故事在这里就结束了,没有进一步的议论和解读,但有可供解读的丰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对历史人物的再现也是近年来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这类作品,对于作者的知识储备以及对历史精神的把握有很高的要求。余志刚的《伏妖记》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和历史功力。作品以李贽的相关传记史料、原始文献为依托,加入作者自己的想象与理解,形成新的完整的历史叙事,既有丰富的知识性的普及,也不乏故事性的情节。尤其是对李贽形象的再现,是具有历史意识和现代精神的,虚实相生,跃然纸上。从文体角度来说,无疑具有传记、小说等多文体的优势,是一篇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历史文化散文。《伏妖记》是写人记事的,而且是写历史人物和故事,事实与虚构、想象的关系如何处理、平衡极为重要。对李贽的再叙述,实际上是对李贽作为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这既需要对基本史事的尊重,也要有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解。在这一点上,《伏妖记》把握得非常准确。最为突出的是,它以人物精神和历史精神为基础和核心,在大处立得住,在细微处显精神,以现代眼光回望历史,“据事以类义,援古而证今”。
  《伏妖记》的综合性和现代性也体现在语言上。这篇作品实际有三种语言形式,首先是对既有的李贽的相关文献的引用,将这些精炼过的语言嵌入到了作品当中,也是再现历史的基础性语言。作者的叙述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古典化的,是切近历史的语言,也意在对历史现场进行还原。此外,作者还使用了一些极其新潮的语言形式,例如“私聊”“群聊”“晒信”“僧尼之恋”“推送”等,又把历史拉回到了当下。
  批评家谢有顺说,“有些散文作者,只要一写历史题材,就端着一个架势,用史料把文章搞得密不透风,以为这就是文化关怀;还有些散文作者,花一两年时间写一篇文章,精雕细琢,恨不得字字珠玑,但散文里寄寓了太多的东西,修辞反而显得做作,散文在中国,先前虽为文学文体的源泉之一,但发展到今天,它在文体上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散文无类,散文也无界。这种没有边际的自由,一方面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把散文推向了尴尬的境地——它似乎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准确定位了。”他的观察显然是非常准确的,指出了当下散文创作的空间、可能性以及困境。这几篇散文作品可以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认识,几位作者的写作无疑拓展着散文的可能性,也践行着谢有顺的主张:“散文是在人间的写作”,“它可以清晰地照见写作者本人”。
其他文献
科隆大教堂  这样站着,仰望,  这样坐着,给走近的人空出几个位子。  我转身微笑,心生爱,  在下午三时安静的光影里,  让心躺下。  随着人流,我转向窗,转向  浮雕,转向穹顶,  转向钟声──  怎样的爱,血液般  占有我?  到处是爱的暖流,  “活着,有着怎样的渴望?”  上帝挨近我,活生生的,一个侧影──  高大,巍峨,压迫我  无从躲闪。  我的下午三时,  秋天,一个被阳光透视的国
期刊
流泉,原名娄卫高,男,汉族,浙江龙泉人,祖籍湖南娄底,现居丽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在《诗刊》《星星》《北京文学》等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多次入选各种年度选本,曾获大观文学奖、瓯江文化奖等若干奖项。  在阳台上  从阳台  看出去,夜雾中的灯光  一些是静止的  一些是移动的  穿过香蜜园小区,是330国道  国道上,车灯闪烁  各怀心事  而远方,仍在远方,勾勒
期刊
1、默如雷霆  纵观整个中国绘画史,南宋画僧牧溪为籍籍无名者。其生平事略之记载,散落在各文献史料中,不过寥寥数十字、百余字,又语焉不详,讹传者居多。其画作不是散佚了,便是流布于海外,其中日本居多,且赝品不在少数。牧溪与那些水墨画家都不同,不仅因身份、境遇的差异,更在于其画作内部所焕发出的幽远、静谧的气息。  牧溪是蜀人,年轻时求过功名,曾受同乡画家文同的影响;后蒙古军由陕西破蜀北,牧溪离蜀入浙,至
期刊
单身女人  她把时间划分成小格子  每天玩填格子的游戏  所有细节的花边都刺绣着  她感情上的小洁癖  偶尔,俯身看流水落花  像看一场古典的折子戏  生日会上,她迅速吹灭蜡烛  也吹掉了大面积的甜  枯 荷  在时间和流水的厮杀中  幸存下来  这些枯荷像古战场的遗迹  打坐于季节的缝隙  世上最深的修行:不是从生到死  而是從繁华到寂寞  在六月来临之前,无人  唱起采莲曲  而寂静的石桥下 
期刊
遇 见  我们都需要某种安慰  “远在他乡,遇见熟悉的植物  有种油然而生的安全感。”  诗人莫非说这话的时候  天空的乌云压在头顶  暴风雨马上降临  我们互为同类  有着同样的骨血和爱  此刻,外面狂风暴雨  我在杨桃院子  遇见许多老朋友  产生了,相同的感觉  征 兆  这多像考场上脑海中的空白  我的右手轻扣着额头  我在手机上找一个朋友的电话  无法想起他的名字  曾经熟悉和炽热的,变
期刊
早上2点,女儿和女婿就出门了,他们开一辆灰色的斯柯达小车,去苏州东山扫墓。林老太醒着。涛涛昨晚也被他妈妈领走了,因为今天是清明节,都休息。整套房子里就只剩下林老太一个人。她直到天亮,都是似睡非睡。  这两天,林老太一直有心事,仿佛有一件物事沉甸甸地压在胸口,本来睡眠不好,就更加不好了。有时,明明觉得事情已经想清楚了,却又觉得还是没有想清楚。要么,明天就试试看,和他们提出来。她闭着眼,嘴里嘀咕着。她
期刊
刘齐,作家,曾任辽宁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现任北京杂文学会副会长,出版有《刘齐作品集(八卷)》《中国杂文·刘齐集》《中国式幽默》(法文版)等二十余部著作。  己亥暮秋与妻子自宛平出京,驅动四只车轮,经冀、晋、豫、鄂、湘、粤六省陆地与桥梁,又经琼州海峡渡轮甲板,登上海南岛,全程三千余公里,时有照片(本文略)和观感用手机发帖。难得的是,许多网友即刻跟帖,写下精彩评语(见文中楷体字),令我非常感动。可以
期刊
1  第一节课开始后不久,实习生慌慌张张地跑来,她不敢尖叫,她的手不自觉地扶在麦克菲的办公桌前,像溺水般大口喘气,嘴唇合不到一块,听不清她到底说了什么。麦克菲不耐烦地抓住她的肩膀,她抱头跪下来,语无伦次地说:“耳朵,她割掉了,我的天……”  学生们逃离了教室,在走廊上惊恐地呼叫着。同一层的老师都跑出来了,抱住受惊的孩子。还有一些人待在座位上,不敢靠近浑身是血的老师,也没有给父母打电话,他们好像在等
期刊
草白,1981年8月生于浙江三门,现居嘉兴。小说和散文作品见《作家》《十月》《钟山》《天涯》《山花》等杂志。曾获第25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首奖、储吉旺文学奖优秀作品奖、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优秀作品奖、广西文学奖等奖项。出版短篇小说集《我是格格巫》,散文集《童年不会消失》、《少女与永生》等。  很多年里,云珊一直准备着这趟返乡之旅,没想到,它的到来如此仓促。火车在距家乡三十公里的B城停了二十几
期刊
大凡一个地方为人们所喜欢、所熟悉、所牵挂、所留恋,不外乎以下几个因素:或风光旖旎,引人向往;或文脉绵瓞,发人深思;或名人荟萃,令人景仰。  余姚这个地方比较特殊。论自然风光,她有龙泉山、客星山,有四明湖、白水冲,山明水秀、风景秀丽、古迹荟集、亭阁俨然;论人文胜迹,一个河姆渡遗址就让余姚闻名中外,声名远播;论历史人物,更是灿若星辰,不可胜数。在这些要素中,只要拥有其中任何一个,都让人羡慕不已。而余姚
期刊